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那取顶
一
安南(藏名叫阿拉古)是一个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风景秀丽的好地方。每次到安南时,首先进入我眼帘的就是那片莽莽的原始森林和那条千年不停地咆哮在林海之中的清澈的安南河,以及在山水映照下显得平静、安然的村庄。每次到安南时,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崭新气息和这片山水的亲切。这大约是因为我早已融入到这片山水之中的缘故吧!
安南村与香格里拉建塘镇相隔70多公里。从建塘镇往东北方向走三坝乡公路,翻越海拔3400多米的洗脸盆垭口后,再沿天宝山脉往东南方向走50多公里,就到安南村。安南属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安南行政村的一个大村落,分街上村和水磨坊村。街上村坐落在安南村著名的老南山脚下藏名叫通胜(通胜,其意为平整的田地,是一块比较平坦的小坝子。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整个坝子改为农田)的小坝子的坝头。迎面是终年葱绿的白顶拉姆神山,脚下是麦浪翻滚的农田,街上村仿佛一位隐士,经年悠然安谧在山水田园间。水磨房村则偎依在安南河清澈的河床边,吮吸着浪花的滋养,伴着磨盘的旋转声,不断复制着劳作的故事。我想,正是因为有了大山的呵护和河水的滋润,有了雪山的映照和林海的涛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这样满怀喜悦,精神百倍地创造着新生活!
安南是这一带藏族村落中形成最晚的。相传,开初,安南这个地方属于三坝乡东坝村的地盘,除了通胜坝上有几家以农耕为生的农户外,就没有其他居民了。后来,木氏土司在安南的老南山、阿拉洪金山、阿拉洪囧山、天宝山等山上大兴开发金矿、银矿,从四川、陕西等省和云南各地招来大批汉族、回族和白族的矿工、冶炼技术人员,以及来自四川稻城和香格里拉的尼西、东旺、格咱等周边藏区的矿工和逃荒避难者到这里加入挖矿队伍后,才渐渐形成了藏族与汉族、回族等民族杂居的安南街上村。当时,安南街上村只是矿工们下山时临时居住的地方,一般每户只有简易的石砌平房,平时矿工们都居住在山上的矿洞里。解放前,安南街上村只有三四十户,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简易的石砌平顶房。到目前,安南街上村的居民已经发展到一百二三十户,居民的房屋早已全部改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钢混结构的院落,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南街上村有杜、孙、李、余、陈、王等姓氏,其中,余、陈、王等姓氏是一些藏族家族在民国年间由当地头人赐的汉族姓氏。据说,原初还有李氏和钱氏家族,后来均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如今,居住在街上村的汉族矿工和回族矿工的后代都已融入到藏民当中,多民族和谐相处,多元文化相融发展已成为这里的一道景观。
水磨坊村的主要居民是回族,也有汉族和藏族等民族杂居着。这里的回民既会讲藏话,也会讲汉话。与安南的藏族一样种植小麦、青稞、包谷、土豆等农作物,也上山放牧。关于水磨坊村回族的来历,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种传说:清朝后期,滇西农民起义领袖杜文秀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失败后,一些农民起义士兵为了躲避清军的屠杀而远奔滇西北,他们翻山越岭,渡过金沙江,来到安南这片深山老林里,并在这里居住下来,从事淘金挖银矿来养家糊口。据说,后来有一些落脚在安南水磨坊村的回民又举家搬迁到三坝乡哈巴村安家落户了。
