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林 惊心动魄背后的外交斡旋

2019-04-23 16:28李玲
中华儿女 2019年7期
关键词:伊拉克国王沙特

李玲

儒雅的风度,谦和而稳健的行事风格。资深外交家杨洪林是一位成长在时刻听党召唤时代的和平使者。杨洪林在外交战线工作近40年,曾先后任中国驻巴林、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三国的特命全权大使。祖国的安排就是他个人的选择,他驻守在阿拉伯国家30年之久,亲历了战乱频仍、危机四伏的生死时刻,也见证了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瞬间。在向记者的讲述中,那些构建中阿和谐弥足珍贵的外交生涯片段一个个呈现,有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惊险故事,也有和阿拉伯大家庭联欢的场景,可以说他的一辈子都献给了阿拉伯,献给了祖国的外交事业。

身穿防弹衣的中国驻外大使

1951年3月,杨洪林出生于河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71年8月,杨洪林作为首届工农兵学员从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阿拉伯语专业。刚进入校园的青年杨洪林意气奋发,对外交官这项光荣的职业充满了无限向往,立志当一名外交官。

如其所愿,在1974年7月大学还没有毕业时,杨洪林就被分配到外交部,并赴埃及开罗大学进修阿拉伯语。杨洪林及家人在那时或许还未曾料想:他这一生的辛劳与荣光从此便与阿拉伯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后的30多年里,杨洪林先后在中国驻苏丹、科威特、埃及、伊拉克、巴林、沙特大使馆、中国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和政策规划司任职,历任随员、三等秘书、二等秘书、副处长、一等秘书、政务参赞、首席馆员、中国驻巴林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伊拉克特命全權大使和中国第六任驻沙特阿拉伯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1990年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了第一次海湾危机。中国外交部成立了危机小组,帮助中国在科威特近5000名劳务人员撤离,杨洪林任危机小组的负责人,从头至尾参与了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外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的全部工作,并为此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一是要追踪形势,研究对策;二是要和国际司协调处理安理会涉伊拉克决议;三是要处理我驻科威特、伊拉克使馆撤馆和从这两个国家撤出5000多名劳务人员和侨民,具体组织实施工作量非常大;四是接待与海湾危机有关的外国来访团组,参加紧急出访任务也很重。几乎天天加班,忙了就睡在办公室。”外交事务尽管千头万绪、艰难险阻,他依然不怕吃苦、排除万难,圆满的完成各项任务,最终,全体中国人平安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

2003年6月,杨洪林在波斯湾美丽的海湾岛国巴林当大使已两年多,一份突然的任命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他被任命为战后中国首任驻伊拉克特命全权大使。“战后的伊拉克改朝换代,正处于一种重大而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之中,面临着全新的局面,中国和伊拉克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出使伊拉克,深感光荣,责任重大。”今天,当他再一次提起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和惊心动魄的时刻时,他只是用近乎平淡的语言娓娓讲述过去,但即便如此也难掩昔日那惊心动魄的战火里这位中国大使外交斡旋的风采。

这是杨洪林第二次前往伊拉克。1999-2001年萨达姆还执政时,他第一次作为驻伊拉克使馆政务参赞、首席馆员到任伊拉克,他亲历了伊拉克因入侵科威特受到联合国最严厉制裁,食品奇缺,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石油换食品”计划的实施才让伊拉克人有饭吃,使得社会得以基本稳定。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中伊双边关系受到影响。战后,随着伊拉克政治重建的发展,中伊双边交往逐渐恢复。这一次,杨洪林作为战后首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赴任,但此时刚刚结束战争的伊拉克还没有消除战乱的不断侵扰,核污染严重、缺电、水污染,安全得不到保障。美军直升机低空飞行,美军坦克车、装甲车风驰电掣。爆炸、袭击、抢劫和劫持人质事件频频发生。在这种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杨洪林和夫人陈珍美身负祖国交予的使命收拾起了行装,在父母和女儿的担忧中于2004年中秋正式踏上了局势动荡的伊拉克。

不同以往,这次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沉甸甸的防弹衣。按照国际惯例,新任大使到任,驻在国外交部礼宾司都要派人到机场迎接。但当时的伊拉克不安全,事前伊外交部告知,礼宾司不派人到机场迎接,迎接他的是使馆人员和全副武装的中国武警。到达巴格达机场后,武警第一时间帮他们穿上了防弹背心,戴上了头盔。

