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状况及发展路向研究

2019-04-22 10:24杨惠陈洪鑫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社区

杨惠 陈洪鑫

摘 要: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大健康的背景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作为贴近基层民众的体育服务形式,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拓展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提升居民体质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目前我国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向。研究认为,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互联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建议:建设符合广大群众需求的体育设施,加快体育信息服务和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公共体育服务性人才储备体系,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

关键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状况;发展路向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2-0068-05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ommunity culture became the mainstream of urban life, community culture is first and foremost by community residents according to own hobby in spare time of variou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cluding sports, fitness, community cultural activities, such as the community need to move to public activities platform and auxiliary facilitie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community culture and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also increasingly perfect, in terms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community,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constantly improve, in the near future, community activities will be more orderly.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to study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Development direction

“十三五”時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群众的体育权益为着眼点,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着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使全体人民在体育参与中增强体育意识,享受体育乐趣,提升幸福感是未来五年体育事业发展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与基本任务”。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我国人民群众的存在形式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社区作为基层群众的人口集团在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部分中也明确提出,应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社区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由此可见,社区在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增强社会公众身体素质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设“健康中国”和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的背景下,建设与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存在模式陈旧、供给主体单一、政策指导性不强等问题,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资源配置效率还有待提高[1]。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我国当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未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1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界定和功能

1.1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由“社区”与“公共体育服务”组成的复合词。“社区”一词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后传入我国。在概念界定过程中由于采用的视角不同,在概念阐述上也存在着差异。常见的界定有社会群体视角、社会过程视角、社会功能视角以及地理区域视角等。其中较为贴切的界定,社区是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公共体育服务”是由“公共服务”一词衍生出的专有名词,指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要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既给公民提供基本的体育文化享受,也提供并保障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体育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 [2]。

综上,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提供的,面向社区居民,旨在满足居民体育需求,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一项社会治理行为。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以其体育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社区成员的非排他性和体育消费的非竞争性等特征[3],已经成为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创建和谐社区、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的重要途径。

1.2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功能

1.2.1 促进和谐示范社区建设

和谐社区的概念来源于和谐社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将和谐社会的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国家和各地方对于和谐社区的建设也出台了相应的标准。2005年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和谐示范社区的基本标准: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

和谐社区的建设要求实现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社区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具体表现在,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以及社区管理者和居民的和睦相处。而社区体育在以上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社区管理者通过积极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锻炼身体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为居民搭建了人际交流的平台,丰富了精神生活。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在满足社区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同时,为社区居民日常体育锻炼与健身提供了产品与服务,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余暇生活,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创建和谐示范社区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1.2.2 拓展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伴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这就对社区体育运动环境的建设与改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与责任主体为政府。政府在场地设施、资金政策、人员配置等方面“全面承揽”,给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与负担,导致了政府供给效率低下、供给效果不乐观等现象[4]。而社区基层管理组织,对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特征、健身场地设施情况都最为了解,能够因地制宜的设计符合社区发展需求的体育服务供给模式,购买、建设最为需要的运动器材和场地,有效地避免政府主导下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容易出现的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发展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实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自我管理模式,可以改变政府独揽的工作局面。社区可以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适时吸引企业或社会力量加入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形成政府、企业与社会多元供给的供给模式与渠道,提升社区居民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惠之于民的基本特征。

1.2.3 增强社区居民体质健康

社区的建成环境在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促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社区有充足的体育运动设施,并且体育活动场地的辐射半径距离居住地较近,例如,社区内有公园、广场和花园,健身路径或者自行车道等,则会有效提高居民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并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5]。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社区的建成环境。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既包含有体育场地设施,还包括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育信息等。场地设施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提供了空间保障;体育活动为居民更好地参与体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体育组织为居民进行日常健身提供了团队支撑;体育指导为居民科学健身提供了技术援助;体育信息为居民全面健身提供了信息宣传与咨询[6]。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不仅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硬件上的保证,还从众多方面培养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与热情,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将体育作为居民体质健康的前置控制与干预手段,提升居民身体健康状况,为实现大健康贡献力量。