传说,在这些回民起义士兵来此落户的同时,一只金鸟也从天空中飞过,飞到了安南西北方最高的两座山峰上时,高声叫到:“阿拉!阿拉!”原来,这只金鸟用神通看出了这两座山是金山、银山后,就惊讶得叫了起来。后来,为了记住这只金鸟的预言,也为了给这个地方取上一个吉祥的藏语地名,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 “安拉古”,其意为能使人惊讶的地方。
关于安南水磨坊村回族的来历,有关历史文献也有如下记载: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下,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滇西爆发了由回、汉、白、彝各族组成的反清农民大起义,回族首领杜文秀被推荐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起义军曾攻下了滇西、滇南五十多座城池。后來,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清军集中兵力围攻大理城,云南回民反清起义最终失败,杜文秀于公元1872年12月26日战死于大理城。清军在围攻大理城时,屠杀起义军和回民达10余万人。由于清军的大量屠杀,使滇西回民从起义初期的80多万人缩减为起义失败后的五万多人。战败后的起义军散兵,为了躲避清军的杀戮,只得向偏远的地方逃窜。逃往滇西北的散兵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终于到达了这片被原始森林所覆盖、富含矿藏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可想而知,生活在这片厚土之上的回族先民就是经历了这样一番生死劫难之后,才落脚在这里的。
二
历史上,香格里拉市各地多产金、银、铜、铁矿。据中甸县志记载:清雍正三年(1725年)开古学银厂(安南厂),清乾隆(1736年)至光绪(1875年)年间,县境内有宝兴、安南、东炉房(遗址在今香格里拉市三坝东坝行政村境内)三家银厂,光绪年间生产最旺,全县产银一千五百两左右。之后,日渐衰落,至清末停办,民国期间,已无银矿可采冶炼。到民国28年(1939年)有塘口、下河、下麻康、聚宝厂、安南等六家采金厂,以及沿金沙江一代零星的淘沙金者,全县纯金产量五十余两,不及民国7年前的10%。
又据中甸县地名志记载:安南银矿,明代就被开采,清代中叶为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落,今存遗址。据传,三坝东坝村的老炉房银厂先于安南厂开采冶炼。后因老炉房银厂矿洞坍塌停办后,才迁厂到位于老炉房西南面的老南山脚下。因此,新的冶炼厂取汉名为安南厂。
另据《纳西族历史》(郭大烈、和志武著)一书记载:银矿,中甸安南厂,乾隆十六年(1751年)开,每银一两,抽课一钱五。丽江西南回龙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开,宁蒗白牛厂,道光十一年(1831年)开,纳西族地区以产银名,元即有课银,明代亦征发,清乾隆、嘉庆年间,回龙、安南等16矿盛极一时。
在《迪庆民族志》中则这样记载:木氏土司强盛时期,三坝直接受其统治。除了认纳粮差外,木氏土司还强令三坝人民在安南、老炉房、白马等地开采金银厂,百姓所生产的粮食几乎全要供应厂矿,不准外卖,男子要义务服役,如东坝纳西族百姓被迫从军,出差修碉堡,每年要到丽江向木氏进贡松毛、竹子等。
历史已成过去,我们只能顺着先民的足迹,去了解曾经的历史。近几年来,每到安南时,我都会向村民了解安南厂金银矿遗址的蛛丝马迹,顺着密林深处的安南河岸寻找曾经的淘沙金遗址,并借助安南民间至今还流传的有关挖金银矿的一些神秘故事,使我在解读安南厂的历史时,了解到矿民们曾经的艰辛和安南厂曾经的辉煌。
