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霞
摘 要: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尤其是语言学习,是要从僵硬机械的知识向运用的经验不断转化,不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性经验,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同时也需要将其与原本的认知信息建立起最原始化、结构化的关联,使知识成为与学生进行有效联系的纽带。本文提出要整合目标走向,依托教学目标促发经验转化;营造言语磁场,借力鲜活情境促发经验转化;强化意象罗列,聚焦言语策略促发经验转化,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整合目标 言语磁场 意象罗列 转化经验
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在体悟中强化经验转化,提升学生的言语智能,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整合目標走向,依托教学目标促发经验转化
传统教学一直都以静止性的知识教学为核心,学生汲取和内化知识的策略也以生硬的记忆为主,学生更多的是在存储知识,难以真正转化成为内在的认知经验。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绝不应该是教师自己单独解读的成果,而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基本学情,让目标的核定聚焦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层面上,借助于情景化的教学,让学生的机械认知朝着鲜活的经验转化。
苏教版教材中的《牛郎织女》是一篇典型的民间故事,对于这样一篇供六年级学生学习的故事类文本而言,教师该怎样依托教学目标来促发学生经验的转化呢?笔者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我们究竟应该从文本中学习到什么?很多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和主题层面入手,认为做人要真诚实在,好心才会有好报。如果仅仅是将这篇文本的教学停留在内容感知和主题认知的层面,似乎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教学并没有深入开展的必要了。但这篇课文毕竟不是一篇纯粹的记叙类文本,并不能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与体验设定为核心目标。融合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以及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另外分别进行了三个维度的解读与设定:首先,从民间故事的文体特质出发,在目标设定中将体悟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次,从文本的写作方法入手,学习故事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再次,考量学生原生态的基本学情,在洞察学生解构故事类文本的认知能力上设定目标。
在这一教学流程中,所设定的目标是由师生双方在对话、分享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并不刻板僵硬。这种基于目标设定的引导、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常见,如果能够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素养就会得到有效发展,自主性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营造言语磁场,借力鲜活情境促发经验转化
语文教学以发展能力为己任,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视教授知识,词汇、语法、修辞以及文体类的相关知识,可以在文本情境中进行传授,可以聚焦学生的认知需要进行点拨与引导,避免完全割裂和机械地讲解与练习。但事实上,很多教师怕背负上生硬机械的帽子,语文知识不敢教,逐渐变成了不会教。要想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切不可随心所欲地教学,而需要建立可感而灵动的言语磁场,让语文教学所关注的结构布局、奠定句式、关键词语、修辞逻辑等教学内容全都置放在磁场氛围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结构化、认同化过程。
以教学叙事性文本中借景喻人这一写法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学应该着力思考的是如何将原本僵硬的语文知识真真切切地转化为学生的言语智能。很多教师常常会紧扣具体的语言、词句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所留存的也只是一些概念性的认知罢了,更不要谈什么实践性的运用了。从学生的学习层面来看,承载教学内容的语境是断裂的,毫无多维度言语体验的场域可言,教师始终沉浸在自我意识下的教学过程中,而无法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形成关联。为此教师需要营造浓郁的言语氛围和情境,组织学生将课文中描写环境的语言罗列出来,学生紧扣这些环境语段,将其与文本所描写的内容相结合,梳理课文描述的事件与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借以感受文本中环境描写所起到的价值和效应。最后,教师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尝试借助环境的渲染来展现人物的内在心境,促进了学生迁移性的实践练笔。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单一呈现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对描写周边生活环境的语句的解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个鲜活的以“环境描写”为主题的教学磁场,为学生的整体性考量和综合性对比提供了辨析的资源,洞察了环境描写的一般性规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从而意识到环境描写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都彰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思维历程,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表达智慧。
三、强化意象罗列,聚焦言语策略促发经验转化
很多文本中的语言,其内蕴都是内隐的,而言语形式是外显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价值和内涵,但在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就经常会有词不达意的尴尬。立象以尽意,依照这样的认知来进行文本内容的审视,就会开掘出丰富的意象,紧扣这些丰富的意象来揣摩文本的内在意蕴,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向言语经验的转化。
以《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此文中陌生化的言语结构和形式众多,让小学生来学习,无疑是一种挑战,尤其是作者在描写安塞腰鼓奔放热烈的状态时,想象、生发出众多个性鲜明的意象。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一句为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体验,遵循文本的意象来揣摩其丰富的内涵,设置富有层次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语言,展开合理化的揣摩,体悟其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即意味着黎明即将静悄悄地到来。其次,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体验和质疑,形成认知上的冲突,安塞腰鼓火热的表演刚刚告一段落怎么一下子就到了早晨呢?从而认识到作者就是要借助清静的早晨来衬托腰鼓表演的热烈,顺势激发每个人迎接明天的信心。再次,在强化认知体验的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对话。这句话中的“鸡啼”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不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而是有如此丰富的意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难道真的听到了“鸡啼”的声音了吗?学生在不断向深处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聆听到了他们内在的声音,感受到源自人们内心的蓬勃力量。最后,教师相机进行小结:对于文章的意蕴和情感,作者常常并不会直接和盘托出,而是要选择最为典型的事物加以再现,起到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文本的言语现象来揣摩体悟,真正把握了文本言语与意蕴之间的巧妙转化,为丰富言语经验奠定了基础。
知识向经验的转化策略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需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交融与整合,通过具体的语言活动来强化实施与评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言语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马雅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7(24).
[2]段绪玲.比较体验,提升词语教学质量[J].小学教学参考,2018(2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枫桥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陈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