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词与文人画的共通性研究

2019-04-20 10:49曹冬栋
名家名作 2019年12期
关键词:姜夔白石文人画

曹冬栋

[摘要]诗歌与绘画是有共同规律的,“诗画一律”是古代文论家、画论家的著名观点。白石词巧妙地借鉴文人画的理论和技巧,将词境和画意融合起来,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水墨晕章,粗笔写意;遗貌取神,得知象外;构图简约,设色淡雅;感物移情,人格承载等四个方面分析白石词与文人画的共通性,从而进一步探讨白石词的美学特征与艺术风格。

[关  键  词]白石词;文人画;共通性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代。在宋代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艺术形式就是绘画和词。诗歌与绘画是密切相关的。“诗画一律”是古代文论家、画论家的著名观点。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画意》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清人叶燮在《原诗·内篇》中写道:“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乃知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诗和画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中国文人画起源于唐代,创始人是水墨山水画派的代表王维。到了宋代,苏轼总结了文人画的创作经验和特点,他认为文人画的特点在于尚写意,轻形似,重神似,文人画是人格的表现。

姜夔是南宋格律詞派之宗,他有着卓越的艺术才能,诗、词、音乐、书画俱精。他的白石词巧妙地借鉴文人画的理论和技巧,将词境和画意融合起来,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水墨晕章,粗笔写意

按照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山水画分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青绿山水在描绘景物时,注重线条勾勒轮廓,再以石青和石绿等彩色渲染体积,表现山水的秀美壮丽,重细腻工巧;水墨山水纯用水墨,以“粗笔”勾勒,通过墨的浓淡变化,表现色的层次变化。唐末荆浩然《笔法记》:“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唐人王维创水墨山水,笔墨婉丽,恬淡清逸。水墨山水以水墨渲染出一层罩色,表现淡雅空蒙的意境,重意蕴风神,气韵生动。白石词选择的画面上,多是蒙上一层烟霭云雾笼罩全景,体现了水墨写意的特点,达到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如“早乱落、香红千亩。一叶凌波缥缈,过三十六离宫,遣游人回首”(《角招》)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忆王孙》)“玉盘摇动半崖花。花树扶疏、一半白云遮”(《阮郎归》)“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起舞”(《月下笛》)“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莺声绕红楼》)。白石词通过云雨、烟霭、飞雪、落花等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层罩色,达到了“隔”的艺术效果,形象地描绘了烟波缥缈的江南山水,云雾缭绕的山涧峰峦,朦胧迷乱的暮春晚景,淡雅、清幽、空蒙、浑融,形成了空明灵动、高情雅致的水墨画的意境。宋人张炎在《词源》中评价白石词曰:“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去留无迹”说的是虚中见实,实中见虚,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艺术境界。“野云孤飞”说的是词境的超尘绝俗、空灵高雅。

二、遗貌取神,得知象外

文人画轻形似,重神似,要求突破视觉的限制,体现某种自然的、人伦的内在精神风貌。苏轼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画,往往只取其鞭策皮毛”。(《东坡题跋·又跋汉杰画山二则》)遗貌取神,得之象外,妙在笔墨之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浪迹江湖,萍踪不定,与自然为友,吟风赏月,笑傲泉石,大自然中的客观景物成为他词中书写的对象。词人在描写客观景物时,并不是侧重于形态上的实际摹写,而是取其神韵,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灵魂。词在创作上,借鉴了文人画遗貌取神的艺术手法,融入了以冷为美的审美体验,达到了得知象外的艺术效果。

姜夔的咏物词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韵,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正如他自己所言的“咏物而不滞于物”,借客观物象的描写来寄寓自己高洁清雅的意趣。姜夔咏物词中涉及最多的是咏梅,白石词今存84首,其中咏梅词或是涉及梅的共有28首。白石词中一部分梅花词是借梅花意象描写自己恬淡寡欲、清高雅洁的品质。如:“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茶荼写未真”(《鹧鸪天》)“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玉梅令》)“古城荫。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一萼红》)。词人并没有对梅花的形貌进行细致描写,而是以梅花为媒介进行比兴寄托,以绝尘之物和清幽之景,寄寓自己淡泊高古的个性;另一部分梅花词是借梅花联想到美人,抒发自己和情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寄托身世漂泊之愁。如“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勿相思”《江梅引》。这一类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这首词通过咏梅写今昔感慨。借月色与梅花勾连过去与现在,引发了玉人月下折梅的回忆,词人想起了南朝何逊的梅花词,表示自己面对美景的无从下笔。而梅花的香气又如此撩人情思,令词人再次陷入对故人的眷恋中去。想到他们曾经携手西湖折梅。回到现在,眼前梅花片片飘落,与所思之美人不知何时相逢,无限伤痛溢之于言外。清刘熙载《艺概》:“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姜夔笔下的梅意象经常和月意象、雪意象搭配在一起,他喜欢写月夜之梅,冰雪之梅,淡而隽雅,洗尽铅华,这正是他高洁襟怀的象征。除了咏梅词之外,他还有咏荷词,如“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菇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念奴娇》)姜夔以空灵的笔调将荷花比喻成饮酒过后含羞带怯的冷美人,写出了荷花的幽韵冷香和绵邈风神,通过对荷花美的欣赏表现了词人清雅高远的生活意趣。俞陛云评曰:“诗意与花香俱摇漾于水烟渺霭之中”,“冷香飞上诗句”正是白石词的精当概括。

