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子秋 王亦天
摘 要: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快和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18-3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再加上社会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留守老人人口呈上升趋势,现如今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
空巢老人不仅仅是个社会问题,还是全社会的痛。当越来越多的儿女为了生活在外奔波,不能在父母面前嘘寒问暖;当越来越多的父母独守空巢,像等待归来的候鸟一样等待难得回来的子女,有谁能理解父母内心的孤独?有谁能理解空巢老人的思想?有谁能牵挂空巢老人的病痛冷暖?基于此情况,我们就镇江市周边农村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调查走访活动。
在实际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轻活还是重活、家务还是农活都是老人们亲自动手做着,他们家中的孩子都外出务工了,因此家中并没有青壮年劳动力。我们选择停下脚步,帮助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老人们也很热心,在我们一起做事的时候,我们也抓住机会和老人们多聊了几句。有些老人说他们对这种生活已经习惯了,只是有时会很想念自己的子女,遇到一些自己身体承受不了的累活,有时可以找到人帮忙,有时也只能自己咬牙做好了,实在不行就只能搁置了。老人们表示很希望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早日完善,这样他们也能过得舒心些。在拜访完老人后,我们又去找了村干部和当地村民沟通,了解了当下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一直在努力建设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尽自己所能去关心那些留守老人,帮他们干活或者拉拉家常、聊聊天。
从户籍类型来看,留守老人群体以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为主。农村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全部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农村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这些农村留守老人,很多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差;或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或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甚至遭遇排斥,闲暇时无处可去。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经过我们分析总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
3)精神缺少慰藉,孤单情绪蔓延。
以我们调查的50位镇江武将新居农村拆迁安置房小区留守老人为例。首先,他们生活普遍缺乏照料,健康状况堪忧。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子女长时间不在身边,平时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靠自己及其配偶。调查中配偶健在的老人占66%,当一方生病后还有配偶可以依靠,但对于离异或丧偶的老人,就只能靠自己。尽管会有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问题依然存在。在我们调查的老人得慢性病频率降次排位为高血压、关节炎、耳聋、白内障、冠心病、糖尿病等等,就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镇江周围农村老人患慢性病的比率明显增高,与空巢老人缺乏照顾,医疗机构在农村落实不够有关。其次,老人们的经济收入低,来源多以子女供给和养老保险为主。在收入方面,老人月收入的均值为648.56元,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上的仅占10%,500~1 000元占44%,500元及500元以下的老人占46%,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收入来源上,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子女的补贴和每月的养老保险,分别占80%和66%,而自己或配偶劳动所得、离退休金及政府支助所占份额较少。再者,对于自己的生活水平,8%的老人表示不满意,36%的老人认为自己的生活一般。由于子女全部外出很少回来,再加上条件限制,娱乐活动单一,这些老人很多时候都会感到孤独无助,特别是女性、高龄、丧偶、空巢以及非隔代监护留守老人更是感觉不幸福,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常联系,常回家看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就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问题产生的原因,国内已经有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但观点不一。有的认为留守老人问题主要原因归根于其子女,而有的学者认为留守老人问题是由相关政府单位不作为引起的。就我们分析而言,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单位还是个人都有责任,也只有当三方同时出力,这一现状才能彻底缓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认为需要推行不同的养老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的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一是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所谓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另一种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这种养老模式,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又能较好解决空巢老人的各种需求,经济负担也较轻,不但老人容易接受,老人的家人也容易接受,特别适合那些身体较好、生活能自理或基本能自理的空巢老人。二是加快集中养老机构的建设,发展机构养老,推广其服务范围和功能,以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要。政府利用资源,发挥财力、物力、人力,在乡镇为老人提供舒适,适宜的养老机构,完全提高老人的生活水平。
政府部门也需要拓宽工作思路。随着空巢老人的急剧增加,养老服务工作任务将越来越重。要搞好老人工作,一定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下对策。例如针对空巢老人找保姆难的问题,政府部门可否考虑办家政服务中心,针对老人的需求,为老人培养和输送家政服务人员。又如老人现在进养老机构很难,政府部门可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办一些个性化的集中养老机构。再根据留守老人的现实情况,政府可以提高养老保障标准和水平,建立养老金待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增长与调整的长效机制,使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也可以联系当地的旅游公司,为老人提供一些合理的出行方案,并给予经济补贴,让老人开拓视野,放松身心。
现如今,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有关留守老人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老人”已经广泛引起社会的关注。不单单是镇江,据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近2000万,留守老人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然而,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國的成立,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故而,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才是社会的进步,这才是对中华孝道最真实的诠释。
参考文献
[1]薄曼玉,王婷,王志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2016(4):40-41.
[2]韦璞.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J].西部学刊2013(12):41-44.
[3]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邱涛.陕西省神木县农村养老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宁夏大学,2013
[5]张艳阁.子女流动与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D].浙江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