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置探讨
——基于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及其能力状况的调查

2019-04-24 06:48:58贺灿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研究生学术

贺灿文

(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上海 200433)

关于如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以英语作为工具推广通识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学术英语,因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双一流”建设等情况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1-3]。无论是进行通用英语教学还是学术英语教学,都需要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

学术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与为了学习目的而须掌握的英语交际技能相关;学术英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大学生用英语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提供语言和能力支撑”[2]。学术英语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4-6]。通用学术英语主要与各学科英语的共核部分相关;而专门学术英语主要与特定学科的词汇、语言结构、语篇体裁以及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和学术规范相关[4-5][7]。二者均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促进作用。

学习者需求分析是大纲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改革的起点[4][8-9],其中包括对学习者的目标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 analysis)和现状情景分析(present-situation analysis)[4-6]。前者分析语言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下需要完成的任务、课程结束后要达到的目标;后者分析课程开始前学习者的语言基础。

目前学界对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的调查不少[10-13],但他们探讨的主要是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英语课程设置。本研究拟通过非外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及其本专科阶段学术英语能力状况调查探讨重点大学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置。笔者认为,如果研究生对学术英语能力有很大需求,而他们在本科阶段学术英语能力又欠缺,那么在本科阶段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使学生为研究生阶段高层次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极其重要,而不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再临时抱佛脚。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于2016年11月对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非外语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学术英语需求和现状调查(研究生卷)”问卷调查。本调查围绕下列四个方面展开:非外语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习方面是否存在某些学术英语需求;本科阶段的学术英语能力自我评价;对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程的看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通过调查这些问题,拟了解以下内容:学术英语需求,即研究生在英语学习中希望获得的知识或提高的能力;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知识及能力与目前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研究生对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课堂活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的看法。

一、研究设计

调查对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非外语专业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调查工具及调查内容:该研究采取调查问卷方法。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术英语需求、本科阶段学术英语能力状况、对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程的看法及建议4大类总共33 项,其中28项是单项选择题,1项是多项选择题,1项是填空题,1项是填空选择题,最后两项是开放式建议项。第 1-8项考察学生的基本信息,9-15项调查学生的学术英语需求,16-22项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术英语能力状况,23-33项调查学生对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程的看法和建议。第9-31题参考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置认可梯度。

数据收集:问卷调查表随堂发放,任课英语教师当场回收。除开放式两道题目以外,其他题全部回答的为有效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497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7份。

二、研究发现

(一)基本信息

在327名调查对象中,男生157名(48%),女生170名(52%);硕士研究生235名(71.9%),博士研究生92名(28.1%)。学生本科阶段所读专业分别为:理工科176名(53.8%),医科88名(26.9%),经济学/管理学31名(9.5%),文科28名(8.6%),其他4名(1.2%)。学生目前就读专业分别为:理工科160名(48.9%),医科98名(30%),经济学/管理学32名(9.8%),文科36名(11%),其他1名(0.3%)。总体来说,学生大部分来自理工科和医科专业。

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毕业于一本高校,少数毕业于二本高校。一本高校毕业的学生278名(85%),二本高校毕业的46名(14.1%),三本高校毕业的3名(0.9%)。244名(74.6%)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90名(88.7%)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41名(12.5%)通过了托福雅思类考试,10名(3.1%)通过了其他考试。152名(46.5%)学生来自华东地区,65名(19.9%)来自华中地区,46名(14.1%)来自华北地区,29名(8.7%)来自华南地区,27名(8.3%)来自西部地区,7名(2.1%)来自东北地区,1名(0.3%)来自台湾地区。

调查对象的本科段入学时间情况为:2012年175名学生(53.5%)入学,2011年66名学生(20.2%),2010年23名学生(7%),2009年20名学生(6.1%),2008年15名学生(4.6%),2007年7名学生(2.1%),2006年6名学生(1.8%)。其他年份(1991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入学的学生共计15名(4.6%)。2010年后本科入学的学生占80.7%,2008年后本科入学的学生占91.4%。因此,他们所反映的本科阶段情况对于近十年来学生本科阶段情况而言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对象的研究生段入学时间情况为:2016年282名学生(86.2%)入学,2015年5名学生(1.5%),2014年9名学生(2.8%),2013年19名学生(5.8%),2012年4名学生(1.2%),2011年1名学生(0.3%),2010年4名学生(1.2%),2007年、2008年、2009年各1名学生(共0.9%)。

