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维健
山一程,水一程,山重水复,千万里路迢迢赴延安。1937年4月,方方(时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红九团政委)受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派遣,赴延安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汇报工作。他不辱使命,9月,又辗转回到龙岩白沙镇,带回了毛主席的重要问候:“你们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
白沙镇是革命老区的一部分,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白沙人民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火种从未熄灭,革命红旗始终不倒。
方方于1930年进入闽西苏区,他不会忘记——
白沙原是龙岩东部的一个小镇,这里历来山高、水深、路远、人稀。
风云变幻的1929年,红四军第二、三纵队进驻白沙,打开了白沙革命斗争局面。
长岭寨大捷、三克龙岩城……红四军入闽的节节胜利,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引起了蒋介石及闽粤赣三省国民党军阀的恐慌。蒋介石发出“会剿”令,敌忙调兵遣将,部署“会剿”闽西。敌人不惜血本,妄图扑灭闽西革命烈火。
红四军前委决定二、三纵队和军部向漳平开进,一纵队(包括四纵队)留在闽西散开。这次大规模分兵,旨在打破敌人的三省“会剿”。
目标指向了白沙。根据前委命令,红四军第二纵队在8月1日离开连城姑田,向龙岩白沙集结。朱德总司令亲自率领第三纵队从龙岩龙门连夜出发,经平林,出雁石,向北疾进。8月2日,朱德到达龙岩红色区域的边缘白沙,与第二纵队会合,以攻为守,向敌人包围圈较薄弱处出击。
此前,白沙受龙岩大暴动波涛的冲击,在林荣光、吴庭富、朱金义等领导下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后遭反动武装反扑,革命受挫折。
朱德率红四军到白沙镇后,住在白沙墟后新街。他在白沙中楼福星祠(溪西吴氏宗祠)开过农民协会。因朱德率领红军大队人马的来到,白沙一带又举行暴动,组织岩东游击队。朱德将30多支步枪、2门迫击炮,送给当地武装游击队。
在主力红军的配合下,白沙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区村苏维埃政权。1930年2月,建立福苏区苏维埃政府。为保卫新生政权和革命果实,白沙人民组织起赤卫队,进行游击战争,紧跟红军去打漳平的双洋、赤水、永福等地,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为革命流血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人们走进白沙一座座革命旧址,感受当年如火如荼的革命场景和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的革命历程中的赤胆忠心,无不唤起对昔日风急雨骤、壮怀激烈革命岁月的回忆。
“山风的凉快,吹不开我心头的烦闷。敌人在四面‘驻剿’,‘三光’政策使我们无法立足。”方方在《三年游击战》一文中回忆起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
闽西游击区是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游击队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主要区域之一。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转移后,闽西苏区全境沦陷。国民党军队占领闽西苏区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闽西有4000余户群众被杀绝,500多个村庄被毁。在敌人“清剿”区内,“闾阁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昔日热闹繁荣的苏区,顿时成为瓦砾废墟、人烟稀少的白色恐怖世界。
1934年4月,红九团奉中革军委命令,在岩连宁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漳(平)宁(洋)筑路计划,配合中央红军反第五次“围剿”,且相机向闽南发展。团长吴胜,团政委方方。
红九团挺进白沙后节节胜利,驻白沙省保安团队的溃败,极大地威慑震惊了这一带的民团土匪武装,他们纷纷弃堡外逃。红军迅速进驻各村,展开了地方群众工作。
8月中旬,吴胜、方方将红九团团部由陈地坑迁往苏一田。同月,在苏一田吴氏祖祠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岩连宁特区革委会。方方代表红九团军政委员会指导特区革委会的工作。
11月7日,在苏一田成立岩连宁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方方。至此,一块方圆300余里,人口四五万的游击根据地建立了起来并且初步巩固了。
红九团的游击战争,岩连宁敌后游击队根据地建立并取得很大进展。连在厦门的国民党1935年1月8日的《江声报》也不得不承认:红九团先后攻占宁洋第三区之陈地坑、苏一田后。“不数日复攻邹家山之内村,此时邹家山之外村,虽有坚固土堡,连环三四座,然因慑于赤匪势力,相率放弃。此后邹家山全部便与苏一田、孔党、陈地坑等处连成一气,变为赤匪巢穴,而赤匪于是择险恶地点构筑防御工事,扰铜钵、劫新桥、陷椴村、攻白沙、出中村,围缴保安队枪械,该区只剩罗畲一乡……”由此可见,红九团已经构成对国民党在岩连宁三县统治的严重威胁,搞得国民党军惶恐不安。
富有诗人气质的方方称:三年游击战争是与二万五千里长征有着同样的辉煌昭亮。
1937年4月,方方受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派遣,不辞劳苦艰险,北上延安,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汇报工作。宝塔山下,他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等的热情接见。
而此时的闽西,国共双方正在进行艰苦曲折的和谈。7月29日晚,在龙岩商会商定:军事条文仍照原来规定,红军分别在龙岩之白沙苏邦及永和靖之芦溪、下洋两处集中。9月1日起按实有人数照国民党军平等待遇发给经费,至11月底为训练时间。三方(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队)代表在龙岩地方人士共十余人参加下,就正式谈判条文达成协议,签字生效。次日,《闽西日报》公布了国共协议的条文。
