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北京发展之“变”

2019-04-23 10:58刘超
新材料产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精尖中心北京

刘超

知识化与全球化正在重塑世界城市功能,重构全球科技和经济版图,加速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城市,是世界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和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也是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体现。北京参与创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在科技发展战略上实施顶层设计,在城市功能上进行科学疏导,在相关产业上进行二次布局,使之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策源地,不仅是对北京城市发展新的战略定位,更是北京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本期“关注”栏目向读者展示了“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发展历程,本文作为该栏目的延伸阅读内容,更多地思考了作为国之首都的北京自建国以来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纵向时间轴和与全球著名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横向比较,从2个维度切入探讨北京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厘清其发展脉络。

为此,本刊采访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罗贞礼教授和北京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砚博士,以下是本刊对他们的采访内容:

《新材料产业》:北京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经济结构所作的调整,有没有规律可循?呈现出哪些特点?

罗贞礼:建国以来,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在遵循城市经济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经历了工业化城市、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国际化都市、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等不同发展时期,始终一直以国家的阶段战略需求为根本,将服务于国家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始终遵循忠诚不渝地担当着自己的“首都使命”这一定位规律;而对其经济结构作出的种种阶段调整与深刻转型,却始终印证了“千年古都,与祖国同行”的时代特点,并且“只争朝夕”。概括起来,北京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呈现出从集聚资源求增长、转到了疏解功能谋发展,从放弃“大而全”的工业体系、转到了腾笼换鸟与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新特点。

何砚:北京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发展时期都对经济结构做出过不同的调整,其特点表现为:第一,经济结构调整与承担的国家战略任务相适应,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第二,经济结构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相适应的规律;第三;经济结构调整与首都北京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规律。

纵向来看,迄今为止,北京经历了工业化城市阶段(1949—1978)、现代综合服务中心阶段(1979—1998)、世界城市阶段(1999—2014年)和以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即“4个中心”定位为主要战略定位(2014年至今)的4个发展阶段。

《新材料产业》:从新旧动能转换的角度,如何看待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

罗贞礼:从新旧动能转换的角度看,是北京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而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新旧动能的转换离不开产业的转型发展;科技创新,则是产业转型的支撑,也是加快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引擎。

何砚:的确是这样。北京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突出抓好制造业转型升级。紧紧抓住全球制造业升级的历史机遇,对标国际、布局高端,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严把准入标准,加快“腾笼换鸟”,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已经成为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路径。

《新材料产业》: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发展“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是什么?

罗贞礼: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看,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我国资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我国的产业发展应该是多元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积极调整区域性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形成新增长极,有力地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的快速发展。由此,北京发展“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也已非常明确:

一是为主动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形势的需要。21世纪的北京,繁华前所未有,却受到“大城市病”的困扰。首都变“首堵”,北京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房价持续高涨,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有“舍”才能有“得”,在发展理念上,舍速度,得效益;在产业选择上,舍低端,得高精尖;在產业调整疏解和布局上,敢于舍局部和眼前利益,努力得京津冀长远发展。辩证把握“三舍三得”关系,坚定不移走下去,首都完全可以探索走出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城市发展新路子。其中,产业是实体经济基础,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北京发展“高精尖”经济结构,恰逢其时,并尤为必要。

二是为履行首都经济发展从“量”到“质”的重大转变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既要顺应经济规律,又要积极主动作为、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并立足世界科技前沿,以分区规划编制为切入点,进一步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以占领新的发展制高点。因此,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必将成为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支撑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三是为进一步提升首都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高精尖”产业是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吸收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工艺以及现代管理等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新型现代产业族群。“高精尖”位于制造业价值链的最高端,既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世界各国角力的“核心抓手”。北京唯有瞄准科技创新的国际前沿,持续深入开展制度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精尖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并加快形成以高精尖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首都国际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完成北京的使命。

《新材料产业》:“燕山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作为承接北京“高精尖”产业中新材料产业的承载地,对北京全国科创中心的建设有何助益?

罗贞礼:“燕山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作为承接北京“高精尖”产业中新材料产业的承载地,其快速发展,加快了北京全面打造科创中心的步伐。一是通过满足高端制造业创新发展对先进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加快发展新型能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和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新材料,更好地支撑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定位。二是通过市场化的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协同发展的燕山石化特色创新机制,更好地搭建起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三是通过发挥基地现有的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高精尖产业发展思路与产业定位,努力在加速重大新材料产业化项目落地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更好地推动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

何砚: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是北京支撑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责任担当。在此背景下,将“燕山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作为承接北京“高精尖”产业中新材料产业的承载地,是以“高精尖”型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体系支撑北京创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措施之一。有利于加快北京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北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按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实现“高精尖”型石化新材料產业发展壮大与支撑北京建设“全国科创中心”的共赢局面。

《新材料产业》:近年来,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首尔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这种城市功能的转变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何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由多要素组成的城市创新系统,发挥着创新源头和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当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域内创新系统演进至一定阶段,科技创新活动影响必将超越国界波及全球,进而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种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能力客观上必然要求她的“空间母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必须发生根本性功能变革,使之与城市创新系统相匹配。从而通过城市功能的根本性变革,产生一批对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集聚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以及科创型企业的企业家,涌现出在全球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万众创新活力的文化和宽容的社会氛围。

《新材料产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必须具备哪些先天条件?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否符合这些城市(城市群)的发展规律?

何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必须具备的基本先天条件包括: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是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世界科学技术发源的重大策源地。二是集聚和用好各类创新型人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在创新型人才进行科创活动所涉及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分配和激励各个环节都配套较为合理的保障制度。三是具备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完善。研发、孵化、专利和产品交易等专业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良好;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和保护到位;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符合北京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的定位。北京已经快速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引进技术、知识、信息、资本、人才等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吸引大量跨国企业研发活动集聚。

猜你喜欢
高精尖中心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北京时尚控股“高精尖”产品登陆“上海滩”
探索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