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洋
吴建军的绘画,泼墨挥洒。无论构图、用墨,皆墨气淋漓、大开大合,极具“乱云低薄暮”的气象。吴建军任凭情感指引,沉浸在山水的创作中,以自己独特的笔墨形式,构建了一个恢弘的艺术世界——“无山水墨”。
探寻画中的“笔墨之境”
踏进吴建军位于济南仲宫的美术馆里,泼墨的气势就扑面而来。
读吴建军的画,是一个探寻隐藏在画中笔墨之境的过程。他的画中,人物往往模糊,恣肆酣畅的笔墨皴擦,展现出笔墨在宣纸上的质感;粗细涩辣的线条变化,分隔开景物与人物的界限;浓淡干湿的水墨调子,将人代入进云煙沛然的意境中。
吴建军的绘画风格与他的艺术经历不无关系。
虽专注于笔墨,却善用工艺技法,求学时期的专业对吴建军产生了颇大的影响。1985年,吴建军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绘画系。水墨画中所强调的“意境”,通过不拘一格的“笔墨关系”去呈现,独特的用笔手法和独到的用墨方法是学生时代奠定的基调。
1990年,吴建军研修于北京画院,自此专事国画。经历过此阶段,吴建军对传统笔墨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解。
中国画讲求笔墨关系的演绎,笔墨是山水画家们不断同传统、自然、己心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笔墨。处理笔墨关系,吴建军往往不拘一格,他的画中,多出现大面积的空间,线条常为点睛之笔。
中国美术馆主任陈履生评价吴建军的画:一改过去的专注于画景,而着力于营造画面的意境,从而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国画的特点。那种带有“薄暮烟云”的情境所展现的空灵和孤寂,不仅是对“静月静土”的偏爱和孤芳自赏,更重要的是对自身心灵境界的一种追求和刻意的传达,也是对中国画表现特点的深入理解。为了表达这样的情景,吴建军吸收了西画中表现环境氛围的方法,同时又恪守着国画的一些原则,或者利用光影,或者利用渲染,或者是利用点景,使意境在多种方式中呈现出来。
清代布颜图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盖笔既精工,墨既焕彩,而境界无情,何以畅观者之怀?境界人情而笔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赏鉴?吾故谓笔墨情景,缺一不可,何分先后?”由此可见,自然、自我、笔墨之间的交流融合缺一不可,一笔一墨都是与自然、与自我的交流。
吴建军对此深以为然,他善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不断提炼自己的笔墨语言,在语言形式上形成自我风格面貌,并深入地表现自己所要营造的场景。“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山水画的笔墨要求笔笔生发、笔笔映带,在临摹和写生中揣摩笔墨规律,并将其规律反映于创作中。”在吴建军看来,作画中顶重要的在于用墨的浓淡变化和笔意笔势的统一。
“想要展现美的规律,就不能拘泥于物象,也不拘泥于水墨的常规运用。”吴建军的艺术见解从他的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笔墨在纸上挥洒游走时,一笔一墨,都是描绘他心中意境的重要组成。
“无山”与他的山水
无山擅于画山。
李澄叟《画山水诀,泛说》中有“画山水者,需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着笔去处”。想要画好山水,如何着笔墨对大自然进行解构,营造画面的和谐境界,从而绘成一幅具有“笔墨情境”的画作是每个水墨画家的追求。
为了写生,吴建军走遍了名山大川,足迹从莽莽昆仑到岩岩泰山,从佛山古刹到孤岭荒原……光是泰山,他就去了十余次。如果说黄山是山外无山,明秀佳绝,峰峦叠翠,氤氲缭绕,林壑尤美,意境高雅;那么泰山则是天下雄奇之山和文化名山,五岳之首的位序不可撼动。
