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模式下,维护微观机构的稳健性依靠的是微观审慎管理,这不能有效应对具有强大外部性和传染性特征的系统风险,本文研究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防范,首先回顾国内国外的研究成果,然后讨论研究使用的方法和思路以及如何有效构建系统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接着探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科学测度,最后讨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风险;因子结果;评估制度
2018 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我国中长期信贷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及防控机制研究”(编号:SK2018A0005)
近年来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和资本都比较充足,使得银行业资产的质量整体获得改善,与此同时资金的充足度也不断获得提升。但是信贷资产不良化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这一类的现象也非常明显。其中产能过剩这一系列的经济结构问题经常出现在市场环境中。不良贷款也表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房地产、煤炭、钢铁和光伏行业最为明显。
一、文献回顾
(1)国外文献研究情况
国外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有效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研究,Unsal(2013)、Mendicino和Punzi(2014)在DSGE框架下探究了多方面的内容,包括银行资本充足率管制、贷款规模管制、盯住房价、逆周期贷款价值比调控、贷款比监管、动态拨备、动产抵押。研究者们给出的结论是宏观审慎管理的确能发挥平稳经济波动的作用,另外研究内容还指出把多种审慎工具相互良好搭配起来能最大限度降低福利的损失。研究结果显示监管工具和货币政策实现协调配合能促进经济活动趋于平稳状态。研究者发现宏观审慎管理和货币政策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国外对此也有了新的研究动向。Beau(2014)对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持有的观点是在应对资产价格泡沫时存在着一定政治冲突,所以有必要为两个政策部门设置单独的政策目标,同时也有分开执行的必要。
(2)国内文献研究情况
国内对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研究也有很多,李天宇(2017)、黄志刚(2017)、范从来(2018)在研究DSGE建模时发现合理搭配宏观审慎管理和货币政策能有效改进社会福利,但是在选择政策组合时,要有全面的考虑。王婷、李成、李玉良(2013)运用实证分析的手段探究中国、美国、日本、英国这四个国家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认为我国宏观审慎落实程度与实现金融监管的目标程度相比,比较低,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在维护宏观金融稳定中的地位,对金融法律的制度加以完善,从而有效强化执法效率,构建的政策协调机制要保证宏观审慎监管和宏观经济稳定相互之间有比较协调的关系。程启智、陈敏娟(2013)在研究中分析我国现代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得出的结论是要完善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协调机制,要适合我国国情,实现对宏观层面的良好协调,保证我国的金融体系达到稳定的状态。
二、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研究方法和思路
在研究这一课题时,将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包括指标法、因子分析、ARIMA预测,主要工作是识别、测度和预测我国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在使用指标法时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避免构建的数理模型是复杂且不稳定的。因子分析法的优点是更为客观准确,能把人为的取舍指标剔除。会对综合评价效果产生影响的是主观判定指标权重。ARIMA在短期预测方面体现出的优点是简便高效,对我国金融风险状况的预测更为准确。
(2)构建系统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的内容有经济子系统、银行子系统、国际收支子系统和泡沫风险。指标对系统性风险综合评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如果是正向的指标,那么指标数值越大,越会促进金融稳定,而如果是负向指标,那么指标越大越会对金融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不管是正向指标还是负向指标,都应该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才能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状态。最佳状态是维持在某一固定范围内。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1)运用因子分析法原理评价我国金融稳定情况
在测度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时,可使用因子分析法原理。实现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各种指标有不同的类型,也有不同的属性,在分析因子之前,要使用标准差标准化法处理数据。列出指标变量相关系数矩阵,使用相关系数矩阵分析主成分,以此为条件计算出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一步可计算出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同时这也是主因子的权重。
(2)对指标采取正向化的处理手段
研究工作要用到极大值、极小值、居中型三种,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要妥善处理指标类型不同这一问题,防止金融稳定指数存在偏差,实现对指标的同向化处理很有必要。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测算金融稳定指数,所得到的指标与宏观经济、金融体系相互之间是一种正向相关关系。在此过程中要对所有变量采取统一的正向化处理手段。
(3)分析因子结果,测度系统性风险
在分析因子测度结果时,使用的软件是SPSSI7.0,测度系统性风险。考虑到特征值1这一基本原则,所提取的主因子主要有8个,这8个主因子初始特征根、特征根、贡献率、累计贡献率、正交旋转后特征根、特征根、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统计结果显示正交选砖后8个主因子的信息累计贡献率为92.29%,由此可见,主因子覆盖了原始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所以说这8个主因子能代表全部原始变量,可以用来测度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在选砖因子载荷矩阵的工作中,要使用方差极大法。
