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炜和艾芜笔下流浪汉形象的差异性

2019-04-23 00:52梁小丽
牡丹 2019年9期
关键词:艾芜张炜流浪汉

张炜和艾芜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中都涉及“流浪汉”这一题材。同样书写流浪汉,但他们作品中的流浪汉形象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流浪与精神流浪;二是“美”的挖掘与“丑”的揭露;三是坚决的反抗与无奈的逃离。

流浪汉文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以西班牙第一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的发表而闻名于世,随后流传到世界各地。然而在中国,流浪汉文学直到20世紀初才开始萌芽。艾芜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集《南行记》一书的发表,使中国的“流浪汉”小说题材走向成熟,为中国的流浪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范例。在当代,张炜进一步创作并发展了流浪汉文学,他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以高昂的激情与坚决的态度坚守理想的家园,他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浮躁的社会,以一位孤独的流浪者身份来寻找被人们遗忘的精神家园。

作为流浪汉小说的创作者,张炜和艾芜创作了众多形态各异的流浪汉形象,丰富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人物形象画廊,为我国的文学创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样书写流浪汉,但张炜与艾芜笔下的流浪汉形象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可以说张炜笔下的流浪汉是时代的彷徨者,而艾芜作品中的流浪汉是时代的呐喊者。

一、生活流浪与精神流浪

在中国现当代流浪文学中,流浪汉流浪的方式基本有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

(一)生活流浪

艾芜小说中的流浪汉的流浪方式大多属于生活流浪,在其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南行记》中,这一流浪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乡下人》中,老毛大哥的家乡遭大水侵袭,导致村民四处流浪,去寻求生存之路。老毛和他的妻子无奈拿自己的孩子福儿换了20块袁大头去上海投奔表兄表嫂,本想来到这个东方的大都市,凭自己的一双大手挣一份好家业,重新找回幸福的生活,却在上海这个充满危险与黑暗的城市中陷入了绝望之中。

《偷马贼》中的老三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却为了生存而干起了违法的事,做了偷马贼,他感慨道“这世道简直岩石一样,总是容不下你我干鸡子!你想,我该怎么样呢?那还消说,只要裂出一条缝,我就要钻进去”。艾芜作品中塑造的流浪汉大多是为了生活而流浪的,像老毛、老三这一类人一样,他们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只能为了生存下去而四处流浪,拼搏。他们的流浪出于无奈,他们在流浪中寻找活路。

(二)精神流浪

与艾芜不同,张炜作品中的流浪汉所反映的流浪方式大多属于精神流浪。张炜是一名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面对浮躁的社会环境,他始终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识,执着于对文化精神的探索,追寻至真至善的“精神高原”,作为创作者,他赋予了笔下的流浪汉这种探索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你在高原》里以宁伽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身上,作者在文章自序中写道:“这可是了不起的,绝非可有可无的一代人啊……瞧瞧他们是怎样的一群、做过了什么!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和幻觉、自尊与自卑、表演的欲望和牺牲的勇气……都成为伟大记忆的一部分。”这一代人始终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中而找不到出路,现实生活的残酷一次次让他们失意,然而理想的乐园又那么遥不可及,于是他们迷惘、无措。他们只能通过流浪来缓解自己浮躁的心情,寄希望于四处流浪,渴望在流浪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外省书》中的史珂在退休之后回到他的故乡,拥有一个公司的侄子史东宾对他处处殷勤,侄媳热情地帮他张罗婚事,但他不喜欢甚至对那种生活有一种恐惧,他始终无法理解那些年轻人的思维,不习惯那样的生活方式,不久便孤身一人搬到海边的一所孤屋中。他在物质上并不贫困,但他的精神世界始终得不到满足,他一直沉浸在精神的苦旅之中,找不到出路。除此之外,《你在高原》中以凯平、庄周等为代表的知识青年,他们同样处于精神迷惘之中,终日郁郁寡欢,四处寻找自己的寄托,他们的流浪同样是一场精神的跋涉。

