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渊源

2019-04-20 09:30赵妍
人民论坛 2019年9期

赵妍

【摘要】和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平等观,天下大同、同心同德的理想观等。由此,以和文化为历史积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一新型政党制度中孕育生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而不同”的和谐型政党关系、“求同存异”的合作型政党关系和“同心同德”的同心型政党关系。

【关键词】和文化 新型政党制度 党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与西方政党制度不同,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政党制度的性质和类型决定着政党关系的性质。因此,在这种制度下结成的党际关系,其渊源也是和文化。

和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平等观,民族融合、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世界观,等等。早在十二大上,我们党就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16个字表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结成了团结合作、和谐同心的党际关系。

和文化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而不同”的和谐型党际关系

从《左传》中记载的晏婴关于“和”与“同”的看法,到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和而不同”指的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中,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追求和谐但不要求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有不同但不相互冲突、对立,实现了共生共长的和谐、相辅相成的不同。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结下深厚的情谊,正确而又智慧地处理“同”与“异”的关系,需求大同,存小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诠释着“和而不同”的理念。一方面,“和”是指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奋斗目标、根本利益、思想基础一致的前提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勠力同心、精诚团结,共同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不同”是指各民主党派作为独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有着自身的组织纲领和行动准则,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就各政党的性质而言,其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的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势必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同性。在“和而不同”的和谐型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寻求一致性来消除分歧,通过接纳多样性来搁置争议,化解“不同”,最终实现在“不同”基础上的“和”。当然,这里的“和”不是无原则、无底线地单纯为“和”而“和”,更不是以牺牲某一方的利益、以单方面的妥协和退让实现“和”,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双方根本奋斗目标、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步调一致大“和”之下的小节各异,从而构建起“和而不同”的和谐型政党关系。

和文化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求同存异”的合作型党际关系

从《国语·郑语》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到《中庸》倡导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一系列经典史书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论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求同存异”就是各个事物主体为了促成事物的向好发展,在争取事物双方实现一致性、同一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或化解差异性、实现“求同存异”合作的一种方法。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之间的“求同”,就是二者在共同思想、共同要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找最大共识、实现最大公约数;“存异”就是各方在保留不同观点、不同主张的前提下,构建多党合作的条件。求同存异思想中贯穿着辩证思维和方式方法的丰富内容,如存其异、求其同;抑其异、扬其同;尊其异,待其同;等等。在新型政党关系中,“同”是基础和前提,是多党合作的最大公约数,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异”是多党合作的客观现实和重要特征,指具体利益、具体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文化追求的差异等内容。在“求同存异”合作型新型政党关系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格局。

各方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共同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8年12月14日,習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指出:“4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引导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改革的实际行动。”各民主党派在帮助中国共产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在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等问题上,各民主党派都积极建言献策。

和文化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同心同德”的同心型党际关系

从《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到《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都说的是,“和文化”视域中坚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做事,推动目标实现的内容。

新型政党关系中的“同心同德”,是指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方,在实现思想统一的基础上形成同心主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克服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带来的多种新挑战,增强各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原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曾说过:“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唱大合唱,就要有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心同德”的核心要素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实现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体现包容性与灵活性、原则性的统一;重点举措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分别根据各自不同的历史定位、历史使命、历史责任和要求积极发挥特有作用和使命。同时,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奋斗目标趋同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消除分歧、弥合差异,在双方积极、有效的作为下,为多党合作事业发展进步提供实践探索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总之,以和文化为历史积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一新型政党制度中孕育生成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谐型、合作型、同心型政党关系,凝聚了力量,汇聚了人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围绕着不同的任务,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