然而这只是个开端,枪炮声中入睡、爆炸声中惊醒成为了日后的家常便饭。危险无处不在,我国政府派武警赴伊拉克保卫我国驻伊使馆的人员安全,外交部给每人上了人身意外险。使馆驻地几次遭到误击,杨洪林在外出时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特别是2005年1月,为救8名被劫持的中国同胞,他亲赴劫持组织大本营做工作,面临了生死严峻考验。

巴格达时间2005年1月18日下午2时30分,杨洪林在电视新闻中得知8名在伊拉克务工的中国福建公民被挟持。在证实这一消息后,他第一时间里展开了争分夺秒的紧急营救:首先将此事报告国内,同时向伊拉克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情况,要求提供帮助;第二是组织力量,尽快核实这8人的身份;第三是召开使馆紧急会议,展开营救工作。18日下午和晚上,他紧急动用一切外交和民间资源,吁请伊各界朋友帮助营救被挟持人员。18日晚上,杨洪林联系影响较大、收视率较高的阿拉伯电视台、伊拉克电视台以及当地报纸,接受采访,宣读使馆营救声明。他的办公桌上同时放有6部电话,以便及时和外界联系。

21日晚上,杨洪林的一位伊拉克朋友打电话告诉他,挟持者已经看到了他的两次电视讲话。考虑到伊中友好关系,他们准备放人。得知此消息,杨洪林决定亲自穿越危险重重的“死亡之路”前往接人地点营救劳工。临行前,他做了最坏打算,把使馆人员召集在一起,宣布他不在期间由政务参赞、夫人陈珍美负责,安排8名同胞食宿和回国机票等事宜,特别强调不得向外透露任何救人信息。分离时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因为谁都不知道在救人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最终,不辱使命,杨洪林等人在战乱的伊拉克冒着生命危险成功营救8名被劫持的福建同胞。外交部给驻伊使馆记集体一等功。

就在营救8名被挟持同胞最紧张的时刻,杨洪林的母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夫人陈珍美怕他知道后会影响营救工作,便与女儿商定暂时不把这一消息告诉他,由她和女儿协商处理母亲后事。当年9月12日,杨洪林83岁的老母亲最终因癌症去世。杨洪林写道:“我爱我的母亲,但更爱我的祖国,更爱我从事的外交事业。母亲养育了我,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坚守我的岗位。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噩耗传来,无限悲痛。”杨洪林就是以这样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在肩负重责的情况下,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中伊两国的友谊,续写篇章。

“穿针引线” 促成多次友好合作

周恩来总理曾任中国首任外交部长,在外交部建立初期他就把外交人员称为“不穿军装的文装解放军”,要求外交人员要“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杨洪林一直将这16字方针作为激励和鞭策自己做好外交工作的座右铭。他在阿拉伯国家的外交事务中广交风云人物,数次谈判化解危机,促成国家间的友好合作。

“作为特命全权大使,主要职责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促进与驻在国友谊与合作。为此,要做好交友工作。交友要坚持不懈,细水长流,不断加深友谊与相互理解,取得对方信任。重点要深交管用的高层朋友。”杨洪林在谈及平时在驻在国的外交工作时说。

为了更加有针对性,杨洪林根据国内形势发展和对外工作总体要求不断调整交友计划。2000-2003年,杨洪林驻巴林王国特命全权大使,民众普遍反映申办签证难,阻碍了双方扩大交流合作,他就重点做巴林上层特别是首相和内政大臣等重要王室成员工作,把推动尽快实现签证便利化作为重点。在成功推动巴林首相首次访华并取得圆满成功时,巧用陪车机会,继续见缝插针做首相工作。首相返回酒店后就电话指示巴林内政大臣在一周内对中国公民实施落地签证政策,这极大地促进了双边合作和人文交流快速发展。

杨洪林善于抓时机巧妙地做工作,曾多次促成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友好会谈。2007年11月至2011年10月,杨洪林出任中国第六任驻沙特阿拉伯王国特命全权大使。2008年5月11日,沙特首都利雅得雅玛玛宫举行向沙特国王阿卜杜拉递交国书的仪式。在沙特递交国书,一般一年安排两次,每次大约20位大使,递交国书时可以即席讲五六句话的简短致辞,不安排国王单独会见。仪式上,阿卜杜拉国王右手站着两位御用翻译,一位是英语翻译,一位是法语翻译,使节致辞时可以使用英语或法语。和其他大使不同,杨洪林在递交国书时既没有用英语也没有用法語而是用阿拉伯语同国王讲话,国王听到他流利的阿拉伯语非常高兴。看到此状,杨洪林借机向国王强调,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发展两国关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希望于今年6月访问沙特,结识沙特领导人,并与沙特领导人就发展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国王听后非常高兴,当即表示欢迎习副主席访沙。而在递交国书之前,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于6月份访问沙特的照会自发出后,沙特方面迟迟没有答复,习副主席此次出访还有其他国家,考虑到访问时间衔接问题,国内正在寄希望于沙特方面能尽快给予答复。

