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大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取信息,而不加以思考和应用,恐怕“阅读”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只会读书、不会实战的人,人们会批评他“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考和应用,可以认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我国是教育大国,古往今来有许多读书人总结了丰富的阅读经验,大家公认的一条,就是要把“泛读”和“精读”相结合,读书既要有“量”,也要有“质”。对于李自豪这样的“书霸”,相信爱书的人都能理解他的“疯狂”。有位作家在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时,就说他有一段时期在“吞噬”般地读书,什么都读,连产品说明书都不放过。大量的阅读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过了这段“疯狂”的读书期后,他开始冷静下来,甄别自己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内容,思考这些文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收获却更多了。
这个例子也适用于大多数人。我们不太可能都成为李自豪这样的“书霸”,却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注重阅读与思考、应用之间的关系。只要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不做“书霸”其实没那么重要。
(摘自土土绒《惊讶于“书霸”只是因为我们常常忽视了这种能力》)
点赞
中山大学2017级中国史博士生李自豪的閱读速度是每个小时100页,每天可以看三本书。从本科阶段以来,就一直保持每年读书1000本的习惯。这种超人的读书速度让网友惊叹,也促生了一个网络新词:“书霸”。土土绒的这篇时评呼吁人们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注重“阅读质量”的提高,注意阅读与思考、应用之间的关系。这则时评的优势在于它的理性思维和对读者的指导意义:不要只看重读书的量,而应注重阅读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