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刚,吴德峰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卫生院,山东广饶 257336)
下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发病后正常活动功能受限,很容易导致其出现生活质量下降的情况。目前临床上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方式,通过手术对患者的骨折进行复位和修复,以此让患者的下肢功能尽快恢复。术后肿胀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是因为骨折后导致局部静脉损伤,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血液瘀阻,引发局部肿胀的情况[1]。该研究以2017年4月—2018年9月期间为研究时段,对七叶皂苷钠于丹参川芎嗪两种药物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于该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 28 例,年龄 19~69 岁,平均年龄(41.625.98)岁。试验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 21~68岁,平均年龄(41.955.88)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患者手术后均将其患肢抬高,让患者在手术后3d时开始进行功能锻炼,以主动锻炼为主,适当给予其被动运动。对照组患者术后使用七叶皂苷钠进行治疗,主要是按照20mg/次,1次/d的标准将七叶皂苷钠加入25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持续治疗10 d治疗。试验组使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按照10 mL/次,1次/d的标准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加入25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持续治疗10 d。
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术后卧床时间进行统计。疗效判定标准为:治疗后患者的肿胀基本消失,皮肤表面紧张基本恢复且无明显皮纹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肿胀有所缓解,皮肤表面紧张较正常皮肤更明显,且有明显的无张力水泡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肿胀未得到改善甚至局部肿胀面积增加为无效。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n(%)]和(±s)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表1数据统计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n(%)]
根据对两组卧床时间的统计,试验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为(5.46±1.12)d,对照组患者卧床时间为(7.85±1.39)d。试验组患者卧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是临床上用于下肢骨折治疗的常见方式,手术后患者下肢功能一般能恢复正常,生活质量也能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但根据临床实践,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较多,容易对其术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其中尤其是手术后出现肿胀的情况。若患者的肿胀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仅会导致其切口愈合的时间延长,增加其伤口感染的风险,还会导致患者患肢功能受损,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截瘫的情况,严重威胁其身体健康[2]。临床研究表明,下肢骨折手术后患者出现肿胀主要是因为其局部血液瘀阻所致,因此在对其进行治疗是应采用有效的方式改变局部血液流通状况,以此促使其临床症状改善[3]。目前临床上对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重要内服外敷的方式应用较多,并且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七叶皂苷钠[4]是临床上用于改善局部血液流通状况的常见药物,其进入人体后能有效促使机体ACTH和可的松血浆浓度提升,让血管壁的PGF2α分泌量增加,清除体内自由基,从而起到较好的抗炎、抗渗出效果,并提升静脉张力以促使其回流速度提升,让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得到改善并保护血管壁,对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有很好的改善效果。但七叶皂苷钠的不良反应较多,容易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丹参川芎嗪[5]也是术后肿胀常见的治疗药物,其进入人体后能起到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黏度、加快红细胞流速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促使局部静脉回流有较大帮助。相关研究表明,丹参川芎嗪对人体的刺激相对较小,因此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较少,对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很大帮助,并且其相对于七叶皂苷钠能更快让患者的局部肿胀情况得到改善,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对患者术后恢复速度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该研究对七叶皂苷钠于丹参川芎嗪在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卧床时间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丹参川芎嗪在下肢骨折术后肿胀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七叶皂苷钠,能有效促使患者疗效提升,并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