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业现状分析
1.1 成效与经验
软件技术专业现有在校生300人,专任教师8人,高级职称教师100%,4名院级青年骨干教师。拥有5个实训机房。近三年,立项省厅级课题8项,获得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0项;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二等奖3人次,国家级技能竞赛三等奖3人次,省级技能竞赛二等奖18人次,省级技能竞赛三等奖15人次,教师获省级竞赛二等奖及以上1人次。
1.2 差距与不足
1)专业建设标准不能完全适应IT产业发展的需要。现有专业的岗位能力、教学、师资队伍、实训机房等建设标准与在校学生的规模与IT产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2)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以院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名师空间等形式进行了系列课程的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但课程的建设成果没有大的突破,同时课程资源的建设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并需要大力推动课程资源的利用。
3)青年教师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本专业3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占到了62.5%。青年教师充满活力,学习能力强,但其整体的课程开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偏弱。因此,如何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系统谋划。
2 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
2.1 專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拟通过五年建设(到2020年)达到骨干专业建设水平。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1)在校生达到400人。
2)整合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形成项目集群式的课程体系。
3)学生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
4)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
5)取得省级标志性成果1项。
6)技能抽查、毕业设计抽查达到全省的前3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全省前10%。对口就业率达到80%。
2.2 专业建设思路
基于“总体规划,系统推进,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建设基本原则,紧跟IT产业前沿技术和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动态调整;通过适应IT中小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院级优质课程、特色资源库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项目合作为纽带,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以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三至五年的建设形成骨干专业特色。
3 专业发展规划内容和措施
3.1 专业发展方向及定位
1)专业发展的技术方向。软件技术专业立足未来IT产业发展趋势,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发展方向,定位在培养具备从事智能制造类应用领域软件系统的测试、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2)“现代学徒制”试点。紧跟智能制造服务专业群完善“职业体验、职业适应、职业融入”三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期内,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增强学生职业能力,解决IT企业用工稳定问题,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3.2 专业标准及质量建设
1)专业标准建设。瞄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面向移动互联设备互联互通、系统集成和信息系统开发等相关岗位,根据岗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要求。
逐级分解并梳理能力要求,程序员基础能力课程、核心能力课程,并结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需求,培养全程融入创新思维、质量意识、软件开发等基本素质、形成尊重劳动、团队协作的工作态度,具备精益求精、专注专业的IT匠人意识,以及训练敢于开拓,乐于创新的基本素养。
建设三类课程标准,一类专业群通识课程,主要以基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IT匠人精神和尊重劳动的态度为主要培养目标;二类课程为核心能力课程,主要以专业综合知识、综合技能、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为主要培养目标;三类课程为拓展课程,主要以专业相关拓展知识和技能以及IT企业新技术、新框架等为主要培养目标。
2)课程质量监控。充分利用学校课程网络资源平台,本专业核心课程实行全网络课程,全程监控课程教学情况,教师所有教学内容必须发布在网上,所有作业网络完成、所有学习测试网络完成,学生成绩由网络汇总给出,并及时公布,积极尝试翻转课堂,充分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开展课前课后学习,将课程网络平台打造为本课程质量在线监控平台。
建设进度表:到2017年7月完成一门核心课程试点,到2018年12月完成两
门核心课程试点,到2020年12月完成六门核心课程运行。
3.3 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形成项目集群式课程体系。高起点建设,引进第三方平台,按图文并茂的方式开发资源。积极推进争取国家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开发配套特色的图解式的专业教材,配套动图、动画、视频化的教学资源,建设5-6门核心课程资源。
3.4 专业实践条件建设
1)加大实训室建设力度,为学生实训提供理想的课程设计场所,在未来3-5年主要建设以下10个实训室:移动互联应用开发实训室2个、J2EE企业级开发实训室2个、智能技术应用实训室2个、软件测试实训室2个、人工智能实训室2个
2)通过和企业合作,建设3-5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3.5 专业师资团队建设
1)师资团队建设目标。通过下企业工程能力实践、支持教研教改、鼓励科研和技术服务、国际交流学习等途径,改善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与素质,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建设、教学教改、科研服务的能力。建设期间,共培养1名省高校访问学者,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数1个、省级专业带头人数1个、“产业教授”数1个、教研团队1个、技术服务团队1个、创新创业团队1个、新进教师3-5名。
2)教学竞赛。建设期间,教师参与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教师获省级竞赛二等奖及以上2人次,校级竞赛二等奖及以上3人次。
3)建设措施。根据课程建设的目标,教师制定五年规划,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发展目标建设一门高水平的网络课程。
(1)制定教师选聘规范,继续完善教师聘任制,竞争上岗机制,优化教师队伍。
(2)拓宽师源渠道,取内“培”和 外“聘”两种途径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加大对骨干课程的师资培训和投入力度,特别是来自企业的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任教。
(3)继续完善“教师帮带”制度,对新引进教师加强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尽快成长,适应教学工作。
(4)加强对教师培训力度,通过教师举办各种讲座、听课、到企业培训等方式,迅速掌握行业新技术。
(5)举办各种教学比赛,优化成才环境,培植教师成长的沃土。
(6)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培训力度,争取做到全员培训。
(7)加强教师科研工作的指导,加强教师动手培养,每名教师每学期都要完成一定的实训任务。
(8)实行政策倾斜,激励教师投身骨干课、核心课教学。
3.6 专业特色构建
1)建设好两个团队。按照“定方向、定成员、定目标”的建设思路组建课程开发团队1个,每个团队给予9万元专项经费资助,团队依据研究方向开展教学、课程项目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教学有机结合,支撑专业发展。
引入行业有影响的专家,学院授予其“产业教授”称号,按照“产业教授+校内技术服务型正(副)教授+技术服务讲师”模式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建设1个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智能应用技术服务团队,每个团队给予9万元专项经费资助。
2)提升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面向经开区微型企业,围绕IT行业开展技术服务,申报省厅级科技应用课题2项以上,获得专利10项以上,横向课题4项以上,到账经费年平均2万元以上。
3)组建1个由跨专业、跨学科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团队紧紧围绕“创新创业”主题,以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基点,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创新,开展创新创业网站建设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
李平,男,湖南津市人,网络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技术开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