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革命视域下的共产主义生产力研究

2019-04-22 06:51农华西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共产主义

农华西

摘 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有理论上的自觉和自信。理论自信来源于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论证。人工智能、互联网与机器的融合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新型生产工具——智能机器。智能机器引发了智能革命,智能大生产正在取代传统的机器大生产。智能革命的爆发为认识什么是共产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提供了突破口,为发展创新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新视角、新材料、新条件。智能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质变,智能机器的产生与蒸汽机的产生一样具有同等的意义,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将催生新的社会形态。因此,智能革命将催生实现共产主义的生产力条件。从这个维度研究共产主义,对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智能革命;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6.018

[中图分类号]A811;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6-0102-07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向全体党员呼吁,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2019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当前,智能革命方兴未艾,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正在发生质变,为我们在新的维度和视角下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观察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为创新发展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新视角、新材料和新条件。

一、智能革命催生实现共产主义的生产力条件

智能革命是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主要标志,以智能机器取代传统机器,以智能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机器大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的革命。同时,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相同维度的新产业革命。智能机器是指人工智能、互联网与机器相融合产生的能够不断取代人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的新型生产工具。智能革命的爆发,为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揭开什么是共产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谜提供了可研究的现实条件。

(一)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实践的研究,发现了支配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力量是生产力,人类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本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他指出共产主义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1]。因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39。“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通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39。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也指出,“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2]685。在《资本论》等其他一系列著作中,他们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因此,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被普遍认为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条件,也是共产主义的第一特征。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什么是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生产力,共产主义是怎么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没有进行具体论述,这成为共产主义研究中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理论上的不彻底,容易导致意识形态上的不自信和实践上的盲目、错误并引发信仰危机,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沉痛教训。一是对共产主义的生产力认识不清,容易导致急于求成,超越阶段发展。一些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工业化当成进入共产主义的途径和条件,因此不遗余力地用计划经济的手段集全国之力推进工业化,超越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些国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代价是当中的大多数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亡党亡国,教训不可谓不深重。二是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看成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高不可攀的生产力。既然说不清楚什么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那就把实现共产主义推迟到极其遥远的未来,这就容易导致“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的泛起,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挫折以及共产主义理论上的局限性导致这种观点在苏东剧变后更为流行。三是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共产主义生产力。中国发展道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如果忽视、放弃共产主义价值取向,则将会容易带来方向性、颠覆性的错误。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根本原因。

(二)智能机器大生产为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生产力奠定基础

从全球范围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全改变必须建立在新生产力出现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3]44然而什么才是新的生产力?马克思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602,“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使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发生了革命”[4]533。马克思的生产工具理论表明,新的生产力离不开生产工具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也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划时代的生产工具。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看到智能机器的产生,但他們以深邃的目光看到了生产工具对废除私有制的意义。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是大工业的产物,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 [5]184。马克思更是以令人惊叹的洞察力早已预测到工人劳动将被机器取代,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机器体系的这条发展道路就是分解——通过分工来实现,这种分工把工人的操作逐渐变成机械的操作,而达到一定地步,机器就会代替工人……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旁边”[6]。马克思这个预言正在变为现实,一种能够逐渐完全取代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的新生产工具——智能机器产生了。犹如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那样,智能机器的产生发展推动智能革命的爆发和发展,将促进人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是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当前,智能革命方兴未艾,东西方许多科学家、企业家、学者高度关注这场革命的发生发展,但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智能革命只会推动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不承认智能革命将催生一个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笔者认为,智能机器是一种能够促进社会形态变革的划时代生产工具,实现共产主义的生产力条件是智能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的机器大生产,这是共产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共产主义社会获得最终确立的前提条件。

二、智能机器是能够促进社会形态发生变革的划时代生产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这些关系如果发生根本的变化,意味着一个社会的形态将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判断某种生产工具是否具有变革社会形态的划时代意义,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要看这种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能否促进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根本改变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石制的或简单的木制生产工具进行采集渔猎,这种低生产力水平客观上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成果归公共所有,部落成员互相抱团取暖才更有利于生存繁衍。

青铜器、铁器等金属工具的依次出现,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奴隶主的或封建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因此金属工具相对石制或木制工具来说是一种可以改变社会形态的划时代的生产工具。

蒸汽机的出现,同样也起到了这样的效果。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起来,奴隶主的或封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被淘汰。随着机器的不断发展,更加先进的内燃机、电力驱动的机器、具有计算能力的机器相继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相应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化的趋势。但到目前为止,机器的改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所以,即使是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机器,都还不是划时代的生产工具。