(4)预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2001年到2003年,在此期间内金融稳定指数正在快速上升,社会在迈入21世纪之后,经济的发展就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此后中国的宏观经济进入稳步增长状态。银行资产的质量也获得明显改善,出口增速也有有所上升。在第二阶段,也就是2004年到2007年,在此期间,金融稳定指数呈快速下降状态,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物价也在不断上涨。房地产市场融入了大量银行信贷,人民币也在不断升值,与此同时资产泡沫风险也显著增大,房地产价格飙升速度加快。在第三阶段,就是2008年到2012年,此时处于金融稳定的指数震荡上升阶段。美国于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受到不利影响,尤其是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第四阶段是2013年至今,在此期间,金融稳定指数表现出快速下降的特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宏觀经济结构矛盾日益突出是值的关注的风险因素,导致人口红利锐减,投资所能拉动的经济效率也有非常明显的下滑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高度关注我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要重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立,也要加强监管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1)建立完备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
宏观审慎的管理是防范和控制系统性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包含有可能造成金融不稳定的一些金融行为。分析当前的国际趋势,要加大对五个领域风险的有效监控,一是金融衍生品,其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对衍生品立法加以完善,从而有效平衡创新和规范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强监管比较重要的金融机构,重要的工作内容是正确判定系统的重要性,并不断强化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三是重视监管影子银行的风险,重要的工作内容是界定并科学规范国内影子银行的业务。四是重视对私募基金的风险的有效监管,重要的工作内容是促进私募基金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五是,重视对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监管,科学分析金融机构相互之间存在的潜在的连锁反应,同时也要准确识别其中存在的监管真空。
(2)建立并完善信贷调控机制
目前信贷依然是国内重要的货币投放方法,同时也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银行体系顺周期的主要表现就是信贷波动,同时也是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对此要对货币投放的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对宏观形势加以客观分析,所开展的逆周期调控活动应该是适时的、灵活的。所建立的贷款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的资本要求要保证覆盖全面。发挥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作用,有效平滑信贷投放,促进货币信贷进入到适度增长的状态。
(3)正确认识发展和风控之间的关系
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要做到有深化的认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强化形势认知意识很有必要,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时要做到深入彻底,科学研究和判断银行自身实际的发展状况。管理人员在执行管理任务时,要重视对总体形势的考察,这会一定程度上优化银行对风险的预判和规避效果。保证金融发展和风险防控是同时进行的。强化内部建设能使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提高。积极建立完善的分析制度,做到正确审核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确定合理的业务投资期限。对期限错配实施流动性的风险管理手段,使得风险的内部对冲能力获得提高,保证产品周期内各个环节的流动性风险得到良好控制。
五、总结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在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原理评价我国金融稳定情况,对指标采取正向化的处理手段,分析因子结果,测度系统性风险,预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实现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要建立完备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还应建立并完善信贷调控机制,此外更要正确认识发展和风控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傅爱丹.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防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3):133-134
[2]杨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D].青岛大学,2018
[3]张兴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研究[D].西北大学,2017
[4]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白鹤祥.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与防范研究——基于影子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7(11):9-17
[5]李学文.我国供给侧金融改革风险测度与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4):68-69
[6]林喦.多维度视角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综合研判——《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传染与防范研究》评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4):2
[7]姜云峰.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
[8]苏帆.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及其网络传染机制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
[9]许晴.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与防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10]杨丽.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与预测[D].西南政法大学,2015
[11]巫卫专.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监管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
[12]苏明政.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传染与防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3]许韶辉.金融子行业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14]杨文悦,上官发清,付秋虹.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防范[J].海南金融,2012(09):54-58
[15]王靖国.顺周期行为机制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与实证分析[D].財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作者简介:杨晓丽,1984年6月,女,安徽铜陵人,硕士,讲师,企业财务管理下筹融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