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本祓
亚利桑那凤凰城地区Waymo One自驾出租车车库
智能一词已习惯,
自主一词尚新鲜。
自主加上智能时,
人类社会大改观。
是的,智能设备一旦戴上自主这顶帽子,就将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彻底改变。最终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呢?尽管流传着各种推测和幻想,但严肃地说目前尚无定论。而这,也远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去探讨。这期,我打算讲讲自主设备中的自驾车。因为这些年它被炒得最热,而且引起的关注度也最高。在本专栏中,从2016年6、7期的《仲夏夜之梦》到2018年9、10期的《物联网梦幻曲》,均多次提及自驾车这个 “梦”。现如今,虽然还不能说已经梦想成真,但却到处都可以听到让自驾车商业化落地的呼声—有的忙着让它送货,有的忙着让它载人,有的忙着路试改进,有的忙着组队运营……
自谷歌公司在我们山景城搞自驾车以来,一开车上路就常能遇上它的自驾车在前面“闲逛”。虽然后来车身上的标志改成了Waymo,但谁都知道它还是谷歌的。然而,这两年不一样了,路上常遇上一些陌生的自驾车,有的有标志、有的没标志。这大概是因为加州是自驾车试车圣殿,而且搞这行的也都想到谷歌这个“大神”身边来沾点“仙气”、镀点金,或者比一比、晒一晒。根据加州车管局(DMV-CA)的统计,截至2019年1月28日,总共给62家公司颁发了允许在加州公路上进行自驾车路试的执照(只有Waymo一家可以车内无人,其他家都必须车内有试车员)—其中不但有财大气粗的科技巨头(如谷歌、百度、苹果、英特尔)和实力雄厚的老牌车企(如奔驰、宝马、通用、上汽),而且也有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
自驾车研制,这可是劳民伤财的买卖,没上市之前都是在大把烧钱!大公司倒也罢了,初创小公司也敢拼?敢!为什么?因为自驾车的核心不在“车(Vehicle)”,而在“自驾(Autonomous)”!拼的是智力,也就是算法(自驾软件)。只要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带头人,再团结一帮技术过硬的弄潮儿,制订一份能让人心服的路线图和实施方案,就敢有创投金主往下砸钱。
世界真热闹,不看不知道,举目看一看,一看吓一跳。最近我就吓了一跳。几年下来,豁然发现,世界各地竟有不少初创公司,真的闯出了点名头,把他们的(商用)自驾车开上路了。下面就来举一个例子:
这是一家与我们华人有关的初创公司,名叫“Drive.ai, Inc.”,2015年4月成立,公司总部就设在山景城。顾名思义,他们就是一群要用人工智能(AI)来开车(Drive)的人。这群人的背景是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头人是卡罗·莱利(Carol Reiley,公司总裁)。人们在介绍她时,总不忘提及她是人工智能权威吴恩达(Andrew Ng,斯坦福大学教授兼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也是“谷歌大脑”和“百度大脑”的创始人)的妻子。其实,她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本人就是机器人专家,拥有6项专利,而且,正是她带领160多人的团队,立志“要用自驾车改造世界”。他们得到了北极光创投、纪源资本等8家公司力挺,共计融资7700万美元。他们在其官方网站上宣称,该公司是“为合作伙伴和社区提供自驾车的交钥匙方案,以满足其特定的日常运输需求。”
他们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干。公司一成立就力拼能装备车队的自驾系统套件,而且第二年(2016年)就改装出了一台样车上路测试;2016年圣诞节莱利还飞到了新加坡,与东南亚的打车服务巨头Grab公司谈合作,为2017年在当地组建一个试营的自驾共乘车队而努力;2018年他们又开始与美国的地方政府合作,积极探索在复杂社区环境中的自驾出租车。2018年5月,他们先在得克萨斯州弗里斯科市(Frisco,TX)—该市在大城市达拉斯附近,发展较快,有18万人口,且锐意改善交通运输—启动了为期6个月的试点计划;3个月后又在得克萨斯州阿灵顿市(Arlington,TX)推广了类似服务。Drive.ai宣称他们是要“帮助人们以安全、高效和愉悦的体验方式到达他们要去的地方。”
Drive.ai的创始团队,前排左数第三位为莱利
Drive.ai董事吴恩达(右)
当然,在其总部所在地的加州,Drive.ai的人也没闲着。2018年12月27日,该公司现任执行长哈尔德(Bijit Halder)在给加州车管局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从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本公司有13輛自驾车在加州的公路上路试,共计跑了4616.69英里。”正是:
智力来投资,软件来开道。
汽车不用愁,买车来改造。
只要筹到钱,就可上路跑。
找到好伙伴,一起笑一笑。
但笑过之后又怎么办?对这类初创小公司而言,前途只有两条:一是继续找金主,筹钱接着干;二是趁热卖公司,傍着大款玩。最近,就有传言,Drive.ai就想走第二条路。我认为,对技术弄潮儿而言,这两条路都不失为英明决策,见仁见智、见机行事。
说罢新邻居,再来讲时尚。什么时尚?坐付费的自驾出租车。
在哪里?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地区。谁的?Waymo!