(二)学术英语需求

在学术英语需求方面,调查结果见表1。表1显示,调查对象在专业学习中有用英语阅读本专业文献和文章的要求或需求(选择A“完全同意”和B“同意”)的比例最大(97.9%),其次为在专业学习中有用英语听国外学者的讲座或讲课的要求或需求(92.3%)和在专业学习中有用英语写文献综述、摘要、实验报告、课程论文的要求或需求(90.8%)。其他依次为:在专业学习中有用英语做学术口头陈述或在学术研讨会上用英语宣读论文的需求(84.1%)、在专业学习中有选修全英语专业课程要求或需求(83.5%)、在专业学习或今后深造中有在本专业的国际期刊中用英语发表论文的压力和需求(83.5%)、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期间有出国游学(交流交换生)或今后留学的要求或需求(75.5%)。

在这7个调查项中,有6项超过80%的学生表示有要求或需求,其中3项超过90%的学生表示有要求或需求,还有1项超过75%的学生表示有要求或需求。

笔者曾于2015年9月对复旦大学选修学术英语课程4个本科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学术英语需求调查,规模相对较小,仅67人。本次调查结果与2015年9月调查结果高度相似[7],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较大的代表性。

(三)本科阶段学术英语能力自我评价

本科阶段学术英语能力自我评价调查结果见表2。在本科阶段,学生认为用英语做学术论文口头陈述和参加学术讨论有困难的比例最高(90.3%);84.7%的学生阅读专业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速度慢,不能快速检索需要的信息;84.4%的学生用英语写文献综述、论文摘要、课程论文、期刊论文等有困难;83.8%的学生不习惯听外国学者或教师用英语讲的一般学术讲座,主要问题是跟不上语速、不会记笔记;78.6%的学生不知道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和风格进行学术写作;71.9%的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的国际期刊论文的写作规范以及发表要求;63.9%的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中不知道规避学术剽窃的各种策略和方法。

表1 在专业学习方面学生的学术英语需求统计

表2 本科阶段学术英语能力自我评价统计

(四)对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程的看法

学生对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程的看法见表3。调查表明,只有55%的学生对就读的本科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和课程设置基本满意。71.2%的学生认为就读的本科学校所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不能满足他们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求。75.2%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继续停留在普通英语教学上是造成大学生英语学习懈怠的主要原因之一。92.6%的学生认为鉴于大学新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因素,本科阶段偏重学习普通英语(非学术英语)的原教学定位应调整。93.3%的学生认为新的大学英语定位应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能力。97.8%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是一门工具,应帮助学生用英语有效汲取(听读)和交流(说写)专业信息。79.8%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应涉及专业知识。83.8%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应多开设英美文化、英美文学等通识英语课程。

表3 对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程的看法

可见,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新的大学英语定位应是培养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能力。确切地说,学生希望英语教学由通识教育转向与专业学科教学相结合。

(五)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期望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议

有效问卷中共273人回答了最后两道开放式主观题:1.“我更期望大学英语提高我以下能力”;2.“我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有”。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回答了开放式问题的学生中,63.7%(174名)的学生期望大学英语教学能帮助提高口语表达或交际能力;51.6%(141名)的学生期望能帮助提高应用能力、以后用来工作的能力、实用技能、学术英语能力,其中包括阅读专业文献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口头学术交流能力(如学术会议发言能力)、听专业讲座或学术报告能力;31.1%(85名)的学生期望能帮助提高听力水平;23.8%(65名)的学生期望能帮助提高写作水平;10.3%(28名)的学生期望能帮助提高阅读能力。开放式的需求调查与结构式调查结果相似,超过一半的学生期望提高学术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学生的需求符合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

