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思维还未能跟上互联网技术发展。编辑整体上缺乏互联网思维,首先在技术应用方面不能很好地将互联网新技术和出版业融合起来;其次在产品设计上也不注重挖掘读者对出版融合产品的真正需求;最后编辑的营销思维仅仅停留在把产品售卖出去的初级阶段,缺乏全程营销理念。
组织架构调整与管理机制改革有待深化。传统金字塔式组织力量分散、反应迟缓,易产生职能越位、错位、缺位,很难适应出版融合新形势下的变化需求, 文化氛围保守,股权结构单一,影响人才积极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沟通效率低下。
传统出版培养体系难造复合型人才。传统出版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面临许多挑战,包括高校课程改革流于形式、企业出版融合团队建设不专业以及国家“数字出版千人计划”与目标相差还较远等,传统出版培养体系已经很难塑造具备文化科技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具备文化科技综合素养的出版融合人才严重缺乏。
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成型。出版单位往往忽视交流与沟通,单枪匹马搞建设,阻碍重点实验室技术成果推广,项目管理与体制制度不规范,技术研发深度不足、服务广度不够,出版业文化与科技融合程度低,未能建立起科技创新体系。
“出版+技术”解决方案仍在探索。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颠覆性变化,但新兴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还不成熟,资金投入与收益产出比例严重失衡,销售价格居高不下,难以大规模应用于出版实践;服务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呈现场景单一,用户体验差,未形成完整的供需体系;同时还有内容监管难度大的问题。
单薄的产品形态与丰富线下场景难匹配。用户在生活、生产和学术场景下都有旺盛的知识需求,但目前较为成熟的出版融合产品主要集中在幼儿绘本、教育教辅、科普读物等部分场景中,其他场景下的出版融合产品普遍有形式单一、内容匮乏、交互性差、体验感弱的缺陷,与丰富的线下场景难以匹配。
平台资源整合有待创新升级。当前融合出版资源平台主要由三个主体构成:技术服务商、渠道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传统出版单位依靠丰富的内容资源,纷纷建立起独立或跨行业合作平台,但由于对技术特点把握不准,内容整合受阻,平台规模有限,且缺乏国际竞争力。
传统出版转型中商业模式单一。受众需求和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出版机构基础商业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编辑难以深刻地根据不同使用场景洞察受众需求,出版业未形成能够大规模聚合受众、知识内容、商品等资源的第三方平台,大多数出版机构均不具备这样的技术研发储备。
当下,出版融合下各出版主体正不断探索新的盈利路径和商业模式,但在应用中均存诸多问题,新兴商业模式并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出版机构盈利难问题依旧突出。
版权形态复杂阻碍高效保护。出版版权形态日趋复杂,其管理和保护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许多优质作品一经出版,便遭到网络自媒体的“拆书”、“洗稿”进行非法传播,严重损害作者和出版机构利益;不少出版单位依旧忽视内容资源和版权保护的重要性,版权开发与运营意识淡薄,版权收益依旧微弱;即使有些出版单位意识到版权的价值,却缺乏有效的路径和方法,维权成本高,自身权益难受保护。
出版融合基础理论体系处于空白。相关研究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在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基础理论构建、技术产品应用路径、商业模式创新建议等方面,理论建设相对匮乏,指导出版融合还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出版融合向更深更广发展。
顶层指引强力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指出,“要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出版业将再造适应融合出版的生产流程,重构基于融合出版流程的组织模式,有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媒介资源,出版融合将进入加速期。
主流媒体带头构建全媒体传播布局,用好新型媒体技术,解构传播内容,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多渠道、一体化传播。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为一体”,媒体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将由“相加”加速走向“相融”,探求出版内容、技术层面、经营与管理等多领域的融合。出版单位向“融入互联网”迈进,以“移动优先”“用户优先”为导向,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享共通。
现代纸书体系引领出版融合新生态。传统出版业在探索适应出版融合的核心业态上困难重重,方向不清,定位不明,举步维艰,或依附互联网平台商,失去主导权。
出版智能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出版业场景深度融合,将逐渐取代出版流程中重复性强、创造性弱的工种,加速促进出版智能化发展,使编辑工作向移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传统编辑正向产品经理角色转型。传统编辑将转型为具备产品经理角色的“现代编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既懂内容又懂互联网产品设计,熟练掌握产品经理的基本技能,如内容生产力、技术应用力和市场运营力等。
融合发展成为出版走出去新动能。基于出版融合发展理念的走出去正成为出版业的战略选择,推动人才建设、内容创新、平台管理、渠道经营等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化的出版高地,为中国出版“走进去”赋能。
轻量化转型带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科研工作者资源、编辑资源、内容资源和读者资源,构建开放、共享、诚信的科研生态圈,实现移动学术社交驱动下的学术期刊轻量化、低投入转型,学术期刊将深挖场景数据,有效连接科研生态圈各主体,精准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建立集知识创造、知识优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评估体系、知识应用服务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建立自有云端数据中心、内容中心和用户中心,实现数据驱动下的知识服务、信息咨询、知识质量验证和评价体系建设的转型升级和业态创新。
出版融合产权体制和组织机制改革深化。在政策指导下,继续进行体制机制的深入变革势在必行。首先,产权体制改革将深入开展,资本多元化、人人持股等改革都会使出版企业更有活力;另一方面,组织机制的改革也将营造更加公平的、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
出版融合商业模式不断完善丰富。一些出版单位已经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比如增值服务模式、IP开发模式、文旅融合、出版金融等模式,这些模式将继续完善规范,并得到推广和普及。此外,产业的跨界融合和新兴技术也会催生出新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
以融合理念做好主题出版。以融合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融合平台建设,充分实现资源融通,将成为各出版社主题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呈现方式上,积极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内容表达形式,营造多层次主题出版时代新格局;在选题策划上,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深入贯彻互联网思维,深耕地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在推广策略上,顺应移动化与社交化趋势,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强化公益宣传。
出版融合驱动出版智库建设跨越发展。出版融合将在总体规划、服务形态、思维导向等方面推动出版智库建设跨越发展,将有效促进技术与智力资源的融合,以及跨地域、跨领域的智库合作;将促进出版业智库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出版业智库布局,将站在行业高度,服务大局,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聚焦于行业前沿。
同时,未来智库内容体系还将进一步拓展,智庫成果公共推广平台将逐步落成,智库建设将面向海外市场,更具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