安南这片地方,除了村尾面朝东南方向的安南河河口以外,周边均是高山原始森林。其中,村的东面有白顶拉木山,东南面有圆宝山,西南面有老南山、西北面有安拉洪金山、安拉洪囧山和著名的天宝山等。据当地百姓说,这几座山上到处密布着当年矿洞,尤其在安拉洪金山上和老南山上分布的矿洞非常密集。据传,当时,首先开采的是老南山银矿。老南山的银矿开采完后才依次开采安拉洪金山的金矿和天宝山等矿山的金银矿。
我们先来谈谈老南山上开采银矿的遗址。老南山大约高4000多米,金字塔形的山耸立在安南街上村的背后。从村对面远远望去,安南街上村静静地靠在老南山脚下,通胜坝则从村下方缓缓地延伸到老远的地方。高山、村庄和农田共同构成了田园美景。但由于上世纪生产队时期大量开垦山地,原本植被茂密的老南山,也有一些裸露的山面,森林覆盖不那样密了。而当年矿工挖掘的矿洞就星星点点地从村头一直往上分布到老南山的山顶。据当地老百姓说,老南山上的矿洞数也数不清。有的矿洞洞口至今还完好无损,裸露在外面。有的矿洞洞口由于塌方和泥石充塞,现已掩埋,没法看清楚。由于老南山开采银矿历史的神秘感,加上矿洞的诱惑,安南村有胆量、敢冒险的一些放牧人、猎人和上山的村民曾先后钻入过一些矿洞的深处,去寻找先民曾经的足迹和感受先民寻找矿藏的艰辛。据年近八十岁的王奶奶说,小时候,她和一些小伙伴也曾经钻入过一口矿洞。矿洞很深很暗,向下倾斜着不断伸向山体深处。她们打着竹子做成的火把,往矿洞里走了很远很远,感觉很阴森可怖。
若干年前,安南村的一些老板也曾先后同外地老板,在老南山、安拉洪金山、二里新山、天宝山等处的老矿洞里继续勘探过银矿,据说,有的矿洞里还找到了矿脉。但最终未听到有哪位矿老板在开采银矿的消息,大概是由于这些矿洞已没有开采价值的缘故吧。
银矿开采出来了,就要进行冶炼加工,就要有冶炼加工的地方。安南街上村西南侧的干沟边、村下方的田地里至今还有好几处银矿矿渣堆的遗址,当地人们把这些矿渣堆叫做“那崩”。“那崩”是藏语,意思是黑色的矿渣堆。由于探测到这些矿渣里还含有一定的铅矿物质,好些年前,当地的一些老板就把这些矿渣运出去卖了。所以,清朝留下的这几处银矿大矿渣堆都基本铲完,现只剩下矿渣堆的遗址了。而当时的银矿冶炼厂址也就设在这些矿渣堆遗址不远的上方。这几处矿渣堆遗址中,最大的就是村西南侧临近干沟的那个大“那崩”。据说,好些年前,大“那崩”所堆放的矿渣大得好似一座小山。透过曾经的这么一座小山包似的矿渣堆,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矿工和搬运工们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磨难后,才从老南山等环境险恶的矿山上把银矿一块一块地挖出来,并一筐一筐地搬运到冶炼熔炉边上。据传,当年为了不让挖矿工和搬运工偷窃银矿,矿主规定挖矿工一般不得随意走出矿洞;搬运工搬运银矿时,也随时有人监督。同时,为了不让搬运工偷懒和偷窃银矿,矿主把搬运银矿用的背篮编成倒金字塔形的尖底篮,这样,搬运工既不能随便休息,也没有机会偷窃银矿了。我们从当地民间的这些传说中,可以略知当年矿工们在矿主的欺压下生产、生活的艰辛。
那么,堆积如山的矿渣是怎么冶炼出来的呢?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旧时冶炼银矿时,由于没有机械仪器,只能全凭人工技术,筑起土熔炉,将熔炉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放富矿,下层专放木碳来煅烧上方的矿石,待矿石完全融化时,加入水银溶剂,银子与其它杂质就可以分离开来。据王奶奶说,她小时候,到“那崩”大熔炉上玩耍时,“那崩”边临近干沟的一侧(当时,沟里还流着一条小溪水),还有一扇巨大的已经腐朽的木质人工鼓风机。出于小孩的好奇,她们还经常会坐在这扇被遗弃的鼓风机上玩耍呢!可惜的是,后来由于长期遗弃在野外,鼓风机也就不知去向了。据村民老翁介绍说,他小时候,阿祖经常会给他讲述有关银矿冶炼的故事。