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
一、背景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在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文中展现的黄山奇松形态各异,美不胜收,抒发了作者对黄山风景的感叹之情。课文中以精妙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向读者呈现了黄山奇松的秀美景色,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自豪情感的。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赋予课堂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能够充分体会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感和写作特色。全文分为三个自然段,采取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作者运用精妙的语言充分展现了黄山松的美和奇,在文中通过对三大名松动人姿态的具体描绘,表达了对黄山风景情有独钟。
二、案例描述
《黄山奇松》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描述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千姿百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文化和风景的赞叹之情。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阅读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黄山文化与黄山奇松的奇特优美。
在教学中,我向学生具体介绍黄山松的各种姿态时,以黄山松的“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体验黄山文化与黄山松的奇和美,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祖国壮丽山河热爱之情。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作者抒发情感的写作特点,促进学生对黄山松的奇美的理解和感受。
在学生反复朗读交流的过程中,我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抓住“屹立”“饱经风霜”等关键词语来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并从不同角度思考作者對景物的描写方法和写作构思,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在自主品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讨论结束后,我以三大奇松的特点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作者对哪棵奇松的评价最高?让学生通过探寻和品读描述迎客松的词句,“笔直有力”“粗壮雄健”“饱经风霜”来体会迎客松的奇美。
在此,我对迎客松的“奇”进行了归纳小结,通过精讲和点拨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迎客松潇洒挺秀和雍容华贵的优美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了清晰的知识结构。然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自学欣赏,让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自主探究“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特点。由于学生探究思考问题时,过于关注问题本身,而忽略了整体知识结构。因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结合“弯弯曲曲的枝干”来感受送客松的神奇之处,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绿色的巨人”描述陪客松高大挺拔和苍翠茂盛的妙处。
学生自主对课文欣赏评价完毕后,我组织学生说一说三大名松奇特和美妙之处,让学生通过思维语言表达,来感受黄山文化和黄山松的奇美,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热情,我为学生创设了“我是小导游”的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对黄山风景和黄山奇松的印象,结合自身的感受来表述黄山奇松的景色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在提高学生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案例反思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引导、精讲、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自主感悟黄山松的奇美和独特,课堂中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同时,我利用精讲为学生梳理了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理解黄山景色的优美以及松树姿态的奇特秀美,加强了对学生朗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我是小导游”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结合优美的语言文字对黄山的风景进行了探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在介绍黄山松奇特的风景时,真切体会到了黄山的优美风光和文化,课堂自主探究与学习情境相结合,将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学,我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去品味和想象黄山松的秀美和神奇,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教学中在写作训练环节存在一些不足,没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写作训练和文本语言表达没能很好结合,在读写一体方面教学还有待加强。其次,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需要加强磨炼,尤其是在鼓励和引导方面要及时到位。教学中没有将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来,在教学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总结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体验性和过程性教学,教学要从重结果导向向重过程导向转化,从而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做到精讲多练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切实让学生达到会学、爱学、愿学的目的。本课教学中,我采取了讨论交流和朗读的教学方式,通过精讲、点拨、指导,让学生清晰掌握了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向学生在自主归纳总结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使其体验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和神奇秀美,从部分到整体,逐渐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入文章内部,深入作者思想,理解文章主旨,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