闽西红军游击队信守协议,于8月初开始分别向点编地点集中。中旬,到白沙参加点编的红军游击队集中完毕。
8月28日,国民党粤军一五七师的代表陈柏麟、六区专署代表保安副司令韩遇隆,前来白沙河岸的广场上举行点编大会。参加点编的有由岩永靖来的红三支队,自上杭来的红七支队和上杭游击队,加上红一支队,龙岩独立营改编的红二支队,龙岩、岩南漳、岩连宁游击队,共646人,步枪4百余支、驳壳枪87支,手提机关枪4挺,轻机枪3挺。这是一群衣衫破旧却斗志昂扬的部队。全体官兵军容严整,精神奋发,抗日情绪高涨。邓子恢在点编大会上以红军代表身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向全体指战员阐述了党和红军在目前形势下的斗争目标和战斗任务。
点编后,闽西红军游击队改称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支队长谢育才,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魏金水。在白沙点编的部队编为第一和第三大队。龙岩、岩南漳、岩连宁游击队编入第一大队,以红八团组成的红三支队为基础编成第三大队。至此,闽西地区十年血雨腥风的内战结束,形成了国共合作抗日救亡的可喜局面。
历史见证。南卓村积翠堂后墙上留下了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书写的“发展农村经济!保证战时农产品的自给!”大幅标语,历历在目。
如今,白沙点编之地已建立了美丽的新村和公园。当年,在南卓村黄家老厝,设立了政治部,张鼎丞、邓子恢、俞炳辉等领导人曾住在这里。“文革”后,俞炳辉还亲自到黄家厝,确认当年政治部所在地。
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底,谭震林于南昌新四军军部接受关防命令回来,新四军二支队颁布命令,宣告正式成立。闽西南抗日义勇军编组为第三、第四两个团。第三团就是由白沙集中的部队组成。
从白沙到白土(现在的东肖镇),汇集成抗日大军。1938年3月1日,新四军二支队热血健儿奔赴抗日前线。
白沙点编后,9月底,秋意渐浓,山野秋风萧瑟。当方方由延安回来,辗转来到龙岩城,在社兴渡口登上小船,一路轻舟急驰到雁石,又向着白沙镇奔来。
带着领袖的深情问候,方方同张鼎丞、谭震林等一齐会集白沙,准备召开党的代表会议,成立省委。10月9日至15日,中共闽粤赣边临时代表会议在白沙吴氏宗祠举行,闽西、闽南、东江代表26人代表边区5000多名党员参加了会议。
吴氏宗祠是一座具有闽南风格的宗祠建筑,位于白沙镇白沙村西北1公里,为白沙吴姓祖祠。坐西朝东,建于清末,整座祠堂占地2000平方米。高墙大院,雕梁画栋,门前数支石旗杆屹立,周边田野平畴,气度非凡。
会上,方方兴奋地转达了毛泽东的问候说:“你回去问候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各位同志好。你告诉他们,你们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毛泽东说,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又发展了部队,保留了苏区20万亩土地,保护了苏区广大群众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切关怀,给了全体到会同志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给了这座百年老宅以特有的热度与荣耀。
会议根据方方传达的中央对闽西南工作的指示,总结了闽西党组织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经验,确定了今后的任务,宣布取消军政委员会,选出省委委员17人,成立闽粤赣边省委,张鼎丞任书记,方方为组织部长,邓子恢为宣传部长,谭震林为军事部长。
闽粤赣边区党的临时代表会议,是抗战全面爆发后闽粤赣边区党组织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使闽粤赣边区党组织正确地实现了由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边区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特别是中共闽粤赣边省委的成立,结束了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赣边区各地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统一并加强了边区各地党的领导,对保持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推动抗日救国运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白沙,中共闽粤赣边区革命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此诞生。
方方功不可没。当新四军二支队开赴抗日前线,方方则奉命留在闽西南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接任粤赣边省委书记,担负起更加艰巨、光荣的任务。
历史的结果总让人牢记,历史的细节也不应遗忘。
时光荏苒,当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白沙还为龙岩县全境解放做了很好的注解。1949年9月,当独五团副政委张震东率部进军白沙时,专程到官洋石狮厝探望年已八旬,在家隐居的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詹调元。耄耋老人在感动之余,颤颤巍巍地亲手将一把自卫手枪郑重委托张政委转交给军管会。有了白沙的解放,很快就有了龙岩县全境的解放。
青山巍峨,红旗不倒。白沙人民在党和朱德、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方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贡献。解放后有61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岩下村和营斗村的石门潭、马家山三个自然村和苏一田光荣地被评为革命基点村,全镇享受烈属待遇的有24户。
历史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