智能机器的出现,逐渐使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资料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变化,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改变成为可能。智能机器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使人们完全从生产物质产品的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劳动者不再直接操作机器或指挥机器进行生产,而是通过创新生产工具、创新组织形式、创新劳动对象来更高效地获取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即劳动者的直接的劳动对象不再是物质形态的生产资料,而是信息、数据、知识等无形的生产资料。知识的生产和创新活动成为最重要的劳动,信息、数据和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这种新型生产资料取代了传统的物质形态的生产资料,例如土地、矿产、厂房、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未来的智能大生产中将被边沿化,传统的资产阶级也将逐渐没落。信息、数据的特点是源源不断、无穷无尽,且每一个社会人都对信息和数据的产生作出贡献。知识的特点是既能为个人所有,也能为社会公有,公有的程度越高,对社会的发展越有利。因此,建立在新型生产资料公有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成为可能。但正如蒸汽机出现以后有一个逐渐应用到生产中的过程一样,目前智能机器也处在萌芽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方式等还会在一段时间内延续,一些信息、数据、知识也还必须用专利的形式进行保护。直到智能机器大生产普遍取代当前的机器大生产后,建立在信息、数据、知识社会公有、共享基础之上的新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会最终确立。

因此,从能否促进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根本改变这个角度来看,智能机器具备划时代的生产工具的特征。

(二)要看这种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能否促进生产中人与人关系的根本改变

“生产中人与人关系”指的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之间、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原始社会中,私有财产还没有产生,没有剩余劳动或偶有收获较多的机会,总体上仅限于维持生存。这时没人能够凭借着占有生产资料去支配、占有别人的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还没有出现。低下的生产力使劳动者不得不在生产中形成相对平等、共同劳动、团结协作的劳动关系。金属工具出现后,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出现了剩余劳动。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出现了,原有的劳动关系被破坏,在劳动中新的关系——奴役、压迫、剥削、依附的关系建立起来。

蒸汽机的出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再次改变了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是新的生产资料所有者——资产阶级出现。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资产阶级是生产的主要发起者、决策者,而工人阶级则是生产的具体操作者。两者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体现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与冲突。这种对立与冲突的程度,与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劳动者的程度直接相关。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出现了资本家的权力被管理层分享甚至排斥的现象,工业资产阶级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衰落,而金融资产阶级跳过生产环节通过资本直接控制财富,其腐朽性达到极致。二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之间的等级关系建立起来。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分工日益专业化,以“科层制”为特征的等级制建立起来。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上下级的、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处于管理层的劳动者相对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其政治经济条件大大改善了。三是“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5]407。工人丧失了农民以家庭或个体为单位的劳动的独立性,被组织起来在工厂进行生产,相互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日益严密的组织、相似的劳动条件和境遇使阶级意识产生,工人在生产中形成团结互助的利益相关体。可见机器大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金属工具时代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

智能机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可以和蒸汽机的发明相媲美的划时代事件,它的出现将使信息、知识等新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超过资本要素,从根本上改变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由于目前智能机器还处在发展的早期,因此目前只能根据智能机器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一是智能机器将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完全消失,这一点恰恰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二是智能机器将使生产资料重新与劳动者相结合,将有利于实现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里阐述了这个问题:“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7]马克思提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命题,其目的是探讨实现个人自由解放的物质条件,其逻辑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决定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资产阶级正是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压迫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因此作为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共產主义社会将重新建立在社会所有和个人所有相结合基础之上的“个人所有制”。但这个“个人所有制”的内涵是什么,怎么重建?学术界没有形成共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这一预测被称为“历史之谜”。在智能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机器大生产这个视角下,这个“历史之谜”的神秘面纱正在被揭开,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未来的图景。智能机器的广泛运用,将使物质资料的生产完全由智能机器承担起来。对劳动者来说,信息、数据、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这个时候,劳动者的生产过程就是对这些新型生产资料的“加工”过程,也可以说是“知识”的生产、分配、消费的过程。这些无形生产资料的特点是既可以为社会所有,也可以同时为个人所有。而劳动者正是凭借着生产资料和个人的重新结合,实现了对自身劳动的占有,从而凭借着“知识资本”真正获得了“自由人”的地位。三是智能机器的广泛应用将重建历史上在生产中的平等、独立、协作、互助、共享的关系并且赋予新的内涵。在原始社会中,上述要素不同程度的存在,但被金属工具时代和机器时代的生产方式不同程度地破坏。随着智能机器大生产取代机器大生产,个人所有制的重建,将使这些要素在资本主义晚期依托新的生产方式逐渐复活起来。这个时候生产中旧有的等级式的、依附式的、剥削式的关系逐渐消亡,具备“自由、平等、独立、协作、互助、共享”等新型的关系将逐渐发展起来。虽然从机器时代的思维来看不可思议,但这个发展趋势已经在实践中初露端倪。例如,现在一些劳动者已经凭借着知识和创意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了创业;一些高科技企业取消了科层制,通过自由、平等、协作的方式进行创新,已经被证明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新途径。哪个企业在这方面取得制度上的突破,哪个企业就可以引领时代潮流。

