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芬
【摘 要】“专转本”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与普通高校统招本科生相比表现出独有的群体特征,面临严峻的现实困境,需要教育管理者加以重视,促进“专转本”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专转本;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3-024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3.104
Analysis and Views on College-to-Undergraduate Academic Upgrading Students
TAN Fen
(Law School of 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1816,China)
【Abstract】College-to-undergraduate academic upgrading is an“overpass”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ompared with regular university students enrolled b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llege-to-undergraduate academic upgrading students show particular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face practical predicaments.For better development ofcollege-to-undergraduate academic upgrading students,essential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by educators and administrators.
【Key words】College-to-undergraduate academic upgrading;Undergraduates
“專转本”是指专科三年级在籍学生通过参加省级组织的统一考试或自主招生接收院校的专业考核后,达到规定的录取分数线转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的一种教育升学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转本”作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的重要桥梁,满足了广大专科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为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多年来,“专转本”发展迅速、规模壮大,以2019年江苏省为例,“专转本”计划总量控制在当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5%以内,共15000个。每年,数以万计的“专转本”学生走进新的大学校园,需要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新环境,有必要对“专转本”大学生的本科学习生活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做好“专转本”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1 “专转本”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专转本”大学生与普通高校统招本科生同为高等教育受教育者,但又区别于普通高校统招本科生。由于教育经历和学习生活环境不同,“专转本”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相较普通高校统招本科生而言有其独特性,具体标下在以下方面。
(1)整体综合素质教高,同时存在“两极分化”。当前,“专转本”选拔对象报名条件为:(1)思想品德较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2)修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达到毕业要求,能正常毕业。一方面,“专转本”的选拔条件基本保证了生源的质量,而顺利通过省级统一考试或自主招生接收院校考核的“专转本”大学生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专转本”大学生存在的“两级分化”主要表现为:横向比较,大部分“专转本”大学生进入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后,珍惜难得的本科学习机会,各方面表现主动积极,一部分同学则对新的学习生活没有激情和热情,只是被动地完成学校学院的学习任务和基本要求;纵向比较,一部分同学由于转本之前忙于应对“专转本”考试和专科毕业要求,转本之后对学习表现出暂时的松懈和倦怠。
(2)学习态度积极,同时学习“功利性”强。“专转本”大学生选择进入普通高校继续本科学习,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获得本科学历、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因此,“专转本”大学生报考时倾向于选择省级重点院校、学科专业背景雄厚的高校、历史悠久的名校,入校后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目标明确,有长远的考虑和规划。2015年,“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2017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高等院校在“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之外,增加了“双一流”这一“标签”。许多“专转本”大学生考研意向明确,希望通过考入带有“重点建设项目标签”的目标高校,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发展前景。
(3)提高综合能力,注重“复合型”发展。多年以来,“考证热”并没有消退。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离不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专转本”大学生明白市场需求,因而在转本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尤其注重专业知识以外能力提升和就业储备。许多“专转本”大学生在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后,除了考取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积极备考一种或多种资格证书,包括计算机高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人力资源师证、初级会计师、中高级口译、商务英语等,提升就业竞争力,丰富就业选择。
2 “专转本”大学生的现实困境
