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猜,王 燕,张怡琳,李婷婷,王 婷*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山东省眼科医院,山东 济南 250021)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眼病,可以是单眼或者双眼发病。近年来通过致盲性眼病和遗传性眼病的普查,统计出我国先天性白内障的患病率是0.05%(1:1918),先天性白内障占儿童失明原因的10%-38%,占失明原因的第二位。[1]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围手术期护理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23例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2007年0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23例,41眼,其中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为1个月-23个月,平均年龄为6.1个月。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2例,20眼,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为1个月-23个月,平均年龄为6.1个月:对照组11例,21眼,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为1个月-23个月,平均年龄为6.1个月。两组患者均无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严重全身疾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全身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Phaco+Pccc+av术)23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角膜病科护理,即术前准备及全麻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健康教育,术后用药,术后活动瞳孔,术后局部护理,出院指导,弱视训练。
2.1.1 术前健康教育
术前对患儿家长做好手术宣教,术前谈话要针对患儿家属耐心解释,使患儿家属了解手术的目的、重要性,术后需要的随访和配合,以及影响视力恢复的多种因素,使其正确认识白内障手术及视力恢复的相关知识,增强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2.1.2 术前准备
药品准备,术前用药包括抗生素眼药、散瞳药。[2]患儿术前3天点抗生素眼药,术前一日晚涂阿托品眼膏,以助于散大瞳孔。术前避免感冒等影响全身状况的疾病发生,术前禁饮食,术前2小时滴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大瞳孔。
2.2.1 患儿全麻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嘱患儿家属让患儿尽早排尿,以防尿潴留。
2.2.2 术后用药
术后用药包括抗菌消炎药、散瞳药,[2]遵医嘱给予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局部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白内障手术后控制感染十分关键。
2.2.3 术后活动瞳孔
对于无晶体眼患儿术后常规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活动瞳孔,注意观察,如散瞳不佳则追加一次,以防瞳孔后粘连,待前房炎症完全消退后停药。
2.2.4 术后局部护理
术后第一天常规换药,严格遵医嘱按时点眼药,注意用眼卫生,严禁揉搓眼睛。为避免眼睛受到碰撞或挤压,术后应白天配戴护目镜,夜间睡觉时戴防护眼盾。
2.2.5 出院指导
术后1-2周病情稳定后可配眼镜,每3天复查,根据屈光状态变化调整眼镜。强调出院后定期随访、验光配镜和坚持规范的弱视训练。
2.2.6 弱视训练
双眼先天性白内障由于两只眼手术间隔时间长,或单眼白内障术后未能进行有效地屈光矫正均可造成弱视。可通过弱视训练仪、穿珠子等活动进行弱视训练。遮盖治疗是弱视治疗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针对弱视眼长期不视物产生主动性抑制视力不提高的病因,通过遮盖正常眼而强迫使用弱视眼来消除抑制,达到增强视力的目的。遮盖治疗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弱视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家长和儿童能否密切配合。双眼白内障应尽量缩短双眼手术间隔时间,以防止第二只眼形成弱视,遮盖的时间比例要根据患儿的视力来确定。[3]做好以上护理可在最大程度上使患儿获得视觉的正常发育,有效提高术后视力。
其中实验组15眼瞳孔无粘连,5眼有<2个钟点的粘连;对照组13眼瞳孔无粘连,8眼有<2个钟点的粘连,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瞳孔粘连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儿治疗后75%的患儿视力达到0.3以上,对照组66.6%患儿视力达到0.3以上,两组患儿视力恢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患者儿视力恢复情况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后,实验组12例20眼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患儿2.5岁左右时行Ⅱ期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发现其中15眼瞳孔无粘连,5眼有小于2个钟点的粘连,Ⅱ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诊2年75%的患儿矫正视力达到0.3或0.3以上,结果明显优于未采取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因此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过程中,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每一项细小环节都与手术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才能保证手术达到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