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圣松,樊 荣
(1.宁波市水上运动学校,浙江 宁波 31502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4;3.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心理坚韧性是指个体在展开、坚持目标追求时所显示出来的具有目的性、灵活性、有效性等特点的状态性心理特质。具体来说,目的性指能为与自身相关的目标提供方向与动力,有效性指最大限度地通过自身实际行为向既定目标奋进,灵活性指对目标、变化、不确定性以及新异事物所表现出的适应性,状态性指心理坚韧性的特性易随情境、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和改变[1]。在运动领域,心理坚韧性能使运动员良好应对训练、比赛和生活中的压力,并且在压力情境下更加坚定、专注、自信和维持自我控制[2]。因此,如何培养和发展运动员心理坚韧性也成为体育科研人员与实践者所关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教练员在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练员支持行为与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发展关系密切。
教练员支持行为包括自主支持行为、能力支持行为和关系支持行为。自主支持行为指教练员给运动员自主选择的权利,并支持运动员个人的想法;能力支持行为指教练员认可运动员的成长,相信他们有能力达成目标、获得成功,并给予运动员积极反馈;关系支持行为指亲切对待运动员,对他们从事的活动感兴趣,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们,为他们提供关心和支持。本研究将以浙江省水上项目运动员为对象,分析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教练员支持行为现状及两者的相关关系,并提出提高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相应策略。
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以浙江省水上项目(皮划艇、赛艇等)集训队的87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人(51.7%),女性41人(47.1%),1人性别未填;二级运动员26人(19.3%),一级运动员37人(42.5%),国家健将级运动员19人(21.8%),国际健将级运动员4人(4.6%),1人运动等级未填。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9.01岁(SD=3.78),平均运动年限为6.51年(SD=3.73),详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人数%性别男4551.7女4147.1年龄14岁及以下3540.215~18岁3540.219~22岁1416.123岁及以上33.5运动等级国际健将44.6运动健将1921.8国家一级3742.5国家二级2619.3运动年限4年及以下1921.85~9年4754.010~14年1618.415年及以上55.8学历高中及以下6069.0大专44.6本科1517.2研究生89.2
1.2.1 人际行为问卷(Interperson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IBQ)
本研究采用由Rocchi等人(2017)[3]编制的人际行为问卷。随后,Rocchi本人又在运动领域检验了该问卷[4],要求运动员回答对教练员人际行为的感知,问卷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需要说明的是,人际行为问卷包括支持行为与阻碍行为两个子问卷,而本研究仅测量教练员支持行为,因此选取支持行为问卷。该问卷共有12个条目,如“教练员给我做选择的自由”、“教练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包括3个维度:自主支持行为、能力支持行为和关系支持行为。采用7级评分,即从1为“完全不符合”到7为“完全符合”。本研究中,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2,自主支持行为分问卷的α系数为0.92,能力支持行为分问卷的α系数为0.87,关系支持行为分问卷的α系数为0.89。
1.2.2 心理坚韧性问卷(Mental Toughness Inventory,MTI)
本研究所采用的心理坚韧性问卷由Gucciardi等人(2015)[5]编制。Gucciardi等人(2016)[6]随后检验了中文版MTI问卷,发现该问卷有较好的文化适用性。心理坚韧性I问卷共有8个条目,如“我相信自己有实现目标的能力”、“我努力、坚持地克服逆境”。该问卷为单维度量具,采用7级评分,即从1为“完全不符合”到7为“完全符合”。心理坚韧性总分由8个条目得分相加而成,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坚韧性越强。在本研究中,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1。
共计发放90份问卷,采取现场发放及回收的方式,回收有效问卷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将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SPSS22.0统计软件中,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1.1 心理坚韧性整体情况
本研究所使用的心理坚韧性问卷采用的是李克特1~7点计分方式,以测量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程度,其中“1”为程度最低,“7”为程度最高。调查发现,水上项目集训队87名队员心理坚韧性平均水平为5.6,属中等偏上水平,并且极大值为7.0。这说明,教练员平日较为注重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培养,因此,运动员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心理坚韧性,并且部分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水平出众。但是,数据显示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极小值为3.3,这表明,队中仍然存在少数心理坚韧性较差的运动员。针对这部分运动员群体,教练员有必要结合本研究的结果与对策,有的放矢地对相应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进行干预与提升训练。