他说,大约阿祖六、七岁时(他的阿祖大约生于1903年),安南村共有三座银矿冶炼熔炉,村西南侧干沟边的大“那崩”熔炉和村西北边的大“那崩”熔炉还在昼夜不停地冶炼着。干沟边的大熔炉上的矿工约有七八十人,其中,冶炼技术人员分两组,一组负责分解银子,一组负责分解铅矿。其余背矿和挖矿的都是安南村人。从老南山和天宝山等矿山上挖来的银矿被背到冶炼厂来,卖给矿老板杨科爷。干沟边的熔炉有两个鼓风机,每个鼓风机的两侧各有一把鼓风扇,每把鼓风扇要用两人来拉才能拉得动。鼓风机很大,人可以站着从鼓风机里面走过。鼓风手鼓风时,还要一起哼鼓风调:“喔勒……哟勒……喔勒……哟勒……”鼓风手唱的鼓风调不仅整齐,而且非常有气势。
另据民间传说,大约在一九二几年前后,繁荣的安南厂曾经发行过币值为100元和50元的银币。当时,香格里拉下桥头村的杨千总总管安南厂,來自丽江的杨科爷具体管理该厂的经营。银矿溶液由水银来分解出铅矿和银子后,由杨科爷负责用专制银币的模子来铸造币值100元和50元的银币,并在每个银币上都要烙上杨千总的印章。由于安南厂是迪庆藏区著名的金矿、银矿厂,所以,在迪庆藏族民间锅庄词里也不乏有关安南厂银子的词句。如锅庄词《长寿宝瓶》中有这样的一句:来自安南的明晃晃的白银制作的环子哟,是长寿宝瓶的嫁妆。又如,当时周边藏区民间还流传有这样一条民谣:要到长着大杨树的地方去挖银子。(据说,以前在安南街上村村尾的大路边长着一棵有上百年树龄的老杨树,往来的人都要从老杨树这棵安南村标志性的树木下过。)由于安南地处原始森林中间,比较隐秘,又可以开采金矿、银矿,且草场也比较丰富,历史上安南一度成为迪庆藏区很有名气的地方,成为财富的象征。因此,周边藏区的好些难民也纷纷逃到这里来避难,并在这里采矿、安家落户。
但是,这样一座繁华的安南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几番遭到了毁灭性的洗劫。据说,当时来自四川等周边地区的土匪,合伙跑到安南厂杀掉了当时大名鼎鼎的杨科爷及他的两个女儿,火烧杨科爷的庄园和安南村的粮坊街等街道的一些商房,滥杀银矿工匠和有钱财的人,烧掉小龙塘城墙,安南村的男女老少也纷纷逃窜到原始森林里避难。被洗劫后的安南厂从此一蹶不振,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据说,安南历史上的金银矿开采就是先从西南面的矿山开始,然后慢慢地往西北面的矿山推进的。这些矿山依次是:老南山的一台(银矿)、二台(银矿),安拉洪金山(金矿),狐狸沟、安拉洪囧山(金矿),新台(金矿),二里新山(银矿),天宝山(银矿)等,共方圆几十里。其中,金矿以出自安拉洪金山的最好;银矿以出自天宝山的为最好。
这些矿山,大都是海拔为4000多米的高山,每年都有好几个月时间会被大雪所覆盖。但矿工们不管冷暖,一年四季大都要住在这些矿山上。为了解决矿山上的住宿问题,矿工们在自己所经营的矿洞洞口附近用石头砌成简易的石墙,上面放置木梁、木板和树枝,所谓的房屋就算搭成了。矿工们平时就住在这种简易的石砌房屋里,偶尔需要采购粮食、油菜和衣物类生活必需品时才到白地、东坝、中甸等地。同时,在山下的安南村庄里,矿工们都搭有简易的石砌房屋,作为下山时临时居住的房屋。矿工们的生产工具有斧头、砍刀、十字锹、板锄、板箩、尖底篮、绳子等,照明用的有竹子制作的火把。为什么不用松明而用竹子做的火把呢?据说,松柴火把烟子多,点燃后,弥漫在矿洞里的烟子不易散出去,这不仅影响视线,而且容易得呼吸道疾病、眼病、头痛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竹子做成的火把不仅容易燃烧,而且烟子少,同时,竹子又比松柴火把要好找得多,那个时候,安南矿山上到处都有竹子。竹子火把一般做成长2尺左右,放置在矿洞里面的挖矿处和整个矿洞相应的地段,这样,一旦火把点燃完了,矿工们就可以点燃下一个火把,继续做工。同时,为了防备矿洞塌方,在所有矿洞的两侧都砌有石头,矿洞的顶部搭有板子、梁子和楔子,并相应地支有许多柱子。直到今天,安南村上了岁数的村民,在谈论有关金银矿矿洞的话题时,都能如数家珍似的说出:“柱子、梁子、楔子,是挖矿洞的三个要件,一个也不得缺少。”
