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霞,蔡 慧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湖北 武汉 430060)
随着临床对脑梗塞诊断和抢救技术的提高,急性期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可是,脑梗塞导致患者致残率极高,临床上占到80%,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实施早期护理取得较好效果[1]。本次研究中,取脑血栓患者70例随机分组实施不同护理措施,结果对比如下。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70例患者经临床、CT等均确诊为脑梗塞。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组研究,随机将7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2~80岁,平均(59.5±11.8)岁;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3~80岁,平均(60.3±11.7)岁;2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2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相同的治疗方案,对急性期患者应用20%甘露醇对脑水肿情况进行控制,以此保护患者的大脑。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根据医嘱执行各项操作,记录患者各项生命指征的变化情况。观察组配合康复护理与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①康复护理。患者从入院开始,每日康复训练2次,每次康复时间控制在30min。对有意识障碍无法配合训练的患者,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同时,帮助患者保持关节功能的位置,避免关节发生变形,避免关节丧失正常的功能。为患者摆放合适的体位,选择仰卧位、患侧卧位或健侧卧位时均要保持肩关节屈曲和外展,保持手指菜,保持微屈曲,将患者下肢保持在屈膝和踝关节中立体位,帮助患者定时翻身和更换体位。对意识清楚但失语的患者,帮助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训练,以此恢复患者的语言能力,恢复患者的社会交往,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及早开展口语训练,配合书面语言训练,指导患者以喉部发声,不断训练发音和说单词,可以帮助患者自行完成发音和说单词,从易至难,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口型和发音。②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由于偏瘫、失语等情况会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心理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以此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控制不良情绪,和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2]。
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3]评分法对2组患者生活自理情况进行评估,以80分以上表示存在轻度功能障碍,以40-80分表示存在中度功能障碍,以20-40分表示存在重度功能障碍。通过评分,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情况。对护理2周后、护理4周后患者的自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4]对2组患者治疗前、护理2周后、护理4周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以得分高表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以得分低表示患者心理状态理想。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P<0.05表示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2组自理情况对比无差异(P>0.05);经过2周护理,4周护理后,观察组自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患者的自理情况(n/%)
护理前,2组焦虑、抑郁等心理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等心理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s,分)
表2 对比2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s,分)
组别 焦虑(SAS) 抑郁(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68.5±10.2 42.5±3.8 67.2±5.6 42.3±4.0对照组 69.1±9.9 55.1±4.6 68.7±5.4 56.9±5.1 t 0.3406 9.0901 0.2074 10.9091 P 0.5594 0.0025 0.6488 0.0009
传统观念认为脑梗塞患者要保持卧床制动静养,病情稳定2周后再行康复训练。近年来,超早期治疗提出了肢体制动1周后就会出现肌肉萎缩,及早为患者按摩瘫痪的肢体,屈伸患者的大小关节,通过旋转、内收和外展等活动,帮助患者将挛缩瘫痪的肌肉得以伸展,从而减轻肌张力和兴奋性,避免关节发生畸形和挛缩[5]。康复训练时调节患者情绪,可以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配合完成训练,利于脑梗塞患者及早恢复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