2.1.2 不同性别运动员心理坚韧性
水上项目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在性别上有细微差异,男性(5.7)略高于女性(5.5)。在心理坚韧性干预与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女性运动员的相关训练,使其更富竞争性、独立性、主动性和抗压性。需要注意的是,后天环境对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塑造有重大影响,当前也鼓励女性参与竞争和挑战,很多女性运动员的竞争力与男性不相上下,这提示,水上项目运动队应重视并加强对女性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训练。
2.1.3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心理坚韧性
如图1所示,心理坚韧性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升,其程度在23岁及以上年龄段运动员达到最高(6.2),而23岁以下运动员心理坚韧性都在同一较低水平(5.5)。心理坚韧性的强弱既有先天因素的制约,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会掌握更多的心理技能,如自我对话、目标设置、身心放松、思维控制等,经过逆境的磨砺,心智更加成熟、行动更加果敢、情绪更加稳定、目标更加明确,这些都有助于心理坚韧性的增强。上述结果提示,在青少年阶段,运动员心理坚韧性还处于形成发展阶段,不能简单地认为运动员一旦成年了,就具备抗压的能力。教练员除了关注运动员技能的提升,还要加强对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培养。
图1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
2.1.4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情况
如图2所示,国际健将运动员在心理坚韧性程度上最高(5.8),后面依次为运动健将(5.7)、二级运动员(5.6)、一级运动员(5.3)。尽管我们发现运动等级最高的国际健将心理坚韧性水平最高,但是,数据同时显示二级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水平竟然比一级运动员更高。这可能是由于运动等级越低的运动员,其技术水平提升空间也相应更大,其目标期望与信念也越高,目标与信念是心理坚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难理解其心理坚韧性水平会越高。运动水平顶尖的运动员,其自我效能感更强,从而能进一步激发其继续拼搏超越,表现出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而运动技术处于不高不低中间水平的一级运动员,既要面对“后起之秀”的挑战,又要面对“瓶颈期”的困扰,容易在心态上产生波动,意志上摇摆不定,目标上模糊不清。因此,在心理坚韧性培养工作中,要注意关注一级运动员群体,有效疏导其心理压力,帮助其快速突破“瓶颈期”。
图2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
2.1.5 不同学历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情况
如图3所示,大专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水平最高(6.2),其后依次为本科(5.7),高中及以下(5.6),研究生及以上(4.8)。这表明,学历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水平反而可能越低,这可能是由于高学历运动员面临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双重压力,精力无法集中于单一事项,而专注力也是心理坚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一群体心理坚韧性难以得到提高;反观大专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程度最高,这可能是由于该运动员群体能正确认识自身学历上的短板,从而能全心投入到训练中。因此,应侧重运动队中高学历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提升工作。
图3 不同学历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
2.2.1 教练员支持行为的整体情况
如图4所示,三种教练员支持行为中,能力支持行为得分最高(5.9),其后依次是自主支持行为(5.0)和关系支持行为(4.6)。这表明,相对自主支持行为和关系支持行为而言,运动员能更强烈地感受到教练员在能力上给予的支持与指导。由于运动员个人能力是与竞技运动成绩直接挂钩的指标,教练员注重对运动员能力上的指导固然无可厚非。然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教练员在给予运动员自主性以及在维系与运动员关系的层面上有所失衡。教练员应该在给予运动员自主支持与关系支持方面多下功夫,给运动员选择与决定的自由,与运动员保持和谐、密切的关系。
图4 水上项目教练员支持行为的基本情况
2.2.2 教练员对不同性别运动员的支持行为情况
如图5所示,在三种教练员支持行为中,给予男性运动员支持普遍高于女性运动员。这表明,教练员在给予支持行为时具有一定的性别倾向性,给予男性运动员支持力度较大,尤其在关系支持上。教练员应注重给予女性运动员支持行为,尤其是在关系支持上,教练员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女性运动员,维系和谐的师徒关系。
图5 教练员对不同性别运动员的支持行为
2.2.3 教练员对不同年龄运动员的支持行为情况
如图6所示,教练员给予年龄在23岁及以上的运动员支持行为力度最大,其后依次为能力支持(6.6)、关系支持(5.6)和自主支持(5.4)。队中年龄偏小的运动员获得教练员的各项支持行为较少。教练员应该关注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员在自主、能力以及关系上的需求,并提供相应支持,尤其是年龄小的队员,他们脱离父母独自在外,在生活、学习、心理上需要更多关心和帮助,教练员要通过大带小、互帮互助、师徒互动、送温暖等形式,来提供多样化的支持。