三、构图简约,设色淡雅

文人画的构图讲求简约空灵,很少把背景填得满满的,相反,背景的大片空白,为画面提供了广阔无际的空间,这种表现手法被称之为“留白”。这种精简的构图,会达到虚中有实、白而不空的艺术效果。白石词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如同疏体的写意画,寥寥传神之笔胜过满纸的勾画,这样意象组合下形成的意境以疏朗开阔居多,避免了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宋张炎《词源》:“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张炎所说的“清空”,“神观飞跃”在艺术表现的效果上体现了言外之意,空灵的神韵,而没有沉闷拥塞之感,形同于绘画中的“留白”手法。试以白石词和同时代的吴文英的词做一下对比,更能体现出此方面的特点。先看一首白石词,“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点绛唇》)。这首词情景交融,借眼前景色抒发词人怀古伤今之情和人生盛衰无常之感。“随云去”又体现了词人浪迹江湖的漂泊生活。从全词看,有的句子有一个意象,有的句子有两个意象,意象的组合清虚疏朗,最后一句“残柳参差舞”以写景作结束,体现了象外之意、留白之美的特点,全词形成了素淡开阔、孤高旷远的意境。再看吴文英的一首词,“羞红颦浅恨,晚风为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渡江云三犯》)吴文英笔下,把捕捉到的景物一个接一个填塞到词中去,使得词的画面非常繁芜,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意象密集,多用平行组合,意脉断续跳跃。因而,白石词清空,吴文英词质实;白石词疏宕,吴文英词密丽。吴文英词缺少白石词那种清幽开阔、完整浑成的意境。

白石词在色彩的选择上和文人画也是有共通性的。文人画追求的艺术风格是简、雅、拙、淡,因此在设色上多以黑白、淡彩为主,崇尚个性,崇尚自然,追求意趣。白石词在色彩的选择上以追求淡雅素净的意趣为主。在设色上,他偏爱使用的颜色是“红、翠、白、青”,青、白二色,偏于素雅、温润,不猛烈,不张扬。而红、翠二色,偏于鲜艳、热烈。白石词中的红、翠却是偏于冷色调的,这里的红是“湿红”“冷红”,翠是“冷翠”,并且与雪、月、溪、梅、枫、竹等清冷高雅意象搭配。如“湿红恨墨浅封题”(《江梅引》)、“冷红叶叶下塘秋”(《忆王孙》)、“石榴一树浸溪红”(《诉衷情》)、“翠袖佳人来共看,漠漠风烟千亩”(《念奴娇》)。而且这些色彩往往浓淡间出,灵活多变,搭配和谐。如词人咏梅嫌纯是素色,因而用“红萼”字来破色,词人又恐有突然之感,用“翠樽”字搭配,形成了一种清疏飘逸的审美情趣。

四、感物移情,人格承载

诗歌、书法、绘画都是艺术家人格的体现。元代杨维桢曰:“画品优劣,关乎人品之高下。”近人陈衡恪曰:“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文人通过绘画,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情趣移情于自然山水和草木烟霞中,抒发隐逸之幽情,透出人格的高蹈远引,超尘绝俗。画如此,词亦然,白石词体现了姜夔恬淡寡欲、高洁清雅的人格。

姜夔文名籍籍,然而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一生不仕。他生活于宋金对峙时期,南宋统治者忘怀国耻,歌舞享乐,已无恢复北方故土之志。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像姜夔这样风雅博学、才艺卓绝而又清高自恃的文人更加感觉到出路之难。他不得不漂泊江湖,奔走权门,过着寄人篱下的清客和江湖处士的生活。晚年杭州家舍失火被毁,亲友凋零,生活更加困顿寒窘,甚至去世的时候,家贫而不能下葬。虽然一生布衣,但姜夔耿介清高,以清贫自守,为人恬淡寡欲,不媚权贵。他体貌清莹,瘦弱纤细,神情高远,清雅绝俗,望之若神仙中人。清代张羽《白石道人传》载:“性孤僻,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诣,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满垂,朗吟独步。”词品是人品的写照,从姜夔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那种高洁飘逸的襟怀。他在创作中常常以绝尘之物和清幽之景作为吟咏对象,借此寄予自己淡泊清冷的个性。清刘熙载《艺概》载:“词家称白石曰‘白石老仙,或问毕竟与何仙相似,曰:藐姑冰雪,盖为近之”。胸无点尘,笔无杂滓,情思深邃,只有庄子笔下冰肌玉骨的藐姑射之山人能与之相衬。

白石词对文人画的理论与创作手法加以借鉴和生新,巧妙地運用到填词中,其词意境清远,空明灵动,形成了“清空骚雅”的艺术风格。虽然绘画、词二者艺术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同以创造美的意境,表达人生的审美情趣而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罗淑敏.如何欣赏中国画 [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邓乔彬.唐宋词美学[M].山东:齐鲁书社,2006.

猜你喜欢
姜夔白石文人画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文人画”里写春秋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当代画家 胡石
论姜夔词的表现艺术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姜夔,你咋这么牛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齐白石“白石”之新解
白石的小名叫阿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