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奕波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洛阳 471000)
老年骨折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静脉血流速度变慢,静脉血液表现为高凝现象,损伤静脉壁,并发术后深静脉血栓,致使下肢功能减退,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该研究收集该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对其采取不同护理方式,现报道如下。
选取于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两组人数均为40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3~66 岁,平均年龄(44.5±5.1)岁,骨折部位:9 例股骨干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11例胫胖骨骨折,跟骨骨折8例;手术方法:12例为支架外固定,15例为切开复位内固定,13例为切开复位加支架外固定;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 17例,年龄 25~64岁,平均年龄(44.5±5.5)岁,骨折部位:10例股骨干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13例胫胖骨骨折,跟骨骨折7例;手术方法:13例为支架外固定,13例为切开复位内固定,14例为切开复位加支架外固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手术方法表现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经给予基础生理及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步骤如下:(1)入院指导。由于老年患者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护理时,护理人员应先对患者既往病史进行了解,确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系统功能障碍、肥胖、糖尿病、骨折史等疾病。(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心理状态和身体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借助文字、图片等形式详细向患者讲解疾病情况,讲解过程中,应尽量将专业的医学术语转化为患者易懂通俗的简单词汇。根据患者情绪状态,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如护理过程中,患者存在疑问,应详细帮助患者解答,对于患者护理中的护理要求,需尽力满足,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3)健康教育。由医院相关科室编写《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预防指导手册》,并向患者免费提供,手册中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方法、病情影响及治疗效果进行详细介绍;另外,医院还可定期组织下肢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培训或社会宣传会,加大下肢静脉血栓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4)下肢护理。住院期间,可使患者下肢保持抬高状态,使下肢和心脏距离保持在25 cm左右,促进静脉回心,缓解患肢水肿;将绷带绑在患者腿部位置,对腿部血管形成压迫力,提高静脉回心血量;通过硫酸镁、中药制剂对患者患肢进行热敷,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合适的抗生素,缓解患者疼痛,实现消炎、抗感染等目的。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分为三级,0~50分为非常不满意,51~79分为较为满意,80~100分为非常满意,总体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较为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n(%)]比较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s)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n(%)]
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下床活动时间(d) 住院时间(周)对照组(n=4 0)观察组(n=4 0)t值P值2.7 6±0.1 5 2.1 5±0.2 8 1 2.1 4 5 4 0.0 0 0 0 2.4 6±0.1 4 1.5 2±0.1 2 3 2.2 4 1 7 0.0 0 0 0
随着年龄增大,骨质流质,出现骨质疏松情况,如出现撞车、坠楼、跌倒、外力撞击等意外事件很容易出现骨折。由于保守治疗效果预后效果较差,目前,在老年骨折治疗时多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静养,极易出现并发症,深静脉血栓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静脉血流变缓、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等因素均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3]。其主要因手术过程中,需进行输液和穿刺等操作,对患者下肢静脉造成损伤,另外,抗生素、葡萄糖等药物还会提高患者体内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则会相对减少,在患者体内形成纤溶抑制物,导致静脉血处于高凝状态[4]。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患者下肢浅静脉怒张,并伴随着疼痛和肿胀症状,如不仔细进行护理,很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剧,影响预后效果,因此,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护理时,应加强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宣传力度,让患者了解更多的并发症知识,鼓励患者饮食方面尽量选择粗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多喝水,使血液粘稠度降低,促进排便顺畅[5]。待骨折部位恢复稳定后,可适当进行下床活动,科学合理地进行运动康复锻炼,使下肢血流更加顺畅。另外,还应对患者患肢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患者患肢出现肿胀、血肿情况,应及时上报临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以免深静脉血栓形成[6-7]。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80例老年骨折手术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0%,明显比基础护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0.00%更低,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达到90.00%显著优于基础护理满意度的72.50%,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护理干预,避免术后深静脉血栓,提高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