图6 教练员对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支持行为
2.2.4 教练员对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支持行为情况
如图7所示,教练员给予二级运动员更多的自主支持(5.2),给予运动健将更多的能力支持(6.2),给予国际健将更多的关系支持(5.1)。从运动成绩上来讲,二级运动员在队中属弱势,可能教练员会因材施教,给予他们在训练计划和部分事务决策上的自主性,表现出较高的自主支持行为。就运动健将而言,上有国际健将,下有一、二级运动员,其运动水平居中,处于发展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教练员会在运动技术上对其进行强化,表现出较高的能力支持行为。国际健将的运动水平处于队中顶尖层次,教练员更多地会从生活上给予关心,深入了解优秀运动员,与其建立良好关系,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关系支持行为。
图7 教练员对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支持行为
2.2.5 教练员对不同学历运动员的支持行为情况
如图8所示,教练员在给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运动员的支持行为普遍较低,依次为能力支持(2.3)、关系支持(1.2)和自主支持(1.0);在给予本科、大专和高中及以下学历运动员的支持行为普遍较高。教练员应当侧重对高学历运动员的关心,包括在运动技术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心,适当给予他们在队中做选择和决定的自由,并维系良好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
图8 教练员对不同学历运动员的支持行为
表2列出了教练员支持行为各维度和心理坚韧性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各变量两两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教练员支持行为内部各维度间两两相关,并且运动员心理坚韧性与教练员支持行为各维度之间也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可见,教练员的三种支持行为与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关系紧密,因此在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培养中要重视教练员支持行为的作用。
表2 各研究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变量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n=87)
MSD12341.自主支持行为5.011.451.002.能力支持行为5.941.03.50∗∗1.003.关系支持行为4.631.31.76∗∗.58∗∗1.004.心理坚韧性5.601.12.45∗∗.46∗∗.44∗∗1.00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在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培养上,教练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有效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模式,以提供关系支持;给予运动员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以提供自主支持;创设有挑战性的训练环境,以提供能力支持;同时,还应实施针对性的执教行为,避免消极的理念和行为。
就运动员本身而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正视挫折。运动员应客观、理性地看待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遇到问题时,切勿惊慌失措,应积极思考应对之策。(2)正确认知。运动员应认识到克服逆境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一项重要的修炼,有助于未来的发展。逆境为个体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它既是压力之源,也是动力之源。(3)总结经验。为避免反复出错,运动员需要耐心地总结经验,寻找改进的方法,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4)坚持不懈。运动员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才能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
(1)在心理坚韧性上,男性运动员强于女性运动员;不同年龄段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有着较大差别,年龄越大心理坚韧性越强,23岁以上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运动员;运动水平越高,心理坚韧性越强,国际运动健将的心理坚韧性最强;大专学历运动员表现出较强的心理坚韧性。
(2)在教练员支持行为上,教练员给予运动员最多的是能力支持,而关系支持最少;教练员给予男性运动员的支持行为普遍高于女性运动员,尤其是能力支持方面;教练员给予年龄较大的运动员更多的支持行为,尤其是能力支持和关系支持方面;教练员在自主支持上给予二级运动员最多,在能力支持上给予运动健将最多,而在关系支持上给予国际健将最多;教练员给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运动员支持行为显著低于其他学历的运动员。
(3)教练员支持行为各维度与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显著相关。在培养心理坚韧性的过程中,运动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正视挫折、正确认知、总结经验、坚持不懈。与此同时,教练员也要建立有效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模式;树立科学执教理念;创设有挑战性的训练环境;实施针对性的执教行为;避免一些消极的理念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