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晓亮 张威 鲁正熹等
摘 要:《药物分析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为生产、研发等岗位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文章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课程设计,根据岗位能力需求重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高职药学专业学生进行《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互动,对教学效果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药物分析技术;教学改革;高职药学专业;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06-0052-04
《药物分析技术》是一门结合了医药企事业单位药物质检岗位实际所需以及高职高专教育特点而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药物分析技术主要是运用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其组成、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等,以达到控制药品质量,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保障人民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胜任药品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能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知识技能。
本课程主要对应的是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生产研发方向的岗位,如药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生产操作、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岗位等,这些岗位对分析检验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此外,药学服务、经营管理等岗位也涉及到药物分析技术相关知识。所以,根据以上的岗位需求,我们将《药物分析技术》这门课程放在图1“4+1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技能模块”。
一、课程设计
布卢姆认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应该包括“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技能领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汲取其精华,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课程目标,使三个维度相互作用,有机交融[1]。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课程设计,在进行了广泛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岗位进行分析,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并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以此制定课程标准,然后根据岗位特色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以实际工作项目为引领,以工学结合为突破点,以任务为驱动,进行流程式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建构主义认为不同个体的认知过程各不相同,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习效率,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强调以學生为中心,让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灌输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2]。
1.教学内容选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药物分析知识和质检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分解为药品质量标准查阅、杂质检查、药物全检、制剂分析四大模块。教学时力争做到“概念清晰、突出重点、了解全貌、侧重应用”,精选教学内容,保证“实用”和“够用”。教学时注重前后学科的联系,实训的开展从简单的专项实训逐步过渡到较为复杂的综合实训,专项实训注重操作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尽快融入后续的质检相关岗位[3]。
2.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见图2)
根据岗位需求,将《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所授内容分为四大模块:①药品质量标准的查阅(2课时);②药物的杂质检查(8课时);③药物全检(38课时);④药物制剂分析(12课时)。在每个模块中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教师通过考察药品生产企业中药检工作过程和所需知识与技能进行实训任务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六个与理论衔接紧密、贯彻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药检实训项目。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逐步培养学生具备查阅药品质量标准、真伪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药品质量检查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各药品生产企业的质检中心和车间化验室、医院药剂科质检室、药检所、医药公司质检部门等做好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储备。
3.教学实施过程
以往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通常分开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实践与理论脱节,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思路,并结合本课程特点,通过流程式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首先从药物的化学结构入手,接着介绍理化性质,然后根据理化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检验(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等项目),在分析检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如实记录原始数据,并正确书写检验报告,教学过程始终辅以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药品质量观念”“养成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良好职业素养”。其与以往教学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学习的重点从掌握各种分析检验的原理转变到如何检验及分析检验的注意事项上来。例如:学习“胺类药物的分析”后,要求学生掌握用亚硝酸钠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以及学会使用永停滴定仪及仪器;如学习“阿司匹林的分析”后,要求学生学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阿司匹林片剂的含量测定……实践证明这种“流程式”教学符合一般认知规律,且“理实一体化”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利于教学资源的配置[4]。
随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不断发展,本课程部分项目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的尝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先通过QQ、微信群等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等网络教学资源,对预习任务中的知识点有所了解,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激发了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兴趣;课堂上通过疑难解答、习题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实训将知识习得过渡到技能及素质的提高上;课余通过在线作业、测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学习中的不足,促使他们反思、归纳、总结,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任务引领法
以某个质检项目为目标进行教学,通过合理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习得相关理论基础上,掌握整个操作流程,使知识更具“立体感”。教学重点从“学”转变成“做”。
2.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组织学生有針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收集案例时应注意案例的典型性 、新颖性、综合性并兼顾趣味性[5]。在讲授某个具体质量检查的方法时,要求学生能理解原理及各种操作注意事项,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沉浸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药品质量检验情境或制作精美的课件,配以案例、常用仪器介绍、操作步骤思维导图、操作标准视频等,使学生由直观地加深印象到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还能通过思考将知识内化,逐渐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的层次。
三、现代教学手段
1.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
(1)微课建设
微课程是依托于网络技术,主要由一线教师自行开发的为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具有完整课程结构的5-10 分钟微小教学视频,是一种适用于个性化自助学习的课程资源。学生基础不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差异,如果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技术与教学应用融合的高级阶段[6]。
