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护理研究

2019-04-23 08:32张晓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静脉

张晓芳

(平邑县中医医院,山东平邑 2733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患者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可遗留下肢水肿、皮炎、继发性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康复速度与生活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较多,主要为患者血液淤滞,诸如长期卧床、术后肢体活动量较低、长时间制动、久坐、静脉曲张等。临床护理仅以常规护理模式很难达到支持患者康复的预期效果,很难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基于此,开展综合护理方案,通过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干预、早期功能性活动指导等护理措施和服务,能够从不同角度影响患者的健康意识和医嘱依从性,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现以2018年1—12月间为研究时段,对该院综合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调查进行如下报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126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中,30例男性,33例女性,患者年龄为32~61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1.25±6.31)岁。 观察组患者中,31 例男性,32 例女性,患者年龄为31~6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2.05±6.1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症等方面的一般资料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向所有患者介绍了该次临床研究的医学价值后,争取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与配合,由患者自主选择了护理方案后,签署了之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了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提高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速度。将患者患肢太高,避免小腿深层静脉发生回流现象。鼓励患者在康复期间自主完成小范围运动。仔细观察患者下肢肤色变化,同时每日测量患者下肢周径,通过记录了解患者是否存现下肢肿胀情况。同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治疗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首先,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患者所患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及术后并发症的相关预防措施。为患者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发病机理,以及发病后的危险等内容,提示患者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威胁,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程度。辅导患者进行体能训练,适应卧床期间的日常排便,规避术后活动量低,或者因长期卧床而造成的尿潴留和便秘现象。对患者进行耐受性危险因素临床评估,针对特殊人群加强健康宣教的针对性指导,包括:重度肥胖者、高龄患者、存在心脑血管病史患者、血液高凝者,以及同事伴有严重感染者和重度外伤者。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程度,加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观意识,增强患者医嘱依从性。

其次,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经历下肢手术的患者,其术后疼痛感知更为明显,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支持,是降低患者痛苦感知的积极心理引导。在护理过程中,尤其需要观察患者术后的康复心态。术前增加巡视频次,术后观测患者心理状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压力,疏导患者负面的心理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心理抗压能力,并告知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功病例,指导患者配合护理流程。督促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抗疾病,注重患者心理感受和配合效果。

再次,针对患者开展饮食护理干预。在患者康复期间,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食谱。主要指导患者合理搭配膳食纤维,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尽量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由于维生素K可诱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引发患者排气受阻,故而需要在饮食指导中加强重视程度。除此之外,肥胖也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风险因素,提醒肥胖患者尽量以木耳、水果、粗纤维等能够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为主,切忌食用高脂肪食品。

最后,指导患者康复期间进行功能性锻炼。术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自主锻炼,先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锻炼,对动作力度、幅度进行指导,引导患者掌握早期锻炼的规律和方法。诸如,引导患者紧绷腿部肌肉10 s后放松,反复练习15次左右。或者下肢外展15°后,恢复身体正位并翻身,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避免下肢外展过度。可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面15 cm,由护理人员对患者下肢活动进行指导。可以对患者附加足底静脉泵,以及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进而加速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循环。

1.3 统计方法

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分析与统计。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发生率对比结果

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后,7例患者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患者发生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发病率高达17.46%。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后,1例患者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患者发生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发病率为3.17%。观察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发生率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发生率对比结果[n(%)]

2.2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n(%)]

3 结语

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容易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在临床护理中,妇科盆腔手术、骨折患者、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科大手术患者、肥胖患者、存在心脑血管病史患者、血液高凝患者,都是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虽然能够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服务,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是总体护理效果欠佳。尤其在患者自主防范意识较低,并为真正感受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与危害时,医嘱依从性较弱,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因此,在采取综合护理方案时,通过健康宣教引导患者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通过心理护理加强互换沟通,了解患者存在的负面情绪,督促患者配合康复治疗。通过早期功能性锻炼,提高下肢活动量,以及深层静脉血流速度。通过针对患者开展饮食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食谱。主要指导患者合理搭配膳食纤维,避免食用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以木耳、水果、粗纤维等能够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为主,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在该次临床调查中发现,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后,7例患者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患者发生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发病率高达17.46%。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后,1例患者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患者发生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发病率为3.17%。观察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证实针对卧床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静脉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