李晓雨
秋是一幅画,似工笔,一枝一叶纤毫分明;如写意,恣意挥洒漫天斑斓。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季季不同。可现在人们似乎格外偏爱秋天,大约就是因为秋的色彩丰富。
秋,无处不在。
郁达夫先生写过,“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于是,他从江南跑到“故都”北平去找“秋”,还真被他找到了,于是发出“天凉好个秋哟”的感叹。教我們写作课的王老师言谈间很是推崇郁达夫,但老师在课堂上解读时却说了句:“典型的旧式文人的情结。”现在想来还觉得好玩,多么富有时代特色的语言啊。不过,我更加相信这是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只是彼时很多人都不具有这份闲情。
江南的秋,并不逊色。
很多年前,我由东往西途经东郊紫金山南麓陵园路,停车仰望,落日余晖尽在层峦起伏的山林间……那一刹那,记忆里所有关于秋天、秋色、秋景的描写迸涌而来,骤然将我的心壅住了,头脑竟一片空白。我被秋色震撼了,打电话给朋友说:我想哭!
朋友在电话那头也久久未说话,然后我们默默地挂断了电话。但我肯定,在我说“想哭”的时候,朋友一定也被泪水浸湿了心情。不知道朋友后来去那儿看过秋色也无?但此后我们再也没有说起过此事,那仿佛成了我们之间的秘密。
从大漠到江南,从雪域到海岛,人们均在追寻秋色,然后谈感慨。其间也多有少年强说愁滋味的,对秋的描述总归有点儿隔空观景的意思,欣赏红叶,感叹秋高气爽成了纯粹的感官体验。可不是吗,真正理解秋似乎必须等到人生进入某个阶段,某个境界,才可以有相应感悟。
秋色早已有之。
很多年前,老家村头有棵巨大的枫树,秋冬落叶前满树火红,然后一片片飘落,但数余窠硕大喜鹊窝在树梢栉风沐雨。那时候人们好像没觉得火红的枫叶有什么特别之处。
现在对秋色多了许多大惊小怪,发布秋消息的主角已经不是节气,而是朋友圈,晒关于秋的图片成了时尚。从秋天第一缕白云、第一束杏黄,第一片红叶开始,朋友圈就飘荡着秋的气息。
这大约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佐证。是啊,为衣食而忙,哪有闲心关注秋色呢,有的只是瓜果作物的收成以及秋的寒凉和瑟缩。人们由注重物质范畴到关心精神领域的转换,仿佛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嬗变,这个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就实现了。好的时代有许许多多的特征,尽情欣赏秋色难道不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体现吗?
山间,枫叶如彤云;街头,银杏似彩霞;湖畔,垂柳摇曳着季节的风铃;河边,小鱼儿跃起丝丝细浪;江岸,鸥鸟翩飞搅动清风徐徐……庸常的小区,亦点翠飘红映染了居民的笑颜。
祥和、富足、和谐、温暖成了当今秋日的主色调,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远方寻觅秋色?
秋色似画,描绘它的却不全是天工,靠的还有人们的心智和双手。人们一言一行,一笔一画都是在为秋的胜景着色呢。当然,春种一粒,秋收万颗,没有春天的付出,怎会有秋色的瑰丽和斑斓?(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