二、“美”的挖掘与“丑”的揭露

(一)“美”的挖掘

艾芜“由于他艺术个性中对人民的美和善的品格的特殊敏感,他总是能在乖戾的言行中挖掘出下层人民的灵魂美,在渣滓堆里发现闪光的金子”。在创作中,他善于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他的这种美学追求在他塑造的流浪汉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六年的流浪生活中,艾芜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流浪汉的艰辛,在流浪的途中,他当过杂役,做过苦工,而且亲眼目睹了众多流浪汉的生活。这种相同的人生经历致使他“下了决心,要把身经的、看见的、听到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扎的悲剧,切切实实地描写下来”,“把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冲动,刻画在创作里”。正因为他对流浪汉们所经历的艰苦生活有着这样深切的体会,所以他更加理解和同情这群可怜人,在创作的时候极力张扬他们的人性“美”。阅读艾芜的作品,人们不难发现那群可怜的流浪人凶恶的表象下所蕴含的人性的“美”。

《山峡中》的野猫子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形象,一方面她泼辣、凶狠,终日与强盗为伍,她假装成买布的妇女,熟练地与老板交谈,制造机会给同伴偷东西,甚至打算对“我”下毒手。但另一方面她又是热情的、纯洁的,作为一名女性,她的身上少不了母性的光辉,她整日抱着一个木头人,把它当成自己的小孩。在“我”从敌人手中解救了她之后,向“我”坦明:“我倒打算杀你哩,唉,我以为你是恨我们的。我还想杀了你,好在他们面前显显本事。先前,我还不曾单独杀过一个人哩。”她在离开时还给“我”留下三块银元。野猫子这一形象是复杂、矛盾的,她是善与恶的结合体,但作者更倾向于对她身上所蕴含的人性“美”的描写,在她凶狠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她的凶狠出于无奈,正如魏大爷所感叹的:“天底下的人,谁可怜过我们?……要是心肠软一点,还活到今天么?”无情的社会现实,迫使他们变得凶狠强大。

《松岭上》中的老人,别人都对他充满了恐惧,认为他把他的老爷全家人都杀死了,并且杀死了自己无辜的妻儿。在做生意的时候,用下三滥的手段欺骗顾客,这样的他很难让人觉得是个好人。然而,在“我”与他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善良的人,因为老爷奸污了他的妻子,他一怒之下铸成大错。做生意如果不欺骗顾客,那只能被其他狡诈的商人抢了生意,那样自己的生活就没有了依靠,他的所作所为皆出于无奈。

在艾芜的作品中,这些可爱又可怜的流浪汉们“丑恶”的外表下难掩其善良的本性,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创作追求。正如作者在《我的旅伴》的结尾处所写的:“虽然,他们有着别个友人所没有的最大的缺点……我留着他们性情中的纯金,作为我的财产,使我的精神生活,永远丰饶而又富裕。”

(二)“丑”的揭露

与艾芜相比,张炜笔下的流浪汉则更多地反映了作者对“丑”的揭露与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导致张炜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群知识分子处于漫无边际的游荡中,他们坚持寻找理想的“高原”而无出路,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的田园》中的宁伽,作为一名有理想的知识青年,在城市找不到出路,在研究所里,他亲眼目睹了伪学术制造者对朱亚教授的排挤和诬陷,见证了人生的各种阴暗面,一气之下辞职离开。之后又进入了杂志社,女上司的无理取闹、同事之间的尔虞我诈以及违心的生活方式又让他受尽了精神的折磨,最终不得不离开妻儿从城市逃离,流浪到海边平原,与拐子四哥、肖明子等一起创建了承载着自己精神理想的葡萄园,希望在这远离喧嚣的角落中得到精神的抚慰,获得人生的升华。

《曙光与暮色》中的曲涴老教授因为事业有成、爱情如意,导致他人妒忌而遭诬陷入狱,在劳改农场依然无法逃脱社会黑暗势力的压迫,最终逃亡到荒山野岭而孤独至死。《无边的游荡》中,大鸟公司出于商业利益,在金钱欲望的驱使下开发了民风淳朴、生活原始的毛锛岛与粟米岛,利用民间传说来吸引游客,最终致使那一片净土变成了灯红酒绿、夜总会遍地的污浊之地,许多像荷荷那样淳朴的姑娘被残害,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张炜始终以批判的眼光来关注现代文明,他把他的这种思想寄托在他笔下的知识分子身上,因此他作品中塑造的流浪汉大多反映了他对于社会阴暗面的揭露与批判。

