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小凤
这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发达,微课越来越成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课堂资源。微课能够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的呈现方式,能够为枯燥、抽象的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但不可否认,有些教师还存在滥用、错用、乱用微课的现象,达不到应有的辅助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科学合理的时机介入微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新授开篇伊始,微课介入打开兴趣之窗
叶宇琨老师曾说:“课伊始,趣乃生,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是一节课成功的起点。”可见,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至关重要。小学生生活经验少、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在新课导入时,使用微课来创设情境、激趣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新的课堂知识上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课、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首先利用微课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配上声音与解说,让学生一来就被“海底世界”的美妙景观所吸引,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呼之欲出,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微课调动起来了,原本枯燥的文字顿时被打开,学习的灵性被激发,学习的兴趣之窗自然打开。
二、疑难重点之处,微课介入叩开思考之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在由具体向抽象渐进发展,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往往难于掌握。在教学课文时,如果教师把这些重点、难点做成微课,适时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无形为有形,由抽象转化为具体,学生学习起来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为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我将“人字形”线路的设计用微课进行展示,先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一列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从而打开了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这个难点、重点。
三、深化拓展之时,微课介入插上想象翅膀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意境悠远,许多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却又难以言说,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文中的美好画面,感悟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情感,就要合理使用微课。例如,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由于学生对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学习没有直观的体验,说出来的体会和感悟都是苍白无力的,这时我用微课把山沟里孩子的衣食住行与我们这里的生活状况对比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让学生谈感受、谈想法,大家就都有话可说了。深化拓展之时,微课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信息,更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四、巩固复习之余,微课介入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课堂上,有些学生因为在课堂上思维游离、懒于思考或来不及做课堂笔记,导致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记而不牢,学完就忘,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而微课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例如,课堂上某个知识点没听懂,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教师设计的微课重温知识点,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太阳》一文时,我发现学生分不清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课后,我特意做了一个“说明方法的运用”的微课放在班级的微信群,让学生晚上回家再深入学习。第二天课堂上,我发现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句子中的说明方法,也能说清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这都是微课的功劳,它让学生的课后学习更加轻松、有趣。
五、为文创作之际,微课介入打开心灵之闸
作文课上,学生最苦恼的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缺乏真实的情境体验,很多学生的文章言之凿凿,却空洞无物、情感苍白,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闭门造车,没有从生活中来,缺乏生活的气息,没有深切的体会,走不进人物的内心。如此时能恰当地使用微课,就能很好地将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生活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寫作的欲望。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感恩”这个话题的作文时,我在学生写作之前播放一段视频微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句“妈妈,我给您洗脚”,说得母亲热泪盈眶,也感动着全班的孩子们。在这样母慈子孝的感动的氛围中,孩子们如身临其境,心听其声,唤起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内心感受。于是,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只听得“唰唰唰”的创作声。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实施,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提升了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梦想乐园。但笔者认为,微课的使用和介入时机,也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适时介入而不滥用,只有微课和传统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才会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精彩迭出、异彩纷呈、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