安南开采金矿自清朝雍正年间开始,至1951年结束,其间大约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在这么多年的金矿开采过程中,几代矿工们开采了许多矿山。其中,安拉洪金山以金矿而闻名,使海拔4000多米高的安拉洪金山脚下形成了当年著名的大街子和小街子这样繁华的街市。大街子是紧贴安拉洪金山脚的一块小坝子,坝子上到处布满了矿洞,而每个矿洞附近都搭有供矿工们住宿用的简易石砌房。据说,这里是整个矿山上矿洞最多的一处,也是当年到安南矿山上的小商贩给矿工卖小吃、粮油、百货的主要场所。矿工们则用金子、银子来做交换。那时,大街子是安南矿山上最热闹的地方。而坐落在大街子下方500多米处的小街子,也是当年矿山上繁华的交易场所。如今,大街子和已经被参天大树所覆盖的小街子坡地上依然看得见当年矿工们和小商贩们遗弃下来的坛坛罐罐。
在矿山挖掘矿石和搬运矿石,历来都是很艰辛而危险的差事。尤其在那个时候生产生活条件差,再加上高山雪原上空气稀薄、寒冷、缺氧,还要备受矿洞塌方和被土匪打劫的危險,那个时期安南厂矿工们生产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相传,安拉洪金山和安拉洪囧山是两个兄弟山,安拉洪金山为大哥,安拉洪囧山为弟弟,安拉洪金山比安拉洪囧山高。大哥安拉洪金山有个妻子叫白顶拉姆山,此山在安南村的东面,海拔大约有4000多米。当时,在安拉洪金山上挖金矿的矿洞已经布满了整个山体。每当矿工们从安拉洪金山的深处用斧头来砍出一截一截的金柱时,安拉洪金山总会感到心脏阵阵作痛。于是他赶紧向爱妻白顶拉姆山请求摆脱危机的对策。夫妇俩相约来到白顶拉姆山脚下临近安南河岸的一块较平整的磐石上盘腿而坐开始商讨。白顶拉姆山告诉安拉洪金山说: “明天,我会扮成卖金鱼、银鱼的商贩到大小街子上来做交易,到时,肯定会有好多矿工来看热闹。如果山洞里面的矿工还不出来看热闹的话,你就可以把身子抖一抖、坐一坐。”第二天,果真有一个人拎着金鱼、银鱼到矿山上来卖。在矿洞里做工的好多矿工都非常好奇地走出矿洞,拢向这个商贩来看金鱼和银鱼。但是还有部分矿工不仅不愿从洞里出来看热闹,只管一股劲地抽着大烟,嘴里还不停地说“金鱼、银鱼又算得了什么?我们洞里的金子可以用斧头来砍!”等了些许时辰,那些还留在矿洞里的矿工,依然没有走出洞外来。于是,安拉洪金山依照白顶拉姆山所出的主意,抖了抖身子,顿时“轰隆”一声,整个山体就倒塌下来,变成了一座梭石山。从此,原来高大的安拉洪金山就比安拉洪囧山矮得多了。而那些留在山洞里抽大烟的矿工们就被砸得死的死,伤的伤,死伤者的血从洞口汇成一条河流来。为了表示对矿洞塌方死难者的纪念,现在,安南的村民从安拉洪金山的梭石山上经过时,都会非常小心翼翼,以免让梭石滚下山去,惊动那些亡灵。相传,如果不慎让梭石滚到山下去了,就必须要捡到山上来,以表示对矿难亡灵的尊重。至今,在安拉洪金山东侧还有一处藏名叫“加贝书”的小沟,其意思是埋葬汉族矿难人员的沟。据说,这条沟至今还有当年遇难矿工的三座小坟包。这三座坟包上面还长着矿难幸存者种的表达对遇难亡灵思念的山葱。
关于金矿的淘洗遗址,我们这里主要讲讲安拉洪金山下的大炉坊和大塘口。从地处二里新山脚下的新山左侧的小河沟即狐狸沟往上走500米左右,就到了大炉坊大坝子。大炉坊是安南最大的金矿淘洗遗址,放眼望去,整个坝子上堆满了当年淘金时留下的沙石。大炉坊主要淘洗来自安拉洪金山的金矿沙子、金矿石和新河上的金矿沙石。新河源自于新山上的一个藏名叫“错卡”的小湖泊,占安南河流量的80%左右,所以,安南河也叫新河。新河这一名称是那时的汉族工匠取的。新河的支流源自于天宝山上的一个藏名叫“错那卡”的小湖泊,河流量大约为安南河的20%左右,是新河的主要支流。
大塘口大坝与大炉坊大坝连在一起,也是当年淘洗金矿的要地。由于当时所淘洗的金矿石、矿沙量大,方圆二三里的大坝子,都被矿沙堆所覆盖了。大塘口和大炉坊之间流淌着一条小溪水,叫清水河。大塘口的沙堆是新台山的金矿石、金矿沙淘洗后所留下的沙子。现在,大塘口沙坝上已经长满了参天大树。