(2)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药物分析技术》课程于2012年被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经过三年建设,顺利完成精品课程网站建设。2017年6月,又被立项为院级在线开放课程,加大了对视频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建设过程中始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人才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导向,立足校情、主动改革,建设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教材建设
笔者主编了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药物分析》。本教材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实用性,还配有云教材、云板书等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支持功能。此外课程学习中配备了常用的参考资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简称《中国药典》)、《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等。另外,与行业专家合作编写了适合本校高职药学专业的校本实训教材《药物分析技术实训》,该教材参照企业质检工作岗位设计了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对接。
2.翻转课堂实践
下面以“综合实训——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质量检验”为教学单元来解说翻转课堂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的实践。该综合实训旨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和独立自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目标
通过此综合实训的开展,我们希望达到以下三项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注射剂的常规检查项目;理解所用分析检验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学会相关数据的处理及计算。②技能目标:学会查阅《中国药典》;学会各种试剂的配制和仪器准备;能够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检验;会使用pH计、薄层色谱、永停滴定仪等相关仪器。③态度目标:课前能认真预习;通过分工合作,合理设计实训步骤来提升分析检验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实事求是记录原始数据;树立全面药品质量观念。
(2)重点和难点
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掌握整个药品质检流程,学会各种试剂配制及仪器操作;综合实训的难点在于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的评价,学会分析各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通过综合实训的锻炼,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重点,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无机及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化学》等相关课程,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及操作技能,他们大多重理论,动手能力差。
(4)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情况,并且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做出了翻转课堂教学的调整和尝试:①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如微课、教学录像等,学习胺类药物的相关理论知识,对盐酸普鲁卡因这个药品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分析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复习掌握了pH计、永停滴定仪等的使用方法。②上课时按流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先通过提问复习盐酸普鲁卡因这类药物的基本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归纳总结;然后通过具体的实训项目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技能训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学生可以在做中思,在思后得。③课后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作业、测验,要求学生及时复习,独立完成布置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5)教学实施
根据岗位特点,结合翻转课堂,实施流程式教学(见图3)。
①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中国药典》,获知该药物制剂的分析检验项目及具体操作步骤;分配试剂准备任务。②准备工作。仪器准备:学生通过微课等形式,对重要的仪器设备进行复习,查阅资料,了解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分组配制试剂:查阅质量标准中的试剂配制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设计所需配制的试剂量及步骤,使学生成为实践过程的主体,学生遇到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如果实在无法解决可互相讨论,并向教师求助。③分析检验。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检验(一般包括:取样→外观性状检查→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教师现场进行评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有更全面的认识。④仔细观察、及时如实记录原始数据。原始数据要详细、完整,要求书写规范,旨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⑤课后完成检验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数据处理与评价”“分析各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等内容,重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这样做节约了课时,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形成了实训的过程性考核,使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学生展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3.建立互动平台
师生之间可通过建立QQ、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互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可以较自由地发表看法,这些新的媒介不仅使师生间的交流更加及时便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弥补了因为课时限制而导致的课堂讨论深度不够、流于形式等缺点[7]。
4.开放实训室,进行“课证通融”尝试
“课证融通”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标准衔接起来,加强和规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突出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8]。本课程组多位教师通过培训,取得了“化学检验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证书,为“课证通融”教学改革的尝试打下了基础。我们定期开放实训室供学生课后练习,通过开设选修课形式进行强化技能训练,逐步建立了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管理的“化学检验工”开放实训中心,校内通过技能鉴定,使学生取得“初级工”或“中级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高素质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进行过程性考核,采用将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见表1),在考查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将多种成绩相结合,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水平与能力,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重点从传统的偏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转变成更加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及培养独立思考、分析总结的专业综合能力。我们通过将各项指标细化,实施过程性考核,经过3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考核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显著效果。
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以后的路还很长。教育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如何跟上潮流,又不失传统教学的精髓,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杜红梅.促进沉浸学习的微课程建设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5(1):17-19.
[2]杨铁虹,吴红.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药物分析学混合式教学的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9):56-59.
[3]刘嘉,赵庆年,聂超等.以技能为核心的高职中药专业学生综合实训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践[J].西部中医药,2016,29(2):72-74.
[4]兰作平,谢庆娟,米庆林等.药物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5,44(3):422-424.
[5]马廷升,朱兰翠.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药学教育,2006(3):35-36+62.
[6]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7]肖升,何珍珍,李勇帆.微群及其在微学习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6):28-33.
[8]勾荣,姜春艳,刘伟彦.高职“课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43-144.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