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玲
摘 要:麻线沙画,是充满魅力的美术教学内容,它的开展,不仅丰富了美术创作的材料与技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关键词:麻线沙画;创作材料;培养兴趣;自主性;独立性
麻线,很多人都见过和用过,在生活中也用作于大麻绳的编织。沙子,一直被人们踩在脚下,谁知原来沙子也可以用在美术课堂上,被老师和学生捧在手里。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偶然间发现,麻线和沙子共同使用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美。
一、丰富创作材料与技法
手工创作,大家所熟悉的,有常见的折纸、剪纸、粘贴画等,为了不断地创新,大家也一直在发掘新材料用来制作手工作品或手工绘画作品。
麻线沙画,属于综合材料绘画,也属于手工绘画作品。麻线沙画创作,麻线和沙子是必要的材料,但是不能画在平常的画纸上,而是需要在木板或油画布上去创作。
在山区里,大多数孩子的家庭都比较贫困,没有钱购买美术用品。而沙子却是他们能够随时随处可见的东西,他们对沙子再熟悉不过了。沙子和麻线,被用作美术创作,可以说是少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沙子的美,把它运用到美术课堂上。麻线沙画的出现,为美术手工创作丰富了材料,为美术作品增添了不一样的味道。
从前学生认为,美术就是画画,就是用颜料在画纸上画。當他们接触了麻线沙画以后发现,美术创作的技法还可以有那么多,用画、粘贴、填涂等方法,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来创作美术作品。
二、培养学习兴趣与情感
很多学生曾问我:老师,为什么把地上的沙子拿来画画?老师,沙子那么脏,能做出什么漂亮的作品来?老师,地上的沙子,如何用作美术创作?学生的这些问题,说明沙子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不作详细的解释,只告诉他们,“想知道吗?你们可以尝试尝试,看看沙子到底能不能创作出你满意的作品来。”当然很多学生是愿意跟着我一起尝试的,并且是乐在其中,因为喜欢玩沙子是孩子们的天性。
有些学生不喜欢上文化课,但他们喜欢上我的美术课。就算是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也期待上我的美术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麻线沙画深深吸引着他们。学生带着他们最开始的疑问,进入美术课堂,随着他们一步步的深入,他们会发现,原来沙子除了可以盖房子,铺路以外,还可以有那么“高”的使用价值,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去创作,创作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使兴趣越发浓厚。
最开始,我的上课内容是陶器与甲骨文。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与甲骨文都历史久远。我刚开始给学生介绍了新石器时期的陶器,这可以说是历史知识,同时也是美术知识。如果在历史课上面去学习,学生大部分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放在美术课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并且,学生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他们想要创作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所以在学习新石器时期陶器的时候,自然是很认真的。
沙子,是大自然的馈赠。麻线沙画的创作,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的价值,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进行美术创作。大自然是美丽的,只是平时生活得太匆忙,没有细心去发现而已。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原来美术可以追溯到这么久远的时代。不仅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得到了提高。
三、提高自主性与独立性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完善。而在麻线沙画的课堂里,能够体现出现代教育的要求。
手工创作的美术课,材料比较多,难以管理,上起来比较繁琐。但是在麻线沙画的课堂里,我教会学生创作步骤,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这个课堂,我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每个小组四个学生,每个小组都安排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分工,每个组员都有任务:查找陶器和甲骨文资料、构图、剪断麻线、调和白乳胶、筛沙子……材料多,步骤多,自然他们要自己合理分配成员去负责相关的任务。当学生有不懂使用材料或创作步骤的时候,他们就会过来问我,整个课堂,学生是主人翁。他们自主合作,独立完成作品,做完作品还懂得收拾好自己小组的桌面与工具材料,洗干净自己用脏了的工具并放好,我想,这是很棒的。整个课程下来,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们自己安排自己做,我只是起了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麻线沙画的开展,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美术创作材料,而且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得到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得到提高和充分发挥,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如何与他们合作,这些都是麻线沙画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缪鹏.透视学:美术技法理论[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01.
[3]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4]王振宏.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5]肖芙,王林发,刘海涛.情感教育的体验与引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