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云
3月一个周末下午,园区博览中心附近的一家酒吧内,有一场爱尔兰人的国庆日庆祝活动,现场还有一支到访的民族乐队演出。
说起爱尔兰音乐,一般人大概会想起《大河之舞》里的热情、奔放,吹着口哨满场飞扬。然而最初,在穿过地铁通道前往酒吧的路上,反而因为并没有听到想象中的歌舞声而有些慌张。但转进酒吧庭院的刹那,疑虑全消,全是爱尔兰人。就像家庭派对一样,孩子们打闹嬉戏,家长们一堆堆围坐着聊天。角落里,有一个服务生手脚不停地做着热狗,酒吧门口,人人手执一杯啤酒进进出出,聊两句,排队等热狗。他们身上多少带点儿夸张的绿色,绿高帽、绿镜框、绿胡子之类。酒吧内,一支五人乐队正演奏爱尔兰民歌,类似小提琴的fiddle,手风琴、爱尔兰风笛,下面围一群人欣赏。吧台边,围着一群聊嗨了的人。据爱尔兰驻沪总领事何莉说,苏州长期有约上百名的爱尔兰人工作、生活。
“圣帕特里克节”是爱尔兰人为纪念公元493年3月17日逝世的圣人圣帕特里克而立,后来衍生为国庆日。圣帕特里克节庆祝活动给人的印象就是热闹、欢快和有趣,再加上他们的后裔遍天下,庆祝活动近年越来越瞩目。在中国,尤其还有个“戴绿高帽”的梗,年轻人喜欢反其道而行之,加上放下手头正做的,与朋友家人欢聚一天的概念,也很符合当下的生活观念倡导。
乐队突然在某一刻停下了合奏,女乐手开始清唱,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根据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同名诗歌谱曲而成,之后伴奏声缓缓重新响起,接着现场的爱尔兰人都跟着合唱,向舞台围拢,歌声里带着思念。
一曲唱罢,稍事准备后,人们放下手中的健力士黑啤和百利力娇酒,排成几个纵队,随着曲风一转,又跳起了爱尔兰的里尔舞,不断地变换着队形和花样,这回是印象中的欢快了。可文艺,可奔放,他们可是爱尔兰人。
“圣帕特里克节对于爱尔兰人来说,相当于中国的春节,人们在这天喝酒、见朋友。”爱尔兰驻沪总领馆何莉说,今年的爱尔兰圣帕特里克节活动,是驻沪领馆首次将活动放在上海以外的地方举行。通常,他们负责对接爱尔兰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之间的事务。近年来,在苏州的爱尔兰人越来越多,领馆希望给在异国生活的他们带去家乡的节日氛围。同时,感觉其他省份对爱尔兰及其节庆也有兴趣,因此,有机会,就把活动带到了苏州。
在苏的爱尔兰人活跃于教育、科创领域。领区内约有5-9%的爱尔兰侨民在苏州做老师。这也与爱尔兰的传统有关,国家有着“圣人和学者之国”之誉。今年是中爱建交40周年,交流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将优秀的爱尔兰教育资源带到中国。此外,苏州有个国际科技园,也入驻了一些爱尔兰企业。
近年来,不少爱尔兰现代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接连出现在苏州。类似像Linda Brunker、Patrick O'Reilly、Ana Duncan等人的现代装置艺术品、雕塑品等。其中Linda Brunker的作品更多次在多地展出。
国土面积不大的爱尔兰对世界影响至深,包括移民、音乐、文学、艺术等诸项,尤其文学,灿若星辰。往前推,有奥斯卡·王尔德、叶芝、萧伯纳、贝克特、乔伊斯等人,19-20世纪的爱尔兰文学成就是最令爱尔兰人骄傲的,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何莉竭力推荐如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3月来中国参加文化节的Colin Barrett等,“爱尔兰现代也有很多代表作家,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爱尔兰现代文学具有标志性的符号,创造了新一轮的爱尔兰文艺复兴。”
闲聊之际,何莉提及爱尔兰的香农,不知苏州人是否熟悉。香侬是爱尔兰西海岸的一座小镇。1959年,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和新兴城镇。香侬与中国的特殊缘分在于香侬模式是深圳开发的重要模板,之后被应用到中国多个地区。
何莉经常到访苏州。她喜欢苏州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里的建筑,尤其园林。话题就转向了苏州赴爱尔兰建起的爱苏园。
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每年都会有一个花展,布鲁姆园艺节,是爱尔兰最大的园艺、食品和家庭欢聚的博览会。爱苏园最初就是受邀参加当年的园艺节。
占地200平米的爱苏园是典型的苏州古典园林庭院。其中思苏堂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有一个半亭构造的渔隐亭建于墙垣的一侧。此外,长廊、花窗、围墙、花街铺地、太湖石等众多园林元素,配合对联、字碑、植物造景等。材料当年均采用苏式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运抵都柏林后,由苏州派出的5位园林技师现场施工安装。
“爱苏园建在一个对公众开放的海边公园里。园艺展结束后,爱尔兰政府就同苏州政府协商,把园林留下。”何莉说,爱苏园建起时,是她到中国赴任前的那个夏天,当时看了就特别喜欢。不过,“虽然在爱尔兰的那个园林很漂亮,我还是鼓励大家来苏州看原汁原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