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双学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2019-04-22 01:22李少杰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佛山工科科学技术

李少杰

直到今天,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依然面临着两大困境:高校和企业“双动力”不足致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难以落实也难以持续发展;工科院校对企业、产业认知不足,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为了破解这两大困境,从2015年开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首先在工科领域实施“双学院制”。

所谓“双学院”,即在各二级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产业学院,两个学院一个依托高校,一个紧靠产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实行管委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并设立专项资金以保障其正常运行。通过一系列机制将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校企专业共建

学校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行业企业共建机制,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和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发挥其办学主体作用。近年来,学校新建了11个工科专业,服务佛山市支柱产业的专业占比达75%,理工科专业集中度达66%,新工科专业体系业已建立。

校企师资共培

学校与合作企业实施“双聘双挂”制度,即双方互聘兼职教师或工程师,双向互换到对方挂职。近三年,约180名来自生产一线的“大城工匠”、企业高管和技术专家承担专业导论等课程教学任务;学校选派了约200名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等实践锻炼,具有工程背景、企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达35%。

校企课程共创

工科专业根据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增设行业、职业标准类课程,增加需在企业完成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或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新版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达32学分以上,实践教学学时由26%增加到35%以上;近三年共创《工业机器人》等课程85门和教材资源27种。

校企项目共研

以解决企业现实问题为导向,校企协同,共同开展项目研究。2018年,学校申请专利超200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40项。

校企就业共助

学校开设4门9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外聘约160名企业创业导师,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通过一次性给予产业班学生2000元/人的经费资助和优先推荐品学兼优学生等措施,解除“企业怕得不到实惠而不愿接受大学生”的担忧;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和岗位吸引毕业生来实习就业。近三年学生就业率、创业率在全省名列前茅。

校企资源共享

学校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精密仪器和实验室条件,企业利用高校的科技平台、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使资源配置最优化。近三年,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130个、联合实验室8个,获得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个;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2000多人次,优先、优惠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近百项,解决校企合作动力不足问题。

2016年1月,依托于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第一个产业学院——半导体光学工程学院成立。该学院由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市照明灯具协会三方合作共建。学院根植产业、服务、创新引领,汇集三方优势资源,联合研发了“智能照明”“深紫外”等半导体核心技术并产业化,培育一批“国字号”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同时以企业需求为向导,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光电科技创新班”和“半导体产业创新班”,开展专业国际认证,以专利、论文、竞赛等成果获取学分,校企双导师制,共同培养创新创业的拔尖人才。

产业学院成立以来,已在多方面取得进展。通过产业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7个实验室,并实施“3+1”实习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产业学院的专利研发和成果转化初见成效,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大赛屡获殊荣,创新能力有了極大提升。“双学院”让校企“双动力”不足的瓶颈得到突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工程教学科研水平、学校服务引领产业能力和合作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双学院”工科人才共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该校建设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大力探索“双学院”协同育人机制尝试与创新。2018年12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喜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猜你喜欢
佛山工科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广东佛山 小记者参观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