2 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

現如今的基本体育服务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住宅区和城市中心,住宅区的体育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根据住宅区的级别而定,越是高档的住宅区,体育设施越完善,而在低档住宅区内,体育服务设施建设还不够齐全[7]。而在城市中心处,由于各方面都比较发达,人流量相对较大,因此,大型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相对齐全,城市中心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进行斥资建设,而在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是由房地产商进行建设,由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没有相应的建设标准,因此,住宅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格不一,体育设施不够健全,健身器材以适合老年健身为主,体育设施建设侧重于服务老年人,没能达到市民对体育服务体系的相应要求。此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以社区形式呈现的较多,全国体育场地中,分布在乡村的有67.97万个,占41.39%,场地面积6.12亿平方米,占31.39%。其中,室内体育场地2.73万个,场地面积0.05亿平方米;室外体育场地65.24万个,场地面积6.07亿平方米,但公共体育服务配套方面并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模式[8],更多地是通过全民健身计划或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展开投入的,这就严重影响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整体建设的标准化推进,更加具体的关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政策亟需制定。

另外,社区体育场地资源布局也不够科学,不能根据社区居民的人口结构及密度、群众体育需求进行社区体育资源建设和布局,这一供给与需求的不适应,使得很多小区健身器材闲置、损坏,而很多年轻人群的健身需求却无法满足。

2.2 互联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进程较为缓慢

目前,我国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比较落后,仍停留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统一供给层面,缺乏个性化的体育服务供给,整体上影响了供给的质量与效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基于大数据的APP服务终端产品的应用,在生活、购物、餐椅、娱乐等领域都实现了线下需求与线上供给的个性化匹配。而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方面,这方面的应用还很少见[9]。

虽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实现互联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具有积极作用。既可以为社区居民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提供表达渠道,又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咨询与指导,并且还能够成为社区居民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互联网+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进程较为缓慢,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网络或平台。国家层面的信息公开内容涉及总局政务、政策法规、全民健身等项,其中全民健身的信息公开情况为2010年的520条、2011年的253条和2012年的1 420条。部分省(市)虽然建立了此种网络或平台,但是功能形同虚设,没有专门的人员与部门对网络或平台进行运营与维护,对于居民在网络或平台中表达的各种需求与建议不能进行及时的处理;对于宣传的信息或新闻更新速度较为缓慢,不能体现时效性与及时性。互联网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推进的不足还体现在:未能将其体系要素分类设定,如关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专门网站建设缺失,健身电子地图普及不够,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较为单一,民众的公共体育需求未能通过互联网得到反馈,“互联网+”的作用扩大范围有限。

2.3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为了解决日益提高的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社会

体育专业已经成为继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之后,我国体育学科本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专业定位模糊不清、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匮乏、就业前景不理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10],很多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没有选择从事社区体育指导工作,造成当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全国各省区市《全民健身计划》评估核心指标数据之健身指导显示,每千人指导员比例最高为贵州的6,多数集中在1~2之间,健身指导员严重不足,亟需改善。

目前,社区没有专门负责社区体育工作的人员,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体育与社区其他工作整合在一起,不设置专门的岗位,因此在社区工作开展过程中,体育的相关工作有时会被其他工作所覆盖,社区体育的工作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其人员配备多以其他工作为主,如文化、艺术方面,对体育的关注存在明显的差异,经济条件好的社区会展开多领域的建设,包括公共体育服務,而条件略差的社区在体育工作的投入上则较少,直接影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进而影响民众的体育参与和享有。另一种情况是在社区中专门设置体育相关岗位,但是却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对岗位的设置吸引不了人才进入,均由兼职人员构成,一般是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兼职人员,而兼职人员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及业务并不熟悉,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不专业性显著,人才匮乏导致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滞后且不能高效。可以说,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开展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保障。

3 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路向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虽然政府有专门成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责任部门,但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缺少有效衔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一,在建立和健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往往将重点投入到与经济利益相关的领域,与社会效益有关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多受到冷落。其次是民众的配合度不够高,健身热情不足,体育基础设施建立起来是否能够被有效利用成了疑问,民众和基础设施建设部门沟通不够。最后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具体建设方案、资金、人才缺乏。因此,如何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还需社会各界一起共同努力[11]。