三、积极的反抗与无奈的逃离

(一)积极的反抗

艾芜作品中的流浪汉们,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生活无情地摧残着他们,使他们没有容身之地,但他们丝毫没有向残酷的现实妥协,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积极地反抗黑暗的现实,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之路。在《山峡中》,以魏大爷为代表的强盗团体以及《偷马贼》里的老三他们都在生活中找到了一条“裂缝”,找到了一条适于生存的“裂缝”,这就是他们对命运的反抗,再残酷的环境也无法阻挠他们要活下去的信念。

正如《人生哲学的一课》中的“我”所说的:“就是这个世界不容我立足,我也要钢铁般顽强地活下去。我相信,只要坚持到明天,就会看到鲜亮的太阳和晴美的秋空。”《我的青年时代》里的16岁的小青年,同样拥有这种积极乐观的反抗精神,他流浪几年之后回到家中,尽管自己身染疾病,却仍然坚持要再次从军,在他看来,当了兵就可以变得有骨气,变得强硬,变成他口中所谓的“歪人”。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艾芜笔下的流浪汉,都是一些铁铮铮的、有骨气的英雄,他们痛恨黑暗的社会现实,只要能拼出一条活路,哪怕丢了性命也在所不惜。作为被压迫者,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喊出了自己的呼声,喊出了社会底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二)无奈的逃离

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张炜作品中的流浪汉们所采取的态度并不像艾芜笔下的流浪汉一样,他们面对现实的阻力时,没有积极地奋起反抗,而是选择了退离。但这并不意味着张炜作品中塑造的流浪汉屈服于现实,向残酷的生活低头,不敢进行反抗。正如张炜在《外省书》的后序里所说:“我常看到有人把史珂简单归纳为消极的、被动的、落魄的、没有行动的和沮丧的。其实我觉得正好相反……他是个思想者,一个用笔记录思想的人,更是一个时代里非常积极的行动者。他有可能会受到制约,但制约的结果是他对制约的粉碎和挺进。”确实是这样,张炜笔下的流浪汉在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时大多采取了一种淡漠的态度,他们厌恶虚伪而丧失了人情味的世俗社会,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但又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来抵抗它,于是只能选择远离。张炜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寄予其理想的精神家园的意象,如野地、田园、高原等。这些意象就是作者心目中的一片净土,在他的作品中,读者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地方的向往。

《无边的游荡》里的凯平和帆帆這一对有缘无分的恋人,原本可以居住在众人羡慕、象征着显赫身世的“城堡”里,但养父的介入,致使这对苦命的鸳鸯各奔东西。凯平这位优秀的少尉辞去职后离家远去,给海归的大老板当了私人助理,那样充满算计的家庭让他觉得窒息,他的理想是在乡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帆帆尽管可以呆在橡树路的“城堡”里,安享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她内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爱情,义无反顾逃脱义父的魔掌,在乡间开辟了一个农场,把凯平的梦想当成自己奋斗的目标。

《远山远河》中的桤明也通过在山野中的流浪而感受到了人生的奥秘。退离成为他们反抗现实的“武器”,张炜曾这样总结:“许多时候要遥感这个世界,就要退到外面去,隐到黑暗里面去,让混沌围拢自己。”张炜赋予了他作品中的主人公这种人生态度,他们融入野地,奔向高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遥感世俗社会,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四、结语

艾芜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流浪汉,以其高昂的激情和清新的笔调书写出了流浪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艰苦生活,呼喊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帝国主义和黑暗的统治阶级的憎恨,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人民的压迫与折磨。张炜作为一名精神追寻者,借用其笔下的流浪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他对被金钱腐蚀了的世俗社会的厌恶,揭露了现代知识分子满怀激情却无法生存的艰难处境,在逆境中他坚守着内心的一片净土,始终不舍地追寻着他心目中理想的“高原”。

(南昌大学)

作者简介:梁小丽(1993-),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艾芜张炜流浪汉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force chains and friction mechanism during powder compaction
试论抗战时期艾芜乡土小说的启蒙精神
流浪汉与流浪猫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萧军和艾芜小说中的侠文化比较分析
桥下那位流浪汉教会了我什么?
致青年作者
赞艾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