每每去泰山写生,都能给吴建军带来新的启发和灵感。“每次到泰山,我都有新鲜感。它千变万化,每个角度都有独特的美。对我来说,它不仅带给我创作的灵感,还给予我精神上的力量。”在他的有关泰山的画作中,泰山雄奇、峻拔、高耸、浑然气质尽显,给人以充满感染力的艺术享受。
在西北地区的写生中,吴建军的画作展现出当地淳朴的生存状态,及苍茫古拙的美感。“体察自然”对吴建军来说是“上了瘾的”,一有空暇,他就急于奔赴各地,在大自然中挥毫泼墨。
土地坍塌形成的土崖和自然侵蚀形成的分割、历经风霜的植被、“黄河落日圆”的苍茫景色……大自然带给吴建军无尽的感叹。不同的地域却蕴含相同的旺盛的、不甘凋零的生命力。吴建军将写生的过程视作认识自然生命、总结自然规律的过程。
以纯粹水墨闻名于世的山水画家古来少之,而能够让人从纯粹的水墨中读出意境,读出神韵,甚至于读出某种人生感悟的山水画家,更是少之又少。无山笔下山水,既没有青葱翠绿也没有姹紫嫣红,有的只是水墨,不掺一点杂色的、只有黑白两种原色的水墨的挥洒与渲染。
艺术家的风格特色是生命力基础,吴建军所确立的风格符号与他独特的用墨格外相关。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层次;再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洇湿渗透的特殊效果;巨幅画纸的泼墨效果,令画面呈现出大气象。心中有山,方得形神兼备,千姿百态的山在无山的笔下,有了“精气神”。
通过与大自然的直接对话,形成一种对自己今后的创作再次启动的触发点,同时体验到不同于画室创作的一种兴奋感:山川灵秀、云霞变幻、随意编造。之所以无山山水动人,很大程度来源于土地的力量,“有感而发”是一个山水画家提升品位、境界的重要进阶之径。
在自然之美、山水品质之中探寻着独到的艺术感知、修为与定向,吴建军已经走在了这条道路上。
水墨,理解世界的方法
吴建军的家,被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画室。不外出写生的时候他在这里创作,画的兴起时常常忘了时间。他把生活感受通过自己的语言符号释放出来,是区别于户外写生的另一种创作状态。
对于作画的空间,吴建军要求极高,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两米以上的画,在他的作品中非常常见,“画画的人需要空间。我家里的空间是两米八,美术馆的空间是三米五。”对吴建军来说,“大画方显气势,胸有大山大河的感觉。”
当然,这都是基于真诚创作的基础之上。有感而发才能直抒胸臆。“画的舒服”才能“画出气象”。“多一分奸诈,就少一分灵动。”正因如此,吴建军的画往往画面酣畅即兴,却不失法度。
吴建军有习惯,爱夜晚作画,沉浸于夜的宁静更能够沉下心来。别人打趣他,“总是在晚上画画,画着画着抬头见月亮出来了,随笔从画上添一轮明月。”这样的神来之笔确实不少。《日头》中,暮霭中粗犷的群山在落日的余晖中时隐时现,自然景象沁人心神;在《暮归》中,他以泼墨大写的手法,将牧人的自由、洒脱渲染纸上;在《月光曲》中,混沌中却雄劲有力,墨色淋漓苍莽,山水一气呵成。
吴建军的表达是墨与面的交融,置身他所打造的山水构架中,就走进了“无山水墨”的意境世界。
无山水墨中浸透着苍茫和自由,色彩单一却想象无穷。中国传统绘画从来没有将黑白看作是无色,黑的墨与素色的宣纸交互是基于中国人的文化和哲学思想。黑白两者之间的作用于对比,完成着另一个有别于色彩的万千世界。汶源书院院长郑岗读吴建军的绘画,生出了“笔墨驰骋间游刃有余,斑斓绚丽中弥漫着自由”的体会。他评价吴建军:以对“黑分五色”的深刻理解,塑造了可感的墨色的情绪经验。
画龄40年,吴建军从未失去对艺术的思考与探索;他深得着墨的要旨,在创作中取法于真实的山水,以境引人;他抒写黑白灰的灵动,在浓与淡、虚与实之间点染出一个恢弘的意境世界。
“笔墨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所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可替代的一个元素,中国水墨单一色彩里能容纳万千气象。吴建军的绘画是以水墨方式展开,显而易见其中的传统文化之表达。山川河流千万年来总是一样的姿态,中国水墨当然也有相对稳定的方式,水墨画对吴建军来说,同样是理解世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