学生期望将英语教学由通识教育转向与专业学科教学相结合,具体建议包括:增加学术英语内容、增加专业英语学习力度、根据不同专业选择英语教材、增加英文文献阅读的技巧学习、引入学术写作知识、训练口头报告及国际期刊写作能力。学生建议要更加注重英语实际交流能力如商务和职场英语,要学有所用,着力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工作的能力。因此,他们建议加强专业英语的教材建设、更新教材版本、减少普通教材课文教学,建议加大口语教学力度、提高听说能力、加强写作能力训练。

在教学方式方面,部分学生建议增加师生交流、学生互动,课上多讨论,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多给学生实践机会,如提供演讲、交流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部分学生建议增加课外英语交流机会、多组织英语类活动如英语角、营造英语学习范围;也有学生建议进行小班教学或开设远程英语课程。

三、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置讨论

学术英语教学在国内很多高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对学术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学术交流是研究生该具备的能力。然而,大部分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尚未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中有选修全英语专业课程的要求或需求、在专业学习中有用英语阅读本专业文献和文章的要求或需求、在专业学习中有用英语听国外学者讲座或讲课的要求或需求、在专业学习中有用英语写文献综述或摘要或实验报告或课程论文的要求或需求、在专业学习中有用英语做学术口头陈述或在学术研讨会上用英语宣读论文的需求、在专业学习或今后深造中有在本专业的国际期刊中用英语发表论文的压力和需求、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期间有出国游学(交流交换生)或今后留学的要求或需求。尽管88.7%的调查对象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但他们在本科阶段的学术英语能力普遍欠缺,绝大多数学生的学术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亟待提高。如前所述,在被调查研究生中,2008年后本科入学的学生占91.4%,因此,他们所反映的本科阶段状况对于近十年来本科学生状况而言较具代表性。

鉴于“双一流”建设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大都选择读研深造,因此建议这类大学在本科生中较大规模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主动对接,这样研究生在入学后能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研究状态,可以避免研究生阶段为了应对学习和研究需要临时突击学术英语,从而更加有力地支撑国家“双一流”建设。此外,“双一流”建设大学本科生访学、国际交流机会日渐增多,这对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同样有必要在本科生中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下面将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探讨“双一流”建设大学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置。

(一)课程设置

调查对象总体表现出对实用性或应用性学术英语学习的主观需求。被调查者普遍希望调整本科阶段普通英语的教学定位,新的大学英语定位应是培养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能力,期望本科阶段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学生希望英语教学由通识教育转向与专业学科教学相结合。为了能够满足需求,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大学,较大规模地开设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显得极其重要。课程类型可以多样化,如开设学术英语听说课程、学术英语阅读课程、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学术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科研活动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可根据学校特色,如医学类高校采用医学类教材,法律类高校采用法律类教材,综合类高校可以按照大类进行设置,如理工类学术英语、人文类学术英语、社科类学术英语、管理类学术英语等。教材编写时可以选择内容新颖、信息密度大的地道的学术英语,如科普杂志Nature上的文章、TED网站中的演讲资料等。为了使学生掌握学术阅读、学术听力、学术写作、学术交流等技能,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为培养以下学术能力服务: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听国外学者讲座或讲课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以恰当的语体写文献综述、实验报告、课程论文、期刊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术研讨会上用英语宣读论文和参加学术讨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规避学术不端的各种策略。

(三)教学方式

授课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可采用项目式、讨论探求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主动输出,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英语应用能力。被调查者对学术英语听、说技能训练的需求很大,课堂上可多给学生实践机会如小组讨论、演讲,加强师生交流、学生互动。课堂上将听与说、读与写、读与说有机结合。以学术论文写作为例,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和阅读本专业有代表性期刊的英文论文,并对论文的文本特点、组织结构开展一系列讨论,然后组织课堂汇报或通过网络在线平台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对相近学科论文的总体特征或不同学科论文的差异进行总结,归纳出各专业研究论文写作的共同点和特殊性。此外,可组织学术口头陈述竞赛、学术词汇竞赛等与学术英语相关的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知识与能力。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从一本高校本科毕业的学生占85%,因此,该调查对此类大学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改革能提供有益参考。但各高校的定位不同,英语教学目标必然存在差异性,而且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来自理工科和医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将学生按照专科类学校或专业进行细分,得出更为适合各类学校、各专业的数据,从而为教学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研究生学术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