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盛萍
摘 要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成为了教育界共同探讨、亟待突破的难题。南昌工学院结合改革实践,创建了“4+N”课程体系,即在进一步明确“十六字”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的“四项”基本原则,模块化地设计课程群组,将本科教育标准与职业技术标准融入其中,并重点落实“五项”中心任务,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4+N”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1.007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ed-typ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to be solved by the education community.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reform, established the "4+N"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further clarifying the characters talent training target, and based on the four principle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ing the curriculum. The group integrate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focuses on implementing the five central tasks, which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4+N" model
0 引言
課程体系是根据正确的教育观,将课程要素进行选择排列及优化组合,并通过教学交互及考评,整体性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课程体系不仅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蓝本。在推行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转变的形势下,探索新型课程体系的建构模式,有利于转型试点院校的经验借鉴及创新实践。
南昌工学院是江西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之一,其主体生源来自江西本省和以新疆、西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学校通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进一步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四项基本原则”,并创造性地实施了“4+N”课程体系,通过落实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考评、课程保障“五项中心任务”,使人才培养的精准供给初显成效。
1 理念先行: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构建课程体系的立足点与落脚点。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定向”在行业,主要是面向制造业、服务业的新业态,并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定性”在应用,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成果的应用;“定格”在复合,主要是通过思维、知识以及能力复合实现技术集成;“定点”在实践,主要是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形成技术应用能力。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与本科教育中的学术教育同“级”但有“类”差,与高职高专中的技术教育同“类”但有“级”差。统而言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向行业企业,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最新成果从事高技术工作,能敏锐地发现并有效地解决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现有的或潜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顶层设计:提出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1 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人才契合的主要岗位是现场工程师,他所面对的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还要面对人的问题,他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具备明辨是非、承受压力、团队合作、职业沟通等方面的素质,从而能够凝心聚力,更好地应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因此,本科专业也要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通,使学子们纵览史、政、法、哲、艺、体等基本知识,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状态、文明的言谈举止以及创新的观念意识。
2.2 职业通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人才要达到“理论到位、技能实在”的规格要求,课程设置上就要做到“学科、专业、技术技能”三位一体,不能只强调职业技术技能而忽视学科专业基础。在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不能把传统的学科专业课进行生搬硬套,要根据职业指向,明确职业通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边界,做好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加减法,将职业通识教育融入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教育融入专业技术技能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在统一的大类专业平台上,分方向、分层次、分目标地实施教学,更有利于职业教育思想的全程贯通。
2.3 理论知识教育与技术技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设置要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根据本科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课程的整合,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认知规律模块化地设置技术技能类课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和实际工作过程,将抽象与直观交错,理论与实践交替,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
2.4 专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拓展相结合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把技能提升与素质拓展结合起来设置课程:一是开设选修课,尽可能地解决教学多样化和人才个性化的诉求,使广大学子都能开眼界、拓思维、长见识;二是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公益活動等课外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及适应能力;三是强化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通过以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任务为引领的技能训练和职业体验全面提升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综合能力与水平。
3 创新实践: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4+N”课程体系
3.1 总体思路
南昌工学院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主体生源的特点,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概况为“政治合格、身心健康、理论到位、技能实在”十六个字。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江西和新疆、西藏等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瞄准行业企业的适应岗位,确定技术领域,提炼核心技能。按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四项基本原则设计“4+N”课程体系,“4”即思想政治课程群、身心健康课程群、理论知识课程群和技术技能课程群这四个直接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群,“N”指综合实践课程群和素质拓展课程群等若干加强能力提升与素质拓展的课程群。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重点落实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考评、课程保障这五项中心任务,并进一步开发“双维”知识课程、校企联盟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专业主干课,以项目化、案例式教学为主改革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达到“双证书”标准,最终实现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3.2 重点举措
3.2.1 “三个突出”,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应的职业岗位,突出应用先进技术所能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突出相关技术领域涉及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目标为:培养政治合格,身心健康,面向现代服务业,主要服务于工业制造企业,重点瞄准会计师职业,掌握经济、管理、法律及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运用财务软件完成收付结算、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控的技术技能,理论到位、技术技能系统实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表述中,培养的会计人才懂什么知识、会什么技术、能在什么职业岗位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都可谓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3.2.2 “三个对接”,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骼,它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深度、高度及广度。“4+N”模式打破了传统本科的课程结构,按照“三个对接”的思路进行了结构优化:一是课程群组与培养目标相对接,思想政治课程群、身心健康课程群、理论知识课程群、技术技能课程群对应服务于“十六字”培养目标,而综合实践课程群对能力素质进行了拔高,素质拓展课程群对能力素质进行了延展;二是课程模块与职业岗位相对接,如会计学专业瞄准会计师职业的三个基础岗位和一个提升岗位,设计了出纳、会计、审计以及部门主管四个岗位模块;三是技能深化与认知规律相对接,通过基本技能、岗位技能以及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反复训练,使技术技能培养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仿到创新,越练越熟、越钻越精。
3.2.3 “三个引领”,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在选取与重组过程中必须遵循行业发展及职业岗位对能力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为体现特色培养而设计的项目、技术和流程应具有引领性。如,会计学专业将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复合,选择了“中小型工业制造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过程”作为主体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来带动教学,使学生既懂生产工艺流程,又会成本核算及报表分析。选定项目后,再进一步提炼完成项目所需的核心技能,并利用“互联网+”对传统技术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学生具备网络环境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的能力,而这样的核心技能和业务流程就是课程内容整合的依据。
3.2.4 “三个注重”,进一步转变课程考评
课程考评是对课程目标落实情况的检验,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评必须打破期末“一张卷子”的传统考试方法,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一体化。一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一体化,除了学生和教师评价外,校企联盟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还要引入企业方对学生的评价;二是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一体化,减少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分值,重点考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不仅仅依据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的正确性,更关注学生职业判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表现;三是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一体化,把各类竞赛、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等综合素质的成长纳入学分体系,将学生的考勤、作业、实训报告、课堂参与等纳入总评分值,加强非标准答案考评和过程性考评的力度。
3.2.5 “三方联动”,进一步完善课程保障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越往下沉越是艰难,必须学校、企业、教师三方联动才能取得成效。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就是在故弄玄虚、闭门造车。学校通过深度推进与江铃汽车集团公司、用友软件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江西润赣旅游集团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在专业改造、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平台、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上发挥了行业企业和实践专家的实质性作用。有了校企合作,“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也迅速扩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4+N”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得以落地。
4 结论
“4+N”课程体系将具体的职业标准有机地植入和贯穿在课程模块设计和课程教学内容中,以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突显了工作过程的主导地位,以学会工作为重心,帮助学生在完整的项目过程体验中掌握若干手艺、几项绝活,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并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N”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南昌工学院转型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丽建,胡天佑.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求异与趋同[J].职教论坛,2014(13):36-38.
[2] 李桂霞,钟建珍.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3):12-14.
[3] 郭淑芬,彭强.欠发达地区财经类院校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1(2):84-85.
[4] 周义龙.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9(8):28-29.
[5] 陈凤英,朱德全.变革与优化:应用技术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构想[J].职教论坛,2014(24):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