呵呵!也许是看到小公司都已抢着上路了,也许是想到竞争者正在拼命往前跑……原本老神在在、还在耐心路试的谷歌自驾车,在经过10年“寒窗”、实跑了上千万英里(虚拟测试更是跑了70亿英里)之后,终于“勇敢地”跨出了商业化的一步!2018年12月5日,Waymo正式发布如下公告:
今天,我们迈出新的一步,将我们的收费商用自驾出租车服务—Waymo One推向公众。我们邀请了来自我们“早骑计划”的人率先过渡到Waymo One,并期望逐步推广,使更多的人可以搭乘。
Drive.ai的自驾车队
泰德和坎迪斯以及他们的4个子女是“早骑计划”的第一批乘客
从免费到收费,这是成熟和自信的标志!是一个里程碑!不少媒体这样惊呼:一个新时代悄然开始了!
“知粉”朋友是否记得,在2018年10月的专栏中,我们就已介绍了Waymo在亚利桑那凤凰城地区,用600辆克莱斯勒的Pacifica混合动力车,推出了一个为当地400个家庭,免费试乘Waymo自驾车的“早骑计划”。现在,Waymo就是在此基础上延伸。还是在那片大约100平方英里的地区内,人还是那些人、车还是那些车(当然,经过一年多免费试乘,车在不断改进,人也“修炼成精”),改成收费运营可谓“轻车熟路”。收费方式则有样学样,采用与Uber、Lyft类似的方式,乘客在Waymo One的App上输入起点和终点,上面就会显示价格,收费标准也与Uber、Lyft的大致相当。
为安全计,这种收费自驾出租车的驾驶座上,还有一个不是司机胜似司机的保安员。一般情况下,车都是全自驾模式运行,只有在非常情况下,保安员才进行人工接管,让车脱离自驾模式。所以这种出租车最多只能坐3个大人、1个小孩。过去免费时,自驾车上就不一定老有保安员。当保安员不在而又情况不妙时,则是由乘客介入,按下脱离按钮,改为人工驾驶。如今,仍然是先由这些有经验的乘客来试用这种收费模式,就可见策划者的匠心和谨慎!安全永远第一!在试点成功之后,再逐步推广到更多的人、更多的地区。
在2018年7期的专栏中,我们列表介绍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分级标准。L0级为全人工驾驶,L5级为车辆全自主驾驶,而L4级则是以车辆自主驾驶为主,不得已时才人工介入,即脱离车辆自驾模式,转为人工驾驶模式。至今,还没有哪个公司敢说自己的技术已达到L5级。以上述服务为例,也就是自认处于L4级。事实正是如此。2019年1月22日,Waymo正式宣布,在美国密歇根州建立全球第一个L4级自驾车厂,将6.2万辆克莱斯勒的Pacifica和2万辆捷豹的I-PACE分批改装为自驾出租车,工厂将在2021年年底之前开始生产。
看来,Waymo决心要超过Uber,当共享出行的老大了。Waymo的CEO约翰·克拉弗西克 (John Krafcik)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享出行是自驾车商用的第一完美应用场景。根据瑞银集团预测,2030年,自驾技术在全球带来的收入将达2.8万亿美元,Waymo将成为行业老大。在全球自驾出租车市场,它将占到60%的市场份额。
《达拉斯新闻》(DALLASNEWS) 2018年5月7日对此做了如下报道:
我国公众首次在公共道路上获得按需自驾车服务的日子,今年7月就要在弗里斯科市开始了!来自加州的Drive.ai公司与弗里斯科市、丹顿县(Denton)交通管理局、弗里斯科车站、蓝星/霍尔集团(Blue Star/Hall Group)合作,为该市Hall Park园区和The Star商业区内(这是该市最繁华的区域,称为“弗里斯科北白金走廊”)的雇主、员工、居民和访客开展试点服务。在试点区内的用户可以用手机下载专用的App免费叫车,并乘车沿固定路线在社区内行驶。这是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里程碑。同时,还发布了吴恩达和弗里斯科市长杰夫·切尼参加试乘的视频。市长对在场记者和嘉宾自豪地说:“我们将在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
Waymo One自驾出租车内部
Waymo One自駕出租车的乘客屏幕显示车的运行情况
四世同堂。谷歌自驾车的四个车型:从左看起分别为凌志RX450M(第二代),克莱斯勒Pacifica(第四代),丰田Prius(第一代),小萌车(第三代)
(责任编辑/岳萌 美术编辑/胡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