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角下我国各地区高校科研影响力的计量分析*
——基于ESI数据库

2019-04-20 07:34李文兰
图书馆 2019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影响力

王 婧 李文兰

(1. 天津大学图书馆 天津 300350; 2. 天津大学情报研究所 天津 300350)

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A类、B类共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同时,“加快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彰显了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双一流”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2]。

然而受自然、历史、地理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尽相同,“双一流”高校的分布及建设情况与区域分布具有较大的相关性[3-4],在“双一流”建设的起步阶段,从“双一流”的视角对我国目前各地区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差距进行计量学分析,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对推动我国高校学科建设[5]、高等教育发展、国家教育资源优化配置[6]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双一流”高校是国内高水平高校的代表,了解“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水平及影响力对于高校的协同发展、国家的资源配置、决策布局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文章以ESI数据库高水平论文数据为基础,从地区分布、科研竞争力、研究领域、区域合作等多角度进行计量分析,结论和建议可为我国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或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中国高校评价研究报告》将 “ESI—TOP论文”作为衡量“国际高水平论文”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评价体系,引导我国高校提高学术研究水平。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ESI高被引论文”被首次纳入评价指标,包括ESI前1%学科的数量和质量等多方面因素逐渐成为衡量高校科研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指标[7-9],ESI的学科TOP榜单也是目前各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追踪目标之一[10]。通过对“双一流”高校ESI高水平论文进行分析可以有效了解各高校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明晰各高校科研创新的能力及特点,给开展高校间合作、国家决策布局提供指导。

2 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

2.1 整体概况

经检索,ESI共收录142 328篇论文,其中中国大陆参与的论文共21 097篇,占比14.82%,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50.30%),但差距较为明显,与第三名英国(14.17%)相比优势不大。通过逐年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大陆的论文占比是逐年上升的,如图1所示,且篇均被引数与全球论文篇均被引数的差距逐年减少,2012年后与全球平均值接近,说明中国大陆无论是从发文量、还是从发文质量来看都在逐年提高,近十年我国科研实力一直在稳步提升。

图1 中国大陆与全球ESI论文数及篇均被引数逐年分布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 631所,而中国大陆发表的ESI论文中,“双一流”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6%)参与论文共11 887篇,占比56.63%,这充分体现了“双一流”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

图2 “双一流”高校与中国大陆ESI论文数及篇均被引数逐年分布

通过比较“双一流”高校与中国大陆ESI论文数及篇均被引数可以发现,除2008年外,“双一流”高校ESI论文数占中国大陆ESI论文数的比例整体变化不大,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2012年以前,“双一流”高校发表的ESI论文篇均被引数明显高于中国大陆平均水平,但差距逐渐减小,甚至在2007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出现了“双一流”高校篇均被引数略低于中国大陆平均水平的情况,表明近年来“双一流”高校发表的ESI论文质量与中国大陆ESI论文的平均水平无明显差异,说明在高水平科研成果质量方面,“双一流”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并肩发展,已达到全球平均水平,速度不容小觑。同时可以看出,在我国非“双一流”高校中,存在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并已有了影响较大的科研成果。在未来“双一流”建设中,非“双一流”高校的一流专业应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助推非“双一流”高校以学科为基础,分类建设、做强高峰的发展路线。

2.2 “双一流”高校分析

2.2.1 地区分布

“双一流”高校的地区分布展现了该地区的科研实力及发展潜力,并与地区经济的发展[10]相辅相成:首先,“双一流”高校可以为地区带来大量优质毕业生,为当地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其次,高校自身优质的人才支撑、学科背景、科研实力及学术合作能力,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科研成果的应用及转化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最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可推动该地区高校的进一步建设。

