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聚焦语言现象、悦读语言文本、涵咏语言韵味、展开语言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近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素养;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42-02
学者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提出:语文教学系統的各个要素和各个部分之间有着一种结构错位,而这种结构错位造成语文教学实践脱离了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是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并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中。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真谛。
一、聚焦语言现象,正确表达
语文是通过语言认知、理解和表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学科。在教学中,我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教学聚焦在词汇的理解、句子的分析、修辞的感悟和语法的理解等问题上,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获得语言体验,并正确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教学围绕语文的学科特点展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三亚落日》一文,十分细腻地展现了三亚落日的情景。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三亚落日的状态。教学时,我鼓励学生找出这些比喻句,说说作者为何要如此表现三亚落日,他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首先找出文章中展现三亚落日的句子。如,将落日比喻成了“一个快乐的孩童”“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和“跳水员”等。学生发现,这三个比喻句其实各有不同。“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主要是从形貌上进行比喻,最真实地还原了当时三亚落日的样子;“一个快乐的孩童”不仅具有形貌上相似的特点,更主要的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表达了作者对落日的情感;而“跳水员”这个比喻主要展现的是动作上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美。在对比喻这个修辞现象进行分析后,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时,再让学生尝试分析作品中的情感,他们就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三亚落日的喜爱之情。
学者倪文锦指出,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文化素养。聚焦语言现象能让学生从理解他人的作品入手,逐步提炼出相关的语用信息,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二、悦读语言文本,内化资源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语言现象并总结语言表达规律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总结出其中的运用规律,并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在指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时,我也围绕这一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悦”读中总结出语言规律。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些阅读资料,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首先,我给学生出示《荆楚岁时记》中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内容,并让学生将它和课文对比,说说各自的不同点。学生很快发现:“原文中的天帝其实还是很好的,允许织女嫁给牛郎,但是织女却荒废了自己的工作,所以天帝才会发怒,让他们一年才能相见一次。”其次,我提出问题:“教材是怎么改呢?你觉得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学生说道:“修改后展现出了牛郎织女之间的情感,让人更加同情两人的遭遇。”其三,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词句的理解上,提出:“读一下牛郎和织女被迫分开时的场面,说说这样写能展现出怎样的情感。”经过阅读思考,有一个学生说道:“织女一边挣扎一边让孩子去喊爸爸,而牛郎则将孩子放在竹筐中,然后去追赶织女。这样描写强化了孩子的作用。这说明他们不仅相互爱着对方,而且还有了爱情的结晶,就算是分开也不能丢下孩子。”我接着问道:“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看似普通,却能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呢?”有一个学生说:“‘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衣裳体现出孩子对母亲的情感很深,不忍心和母亲分开。”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他们认为,文章通过对动作、语言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这样教学,让学生内化语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者罗曼·英伽登曾指出:“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因此,每一次鉴赏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更能让学生自主构筑语义的网络系统。
三、涵泳语言韵味,发展审美
朱熹强调:“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意思是说阅读切勿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应该在深入感悟和细读涵泳中品味语言的意义。在教学中,为避免学生粗枝大叶地阅读文章,我鼓励学生深入文章的内部,品味语言的情韵。这样,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发展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一文的词句优美,教学时可让学生涵泳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换词比较的方式,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在审美情趣方面的作用。如,对文中的“瀑布激起的水花,如云雾般腾空而上”一句,教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用‘云雾来形容瀑布?为何要用‘激起来描绘‘水花?能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替换这两个词语呢?”经过思考,有一个学生提出:“‘云雾一词给人以缥缈、细腻的感觉。用‘云雾来形容瀑布,能展现出瀑布的水流十分细腻,如同碎末一般,这样能更形象地展现出瀑布的样貌。”接着,我让学生尝试将“掀起”替换“激起”,说说替换后意思是否一样,给人的感受是否相同。有一个学生说道:“‘掀起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滔天巨浪的,而水花既然如同云雾一般细腻,自然不能用‘掀起。”在这样的涵泳中,学生对文章的词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学者吕叔湘认为,文本细读就是从文章的语言出发,再回到文章的语言。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细节进行分析,探究貌似不起眼的文字背后蕴藏的韵味,让学生抓住理解的矛盾点和陌生点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感悟。
四、训练语言表达,专题实践
学者李海林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逐步从语言要素的教学过渡到语言功能的教学,要注重语言运用的实践。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展开专项语文实践活动。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时,我这样指导学生展开语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思考文章如何展现爸爸和妈妈的情感。“文章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内心活动,但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出了情感。你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吗?”学生发现作者用“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等描写表达出两个人的情感十分深厚。然后,我让学生深入思考:“说说如何通过人物的动作表达出其内心活动。”最后,让学生进行练笔,尝试运用这一写作方法。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爸爸看见妈妈的手被热油烫伤了,连忙一手托起妈妈受伤的手,一手打开了水龙头,用凉水冲洗了许久;然后,又用干净的毛巾轻轻地擦拭,用棉球蘸上淡盐水轻轻涂抹。”这段描写通过细节体现了父母之间的关爱。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展开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将语言表达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写、将话写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着眼点要落实在语言上,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对语言产生理性认识,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