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模式:走出流动党员管理新路子

2019-04-20 11:04石鑫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支部书记乌兰察布农牧民

石鑫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深入推进,加速推动了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的广泛流动。这其中,就包括数量庞大的流动党员群体。如何加强和改进对这支队伍的管理,成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期《党建聚焦》栏目聚焦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介绍自治区各地探索推行的经验做法,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针对外出流动党员较多的实际,乌兰察布市创新实施外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159”工作模式,即“依托一个平台,构筑五型堡垒,开展九项服务”,走出了一条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新路子。

依托一个平台,让流动党员“回家”。依托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这个有效平台,以开展惠民服务和解决实际困难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的“双向寻找”活动。一是通过各类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不断扩大临时党组织的知晓率、关注度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党员向党组织靠拢。二是实地走访乌兰察布籍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和劳务市场,发放《致乌兰察布籍外出务工党员的公开信》和《乌兰察布籍外出务工党员登记表》,全面摸排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及时进行登记建档。三是抓住为外出人员办理各类社保、医保等业务和开展服务的有利时机,教育引导外流党员积极“回归”党组织。此外,还通过服务中心的短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送临时党委工作动态、党员学习材料以及各类服务信息,加强与外出务工党员的互动交流。通过这些举措,把分散在各处的外出党员“找回来”,让他们重新“回家”。截至目前,各驻外党组织共“找回”乌兰察布市籍外出流动党员1956名。

构筑五型堡垒,为流动党员“安家”。因地制宜组建了流动型、炕头型、租房型、商铺型和私营企业型5种类型的农牧民工党支部18个、党小组74个。流动型支部,即流动党员工作开展初期,针对外出务工党员工作、居住不稳定的现状,不设立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主要由支委成员采取流动走访的方式开展工作,组织生活的时间、地点及活动形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炕头型支部,即把支部建在有条件的支部书记家里,支部书记根据实际情况召集党员到自己家中开展组织生活,营造“支部在我家,我在支部里”的良好氛围;租房型支部,即在农牧民工集中居住区域,租用门脸房作为支部阵地并配以醒目的乌兰察布籍农牧民工党支部的牌匾,便于流动党员及时找到;商铺型支部,即在支部书记的商铺中腾出一块地方,建立党支部;私营企业型支部,即把党支部建在乌兰察布籍人员经营的私营企业中,将企业党组织和农牧民工党组织合二为一,实现党组织建设和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各类型党支部充分發挥战斗堡垒作用,把流动党员“聚起来”,为他们重新“安家”。

开展九项服务,使流动党员“恋家”。外出流动党员党组织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延伸服务”,为外出务工党员群众提供流动送学、业务代办、就业帮扶、志愿服务、权益维护、困难救助、残疾扶助、助学扶持、信访服务等9项具体服务。近年来,累计为23610名灵活就业人员和21213名农牧民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参保续保,收缴入库基金4.11亿元;共举办13期焊工培训班、6期电工培训班、4期信号工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2767人,推荐7497人就业……截至2018年12月底,累计服务群众83.02万人次,按每人往返原籍每次需花费各类开支最低800元计算,共为群众节约开支6.6亿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惠民服务,使广大外出党员群众的心“暖起来”,发自内心地“恋家”。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支部书记乌兰察布农牧民
乌兰察布玛珥式火山口群的发现与研究
中国共产党早期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及其历史经验
党支部书记能否实行招聘?
中钢黄金珠宝考察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之夜
构建新形势下党支部书记培训课程体系研究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2016年乌兰察布市一次罕见寒潮天气分析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