因此,从根本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说,智能机器也具备划时代生产工具的特征。

(三)要看这种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能否促进产品分配关系的根本改变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4]436。恩格斯说,“分配方式的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这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从而分配方式也应当改变”[3]586。显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原理,通过上述分析共产主义生产力和新型所有制的产生发展,可推论出分配方式必然发生根本变化。随着智能机器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可预见的将来,智能机器将承担起全部物质资料的生产工作。物质产品生产效率不再依赖劳动者在工厂车间的生产积极性,不再依赖于各个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相互配合,甚至不需要劳动者作为生产的管理者。劳动者通过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智能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知识的生产将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产活动并且决定物质产品的生产。随着智能机器大工业的不断发展,正如机器大工业魔术般地唤出人类闻所未闻的巨大生产力那样,智能机器大生产所创造的生产力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个时候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将使按需分配成为可能。虽然无法预测这种分配的具体形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不是由一个或若干个专门的机关来为社会成员分配消费品,而是通过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来按照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来分配消费品。可以想象的一个场景是,当生产力发达到一个人通过智能机器平台一年或者几年创造的物质财富就可以供应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一生的正常消费,那么他所获得的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劳动券”足以使他过着“按需分配”的生活。当然这种“按需分配”绝不是“想啥就有啥”的那种庸俗的分配方式,而是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之上的,按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由经济规律、道德、制度进行调节的分配制度。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可知,智能机器是一种可以促进社会形态发生变革的划时代生产工具。

三、研究智能机器大生产视域下共产主义生产力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智能革命视域下实现共产主义的生产力条件,为创新共产主义理论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为研究共产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传统的共产主义理论主要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中,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预测新社会,即通过分析过去和现在推测未来。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奠定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出现,预测越是具体,越容易出错。所以,马克思反对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预测。智能机器的出现,共产主义发展的逻辑和方向已经清晰可见。马克思主义者第一次可以如此近距离地在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探讨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和途径。马克思主义者可以站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的“未来”分析过去和现在,即可以从研究什么是共产主义来审视现在的共产主义实践和过去的共产主义运动。这种新视角带来了新观念。例如,从智能机器产生和发展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可以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发展的。这对传统的认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发展的观点是颠覆性的。我们对资本主义如何灭亡、共产主义如何胜利的看法和过去不一样了,这个观念的转变对我国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虽然智能机器还处在发展的早期,但新生产关系的萌芽逐渐成形,崭新的大门已经向马克思主义者打开,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高度重视。

(二)为进一步完善唯物史观提供了新材料

唯物史观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仍然存在一些理论上的模糊。习近平强调指出:“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这就涉及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世界观问题。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8]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一些理论上的模糊。例如,一个著名的命题“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用来比喻这样的困惑: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在生产力还不足以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由于不知道实现共产主义的生产力条件是什么,理论上的不清晰必然带来实践上的盲目性。为此,各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终于明白了在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夺取政权后,不能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而是要采取一切手段发展生产力,努力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在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摆脱了传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危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路。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使研究实现共产主义的生产力条件有了新材料。通过研究分析智能机器大生产如何取代传统机器大生产,不仅能够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且能够论证资本主义是怎么灭亡的,从而补上了唯物史观的短板。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者终于可以彻底摆脱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盲目性,使共产党的执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自觉活动。

(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新条件

马克思时代的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研究分析原始社会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形成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9]我们不能苛求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能够具体预测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和完全取代人的体力劳动甚至部分脑力劳动的智能机器的出现。但今天,马克思主义者可以站在智能机器大生产这个新高度,重新审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智能机器如何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我们发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通过考察智能机器大生产以及新技术例如新能源技术、新生产工艺、新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不是自然资源的稀缺,而是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和手段的稀缺,随着这些技术和手段的不断丰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能力可以趋向无限;通过对智能机器大生产的生产特点和劳动方式的分析,我们发现生产资料不仅有物质形态的,还有知识形态的,而且知识形态的生产资料将在未来的社会大生产中逐渐占据主流;通过分析使用智能机器的新型劳动者在知识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发现未来实现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依靠力量是掌握了“信息、数据、知识”这种新型生产资料的知识型劳动者。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未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新兴学科以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的新发展有了新的条件。

(四)为研究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新路径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坚持共产主义价值取向的改革开放。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共产主义虽然还远,但随着智能机器的出现,目标逐渐清晰起来。如果说近代中国人面对蒸汽机时,以嘲笑和不屑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在人类历史上新的“蒸汽机”——智能机器出现的时候,有了经验教训的中国人决不能再次错过新的产业革命。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智能革命完成的标志是智能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的机器大生产,智能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只有正确认识智能机器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在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上朝着有利于智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来创新和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制度机制。工业革命的发展证实了在机器大生产时代哪个国家能够率先建立和完善资本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市场运行体系和相关基础设施,哪个国家就能引领时代的潮流。同样的,在智能革命时代,哪个国家能够自觉地推动智能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并创新和完善相关制度機制、经济运行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哪个国家将取得先机。智能革命为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生产工具、核心价值、制度、知识、人才、环境、基础设施等条件提供了新思路,这就为研究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2—783.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4.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6.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责任编辑:顾榕昌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共产主义
来不及生产力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