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摘 要:在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数学教学却时常背离现实,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数学教育越来越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当前,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得社会各界都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并以学生综合素质与生活实践能力培养为教育发展导向,特别是小学数学课程,其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只有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去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利用所学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基于此,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联系现实生活,合理处理教材
生活化教学主要指将学生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合理联系最大化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当前,虽然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案例场景非常丰富,但几乎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符,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已有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真正做到“理+实”。
例如:讲解“百分数应用题”知识点时,若教师仅是将其概念、解题思路单纯渗入其中,学生往往会一筹莫展,无法理解。为此,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可联系生活中的“购物”场景,设置如下问题:
第一,国庆期间某商店七折大酬宾,而小红购买的上衣价格为300元,试问在没打折情况下,这件上衣的价格是多少?
第二,永辉超市开展五折活动,百货商店开展“买五赠一”活动,请问哪家商店的优惠更大?
第三,某商场在大规模打折活動前,通常会对商品提价10%后再降10%,那么,谁知道商品价格是涨还是跌?
这三个问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问题一,从已知条件中可知某商场正降价,需要求出商品原价等,然后,教师再引入百分比知识点,其所获效果定然比教师生硬讲解更好,学生也能快速摸索出百分比解题思路,进而计算出商品原价即“300÷0.7”。此外,问题二、三也常见于生活,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中,他们通常会表现得特别兴奋。这时教师再安排其进行讨论,畅所欲言,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促进学生深刻记忆和掌握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潜移默化、真实地将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是最佳途径,小学生能在熟悉的场景刺激下不断产生想象,进而集中注意力聆听教师讲课,这是由于小学生好奇心重,极易受到兴趣的驱策。因此,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能较好地引发学生共鸣,使其产生强烈学习兴趣,并始终保持浓郁的热情,在大脑充分活跃的情况下,将教师所讲内容与生活事例联系起来,最终深刻记忆教材内容,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激活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习惯的目的。
例如,教学“认识负数”知识点时,由于学生尚未充分认识到何为正负数,不懂正负数在生活中的效用,故而,在讲解理论时学生必定会觉得过于抽象,尽管教师讲得卖力,但学生依然是一知半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引入生活化场景,利用生活实例教学,具象化数学知识。如教学之初引导学生:同学们知道今天的温度吗?是0 ℃以下还是以上呢?若是以下又该如何表示呢?也可提出关于海拔高度的问题,即山峰海拔与盆地海拔该如何表示呢?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引发许多问题,有助于学生回想已学知识,增进其对数学课程的热爱。
三、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巩固新知
当学生完成新知学习后,教师要积极安排各种练习,不断巩固新知。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教学与生活接轨,帮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且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乐趣。这样才能利于其巩固新知,充分提高其数学能力。例如,教学“相遇问题”知识点时,当学生基本了解应用题结构及其解题思路后,教师再组织教学:由同桌互为一组,根据相遇问题情节进行表演,同时自主创编应用题进行解答。表演场地不限,可自由选择,5 min后再安排全班交流。通过这种真实演练使学生深刻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从而巩固新知。或是完成“百分数”知识点讲解后,教师可布置如下作业:要求学生下学后,跟随父母去菜市购买大蒜,将其带回家种植,然后当种子发芽时记录每日发芽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巩固知识,还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获得一石二鸟的效果。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基于生活背景的小学数学教学,既是新形势下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更是时代发展各种要求下的必然产物,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在未来的教学事业中取得良好成绩。因此,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教育教学研究者,都需要更深层次地探索生活化教学,不断推动生活化教学模式发展,进而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我国整体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洪霞.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6):27.
[2]姚辛清.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22):160.
[3]蔡晓霞.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20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