作为两国的友好使者,作为代表中国形象的驻外大使,杨洪林为祖国的发展感到骄傲与自豪,他时刻不忘亮出中国名片,为中国制造“打广告”。在与沙王室重要成员——主管城乡发展事务大臣米特阿卜亲王的交往中,杨洪林着重宣传青藏铁路建设中的感人事迹,亲王把中国“铁路人”不怕困难和牺牲,克服了众多难以想象的技术和地质难题,建成了世界第一条高原铁路的故事转讲给了阿卜杜拉国王。2009年2月10日—1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中国与沙特签订了五项协议,其中包括麦加轻轨铁路项目。除此之外,在胡锦涛主席的这次访沙前,杨洪林还成功说服沙王室同意与我国签署政府间第一个石油合作协议,对促进能源合作,保障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成为胡主席第二次访沙亮点。

2011年10月,杨洪林利用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会见国王的时机,打出中国工商银行拟在沙特设分行的信息,他说,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该行拟在沙特设立分行,这是加强两国金融合作的重要举措,希望国王陛下和沙特政府予以积极回应,国王当即表示欢迎和支持。数日后,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率团访沙,向沙方正式提出设立分行申请,杨洪林分别向沙特财政大臣阿萨夫(现外交大臣)和央行行长引荐了杨凯生行长,当面递交中国工商银行开设沙特分行的申请书和有关材料。此后沙方一路绿灯,一年后中国工商银行沙特分行就成功举行开行典礼。

2007年11月—2011年10月杨洪林担任中国驻沙特大使的这四年是中国与沙特建交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他以高超的外交魅力化解了数次挑战并促成了两国间的多次友好合作,战略性友好关系快速、全面、深入发展。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阿卜杜拉国王和政府在第一时间,向中国提供了5000万美元现金和5000万美元紧急援助,数额之大,速度之快,物资质量之高,没有任何国家可比。“患难知真情”,沙特善举在我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大大地拉近了两国人民之间感情,强有力地促进了中沙友好关系快速发展,在中国迅速掀起了一股“沙特热”。

2010年中国举办上海世博会,沙特积极给予支持,拨专款1.5亿美元,并多次就设计方案倾听杨洪林意见,建设了别具特色的国家馆“月亮船”,赢得了中国老百姓最高评价,观众排队长达6小时,600多万观众踊跃参观,沙特馆获最佳展馆荣誉。闭馆后,沙方将展馆无偿赠送中方,包括1600平米特大宽银幕和顶级音响设备。沙特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使“沙特热”在我国进一步升温。外交部给驻沙特使馆记集体一等功。

2011 年,杨洪林被沙特国王授予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阿卜杜拉父王、沙特开国国王)一级勋章,成为自中国沙特1990年建交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驻沙特大使。

打破境外组织干涉中国内政图谋

2009年7月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打砸抢烧杀事件,造成190多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引起了世界轰动。中国政府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的安定和民族团结依法采取措施,却被西方媒体说成是民族和宗教问题,企图抹黑中国。

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伊赫桑奥卢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质疑中国过度使用武力,并动议伊斯兰合作组织召开外长会议讨论“新疆局势”问题。这是明显干涉中国内政。驻沙特使馆根据国内指示,与伊斯兰合作组织进行了必要的交涉后,该组织表示将外长会议推迟到7月22日。

为了加大做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工作力度,坚决打掉拟议中的外长会议,杨洪林奉命中断休假提前返馆,和伊斯兰合作组织打了一场艰苦的“遭遇战”。他首先会见了伊斯兰合作组织少数民族事务总司司长塔拉勒,塔拉勒是沙特人。当时秘书长伊赫桑奥卢在瑞士休假,秘书长顾问马斯利也在开罗休假。

在一个多小时的会谈中,杨洪林坚持以情动人,他说,“对“7·5”事件,中国政府已经多次阐明原则立场,这是中国的内政,并多次向伊斯兰合作组织介绍了事件真相。“这次事件,是一小撮分裂分子内外勾结策划制造的一起严重恐怖犯罪事件,旨在破坏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破坏民族和睦。它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与穆斯林无关。阿卜杜拉国王曾经说过,作为穆斯林,首先应该爱国,应该做个好公民。中国对恐怖主义的立场是一贯的,即:反对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宗教、民族和国家相联系。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希望贵组织认真对待并积极回应中国政府的要求,立即取消讨论‘新疆局势的会议。如果贵组织还有不清楚的地方,那么双方可以沟通,但不能开会讨论,因为这是中国的内政!”