(1)与接收高校的适应融合问题。“专转本”大学生在专科院校已经度过了三年的大学生活,进入本科院校之后编入大三年级,与普通高校统招本科生一同参加本科第五至第八学期的学习。一方面,“专转本”大学生面临“新生”、“老生”双重矛盾身份:既是刚步入本科校园的“新生”,又是具备专科三年大学经历的“老生”,这样的矛盾身份认知使得“专转本”大学生对新校园的学习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不能有效地融入;另一方面,“专转本”大学生面临学业难度提升带来的学习适应困难,进入本科高校学习之前,“专转本”大学生忙于备考而疏忽了专科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进入本科高校后许多同学转本专业与专科期间专业不同或相差甚远,由于专科基础薄弱以及转本专业的改变导致“专转本”大学生学业困难。
(2)与普通高校统招本科生的区别待遇问题。尽管社会大力倡导“教育公平”和“就业平等”,“专转本”大学生在享受教育和进入就业市场时依然受到了与普通高校统招本科生不完全一样的待遇。第一,许多“专转本”大学生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进一步深造,提升自我,但是在本科院校推荐免试研究生即“保研”工作中,“专转本”大学生没有纳入其中,不符合保研条件,也就是說“专转本”大学生只能通过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得研究生学习的机会。第二,“专转本”大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大三年级学习,课程设置与统招本科生有所差别,在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中,独立于统招本科生单列评选;在以学年为周期评定其他综合性奖项或者先进优秀的过程中,或者没有参评资格,或者由于入校时间短相比于统招本科生没有优势。第三,本科生第七学期制作应届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时“专转本”大学生入校仅一年,获奖机会少,实习经历不充分,导致简历单薄,加之毕业证书标有“专科起点本科学习”字样,致使“专转本”大学生就业时处于尴尬的局面。
(3)重大事件机会不足的问题。“专转本”大学生是专科院校中的佼佼者,大部分同学在专科期间担任班委、社团干部,获得多种奖项,特别优秀的还获得省级表彰。进入本科院校已是高年级,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学生会、社团组织的活动或者参与主要学生干部竞选,而班委会的岗位有限,这不仅使“专转本”大学生失去了融入本科院校的机会,也失去了锻炼提升的学生干部任职机会。此外,不少“专转本”同学在专科期间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进入本科院校以后依然保持强烈的入党意愿,随着“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十六字方针的实施,大学生发展入党总体比例下降,数量减少,“专转本”大学生机会更少。
3 “专转本”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
“专转本”教育模式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衔接的“立交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转本”大学生与普通高校统招本科生一样都是新时代大学生,同样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专转本”大学生区别于普通高校统招本科生表现出独特的群体特性,在学习、生活、就业中面临多重现实困境,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加以重视。
(1)重视心理建设和心理疏导。“专转本”大学生进入本科校园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朋友圈等都发生改变,经历专业不同造成的学习困难、高强度“应试教育”后的学习懈怠,导致“专转本”大学生的融入适应问题,遇到情况习惯延用专科期间的思维模式,表现为人际交往消极、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不利于“专转本”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必须加强“专转本”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和心理疏导,在入学时通过“心理普查”的方式,全面了解“专转本”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对于显示出预警的同学要单独约谈和持续关注;辅导员、班主任通过进宿舍、班委、心理委员、宿舍长、谈心谈话等方式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负面情绪,通过课堂、主题班会、案例教学提高“专转本”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方法,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情况。
(2)发挥“朋辈教育”的力量。“专转本”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与统招本科生对比、与“专转本”其他同学对比、与“专转本”之前的自己对比等,这样的对比一方面会产生落差,另一方面促使“专转本”大学生深刻认识自我,做好自身规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组织“专转本”校友和经历丰富的优秀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交流会、就业经验分享会、相关资格证书备考交流等,在“专转本”大学生主动比较的同时安排“被动比较”,发挥同龄人现身说法的鲜活作用,营造“专转本”大学生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良好氛围。创建线上线下沟通交流平台,解决“专转本”大学生的实际困惑。
(3)创造机会丰富校园生活。“专转本”大学生本科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要想优质高效地完成“专”、“本”的过渡,必须要丰富“专转本”大学生本科期间的经历。首先,丰富活动经历,尽管本科院校很多活动面向低年级同学,还有很多含金量高、结合专业实际、有意义的活动受众不受限,鼓励“专转本”大学生个人或组团参与,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其次,丰富实践经历,除了专业课程安排的实习实践,推荐“专转本”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到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担任助理,积累基本业务操作经验。再次,丰富任职经历,在班集体或学院其他团体中,鼓励“专转本”大学生竞选班委和学生干部,任职期限为一学年,大四学年引导未担任职务的同学积极竞选,培养学生组织领导能力。通过丰富校园生活,增加“专转本”大学生简历的厚度,真正提升“专转本”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云平.“专转本”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16期.
[2]周俊雯.浅析专转本学生的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4,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