3.1 建设符合广大群众需求的体育设施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倡健康中国的新时代,人人都需要健身和健康,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要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还需要满足年轻人的健身需求,这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物质保障。老年人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健身设施就可以,但是中青年不一样,球类运动、水上运动、田径运动等项目才适合年轻人,同时不同性别之间的体育锻炼也有差别,舞蹈、瑜伽是女性健身爱好者比较喜欢的,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增设不同类别的运动项目,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需求。要充分调研,以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等社会学特征的差异与切实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针对社区不同群体的设施建设政策。总之,需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基本原则、满足广大民众体育需求的宗旨展开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体系的投入与建设。

3.2 加快体育信息服务和数据平台建设

体育信息平台的构建旨在为市民提供更多关于体育方面的信息指导,主要通过专业人员进行指导,避免不科学锻炼;一个有秩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能够将体育设施、体育场所、体育类型进行合理分类,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体育指导[12]。因此,体育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服务市民,帮助市民制定和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运转须要多媒体的介入,尤其是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与数据库的建立,通过智能化的宣传、指导与搜索等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参与机会,对具体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反馈促使民众体育锻炼更科学、更有效。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夸专业、跨领域合作,将“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出来,最终建成网络化、智能化及数据化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体系。一方面,使虚拟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不同社区体育运动场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13]。

3.3 建立公共体育服务性人才储备体系

公共体育器材需要专门进行管理,公共体育信息需要专职人员进行发放,公共服务平台需要专职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和信息咨询,因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储备专业的体育方面的人才是很有必要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需要体系化,如场地设施、组织管理、经费投入、信息宣传、体质监测、政策法规及监督评估等,不同的要素体系需要不同的专门人才进行负责,而不是笼统的全负责模式,分类推进的策略能够更好地细化责任人工作任务,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14]。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岗位

设置与专门人才的储备必须得以完善,通过设立明确的编制岗位吸引专才进入,建立实习岗位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合作,招收更专业的人才进行辅导、指导与工作,形成良性的集实现、学习、就业的人才吸纳机制,建成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人力体系,确保其协调发展。

3.4 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

只有在政府的带头作用下,市民才会响应其号召,对体育健身引起重视,这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才不会白费。首先是政策的支持,对于在城市中占用一定面积进行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需要取得政府同意的,尤其是在建设齐全的体育设施的时候,会占用大面积的城市用地,只有在政府准许的前提之下,才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场所的建设;同时政府要对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引起重视,因此,政府应该在政策上起着带头作用,推崇全民健身;其次是资金扶持,大型的、齐全的公共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其花费必然不小,这些资金的来源很大部分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因此,必须建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体系,在政府组织的引导下将经费运用得当,避免经费使用的无效。

4 结 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现状来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还不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服务建设都还有待探索。目前,制约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主要因素表现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互联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为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在未来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当继续加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的制定,为社区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体育服务,满足居民健身需求。其次,应当加快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技术,充分提高社区体育资源利用度,实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務的精准供给。再次,应当加强社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加大岗位设置、提高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社区公共体育服中来。最后,应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体系建设,丰富社区公共体育服供给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旭东,曾强,苏欣. 全民健身背景下公共体

育服务资源配置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7, 35(6):26-30.

[2] 曹克强,徐菁,俞琳. 完善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J].体育科研, 2008(2):32-36.

[3] 黄程程.激励相容约束机制下我国城镇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制约因素与模式创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 38(5):12-15.

[4] 胡因.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11):45-49.

[5] Kaczynski AT, Potwarka LR, Saelens BE. Association of park size, distance, and feature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neighborhood parks[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8, 98(8): 1451-1456.

[6] 陶柳,朱传耿,孙国友.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评述及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12):10-16.

[7] 邱忠宗.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构建要素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11(25):30-39.

[8] 胡庆山.迈向体育强国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9):90-111.

[9] 王永平,赵岷,魏彪. 大数据时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8(8):17-21.

[10] 郭新艳.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蕴含表达与处理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6):30-39.

[11] 肖林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述评[J]. 体育学刊, 2013,6(9):4-5.

[12] 郇昌店,肖林鹏,杨晓晨.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框架探讨[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2):4-9.

[13] 周文静,李凌,王恒利. 基于方法-目的链的公共体育场馆余裕时间消费者价值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 36(2):50-56.

[14] 陈静霜.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模式选择与供给主体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6):32-34.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服务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老龄化背景下提升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现实意义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关键绩效指标构建研究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酷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