谈话中,塔拉勒拨通了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顾问马斯利在开罗家里的电话,杨洪林与马斯利通了话。在电话中杨洪林特别强调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面对新的严重挑战和考验,双方更应加强协调,密切合作。他强调,“中方理解伊斯兰合作组织对中国穆斯林的关切,但‘7·5事件的肇事者是一小撮分裂分子,他们通过打砸抢烧杀来破坏国家安定,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经济发展,企图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这些人决不能代表穆斯林,他们的行为严重歪曲了伊斯兰教义,严重损害了穆斯林的形象。希望伊斯兰合作组织从发展与中国关系的大局着眼,对中方的良好愿望作出积极回应,请敦促秘书长立即取消原定讨论‘新疆局势的外长会议,以推动双方关系顺利健康发展”。

杨洪林成功劝说了马斯利和塔拉勒,二人积极做秘书长工作,促其尽快对中方要求作出积极回应。第二天下午,塔拉勒打电话告诉杨洪林,经过作秘书长的工作,伊斯兰合作组织为了积极回应中方要求,决定取消原定讨论“新疆局势”的外长会议,并已将此决定通知各成员国。秘书长顾问马斯利在秘书处召开吹风会,通报了秘书处与中方接触的情况,通报了秘书处与中方商讨秘书长访华事宜,介绍了新疆的历史和现状,强调“7·5”事件系中国内政,伊斯兰合作组织不支持分裂活动,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

杨大使口述领略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风采

中沙建交18年来,两国领导人高层互访频繁,友谊和政治互信不断加深。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曾于2006年4月和2009年2月两次访沙。

阿卜杜拉国王2005年8月登基后,2006年1月首次出访就访问了中国,而且中国是第一站。2006年1月是阿卜杜拉国王第二次访华,第一次是1998年——时任王储。2006年4月,胡锦涛访沙,两国领导人在三个月内实现了互访,这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2008年12月,在华盛顿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国王再次邀请胡锦涛访沙,胡锦涛欣然接受。时隔2个月,两国领导人再次在利雅得相会,都格外高兴。胡锦涛主席第二次访沙,沙方给予了最高礼遇和热情周到的接待。79岁高龄的阿卜杜拉国王不顾年迈,冒着烈日率王室成员和内阁大臣等到机场迎接,在机场举行了隆重欢迎仪式,沙特民间艺人跳着欢快的传统民间舞蹈,欢迎来自远方的贵宾。两国元首在机场贵宾室亲切会见了12名来自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中国少年儿童。晚上,阿卜杜拉国王举行家宴,盛情款待胡主席。沙方破例邀请31名中方陪同人员出席。

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大和蔓延,在此背景下,中沙作为两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发展中大国,需要协调立场,加强合作,以维护两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两国元首就如何深入发展中沙战略性友好合作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友好地交换了意见。

使我感到荣幸的是,胡锦涛主席在会见国王前后两次召见我谈对沙工作,这是一种殊荣,更显示我最高领导人对中沙关系的高度重视。

2008年6月,我荣幸地接待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首次访沙,亲历了习副主席的领导魅力和高超外交技巧。

首都利雅得夏季高温炎热。每年5月至10月,国王和政府阁员都要到西部海滨城市吉达避暑办公,到10月中旬才返回利雅得。

习近平访问活动集中在吉达和东部石油重镇达曼,特点是活动多,时间紧,双边和多边交叉。习近平非常会做工作,与沙特国王等领导人虽都是初次见面,但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亲切友好,气氛融洽,谈得很深入。话题涉及两国关系、国际和地区问题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会见结束时双方都感到意犹未尽。国王、王储和亲王紧握习近平的手送至门口依依惜别。

习副主席首次访沙取得最重要成果是,加深了与阿卜杜拉国王等沙方领导人的友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与苏尔坦王储签署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将中沙关系提升为战略性友好关系,并设立两国最高委员会来规划和指导双边关系发展,还与苏尔坦王储共同见证两国政府协议签字仪式,签署的文件包括:《中国政府与沙特政府建立战略性友好关系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与沙特政府关于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协议》。

猜你喜欢
伊拉克国王沙特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当当吃国王饼
激战正酣
会飞《像国王—样吃早餐》
沙特恫言抛售数千亿美债券
欧盟要对沙特禁售武器
国王的爱好 ——原载“伊朗漫画网” ▲
伊拉克恐怖袭击百人死伤
萨科齐突访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