淘金沙也有专门的工具,且非常讲究技巧。淘金沙的主要工具有粗筛板和细筛盆,还有木叉。粗筛板的底部是长1米宽2尺的木槽,木槽的底部垫有密密的竹叶,并在竹叶上横搭有直径2公分左右的缘木。粗筛板斜搭在河沟边的引水槽下。淘金沙时,先要把金矿倒入粗筛板上,由河水来冲洗金矿。由于金子的质量较大,淘洗时金子会沉入竹叶和横档上,而沙石则会被河水冲走。之后,淘金人员要把冲涮下去的沙石用木叉除到槽外。粗筛结束后,淘金人员先要把沉在竹叶上和筛板档上的含沙金子拢在一起倒入口袋,再把口袋里的含沙金子倒入杨渣木制成的细筛盆里进行细细淘洗。经反复淘洗排除沙石后,金沙会沉在木盆的底槽里。木盆底槽里的金沙收拢后,还要用金称来称好重量,收入松鼠皮做成的小金袋子里。至此,淘洗金沙的工序结束。
据王奶奶说,到1951年,在安拉洪金山脚下的八格山密林深处,还有阿爷单珍和扎史两家共同经营的矿洞生意比较兴隆。八格山两家所经营的矿洞金矿含金量较高,有时,背金矿石者还会在矿石沙粒间看到麦粒大的金子。阿爷单珍家淘两三个月金矿就能够淘得一松鼠皮口袋。由于淘金矿的生意好,他家还雇佣了当地一些矿民来挖矿和背矿石。王奶奶和她的母亲就曾经在大炉房矿地帮阿爷单珍家搬运金矿石。当时,阿爷单珍家淘洗金沙石时,每天都要把淘洗出来的金沙称一次,并当众在账上记录清楚,作为以后分配得利的依据。由于八格山的金矿是沙金,比较纯,所以,能够卖好价格。据王奶奶说,当时,她们这些淘金的请身(当时对矿山小工的尊称),不管挖矿的或者是搬运者和淘洗者,亦不管男女老少平均有一份。矿工们的分工也很明确:上午,当挖矿工在矿洞里挖矿时,其他人则要敲竹篾,并把竹篾捆成一把一把竹火把;下午,当她们搬运金矿石时,挖矿工们同样要来敲竹篾,并把竹篾捆成一把一把竹火把。
据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成立后,三坝乡人民政府也曾组织大量人员在大塘口等处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挖金、淘金工事,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改善民众的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
另外,一些與矿山有关的地名非常有趣。如:二里新山半山腰上,是当时开采二里新山的银矿时矿工们修建的池塘。据说,二里新山上到处密布着矿洞,这说明许许多多的矿工曾经在这里挖掘过银矿,但是,就只有山半腰上的一处小泉水。而且,这口泉水的流量非常小,只能流到几米长就无影无踪了。为了解决饮水问题,矿工们就把这口悬在山坡上的小泉水封堵起来,修成了一口池塘。因为这口池塘是泉水封堵在山坡而形成的,矿工们就把此池塘叫做闸塘。可惜的是,曾经赫赫有名的闸塘,周边也早已成为原始树林,如今只留在老人们的记忆中。
又如“甘墩。”“甘墩”为藏语地名,意思是脚踏的石碓,是专门用来舂碎大炉房的金矿石的。当时,矿工们所挖的安拉洪金山的金矿不仅有金矿沙土,也有大量的金矿石块。据说,这一大块坝子上到处有搭建脚踏石碓的痕迹。这说明采自安拉洪金山上的金矿沙石数量之多和淘金者之多。
“合坝”也是矿山上一处重要的地方。据说,为了防止矿工们偷窃银矿,便于统一管理,矿主规定从老南山和安拉洪金山、安拉洪囧山、新台、二里新山、天宝山等矿山上背矿下山的矿工必须在这里汇合休息,不准随意到处乱走。
同时,我们从老南山、新台、二里新山等山名中也可以看出开采矿山的时间顺序,因为这些山名都是开采矿山时才取上的汉语山名。如老南山,是安南的矿山中最先发现并最先开采的,所以,开采矿山的汉族工匠就给此山取名为老南山;新台,就是开采安拉洪囧山的金矿之后新发现的一座矿山的台地;二里新山就是与新台相隔约有二里处的一座矿山。其它像天宝山、圆宝山、合台、新河、小龙塘等山水名称都是那个时候汉族工匠们所取的。
责任编辑:索朗卓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