图3 “双一流”高校城市分布情况

“双一流”高校A、B类共42所,城市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目前高校分布最多的城市为北京(共8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上海(共4所: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目前,科研实力及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其次为西安、长沙、天津、南京、武汉、广州。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看,如图4所示,京津冀城市群以10所“双一流”高校位居全国首位,其次是长三角城市群(8所)、长江中游城市群(5所)及成渝城市群(3所)。从区域角度看,华东地区的“双一流”高校数量最多,占比26%,其次为华北地区及华中地区,如图5所示,根据“双一流”高校的分布情况可以判断,未来华东、华北依然具有高速发展的人才基础,同时华中在未来国家的经济战略中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图4 “双一流”高校城市群分布情况

图5 “双一流”高校区域分布情况

2.2.2 被引数分析

被引总数体现了地区的整体科研影响力。通过对检索结果逐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被引总数最高的区域为华东地区,其次为华北、华中地区,如图6所示,这与各地区高校数量的分布排名是一致的,华东、华北、华中地区整体科研影响力稳步向前。

被引数与高校数量的比值可以展现区域内各个“双一流”高校科研影响力的平均水平,取高校论文平均被引数=地区总被引数/地区高校数,通过比较各地区高校论文平均被引数发现,“双一流”高校科研影响力的平均值最高的区域为华南,其次为华东、华北、东北、华中、西南、西北,如图7中曲线所示,该值反映了区域内“双一流”高校的科研影响力平均水平。华南、华东、华北地区高校的科研影响力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双一流”高校ESI论文平均被引数40 714次,如图7中虚线所示);西北、西南地区该比值与其余地区差距较为明显,说明西部地区高校应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科研影响力平均水平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应加快自身建设,与东部高校齐头并进。

图6 各地区ESI论文被引数逐年分布

图7 各地区“双一流”高校ESI论文被引数

2.2.3 篇均被引数分析

篇均被引数反映了论文的平均质量,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如图8所示,篇均被引数最高的区域均为西北地区,其次为西南、华南、华中地区,以上地区的篇均被引频次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华东、华北、东北地区篇均被引频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努力提升科研质量。西部地区虽然整体科研影响力低于东部地区,但论文质量较高,不乏一批影响力非常高的研究成果,因此在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时,在加强高校顶尖科研团队支持力度的同时也应考虑学校的全面发展,提升整体的科研影响力。中国大陆ESI论文的篇均被引数(128次/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84次/篇),结合总被引频次的年代分布规律可以发现,虽然近年我国论文质量逐步提升,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逐年减小,但年份靠前的论文质量偏低仍显著影响着我国ESI论文的整体质量。

2.2.4 研究领域分析

图8 “双一流”高校ESI论文篇均被引数分析图

为去除学科差异,本节内容在数据分析时对各学科、各地区的发文量进行了归一化处理,以各学科内全球ESI论文发文量占比为衡量标准进行比较。

(1)中国大陆学科分布情况

中国大陆ESI论文的学科分布并不均衡,中国大陆的优势研究领域为材料科学,ESI发文量全球占比为24.19%,其次为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化学、地球科学;而在心理学、免疫学、社会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和行为研究、临床医学、经济和商业等领域发文量占比较少。“双一流”高校的优势学科与中国大陆优势学科分布基本一致,如表1所示。

表1 各学科发文情况

(2)“双一流”高校学科分布情况

地区“双一流”高校各学科发文百分比分布的雷达图如图9所示,各个地区“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分布是有一定区别的,具有一些地区特色:华东地区各个学科的成果均排名全国第一,华东及华北地区在各个学科的科研影响力远大于其余地区,华东及华北地区的“双一流”高校代表了中国大陆的优势学科分布,与中国大陆的优势学科分布基本一致,侧重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方面的研究;华中地区侧重计算机科学及多学科领域方面的研究,其中多学科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排名全国第二;东北、华南地区的学科发展与中国大陆基本一致;西北地区在农业领域的成果排名全国第三;西南地区侧重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排名全国第三。

图9 各地区学科分布雷达图

2.2.5 “双一流”高校合作情况

(1)“双一流”高校区域合作情况

通过ESI论文中机构字段分析各地区“双一流”高校间的合作情况,连线的粗细表示区域间合作的权重大小,连线越粗表示区域间合作越频繁,如图10所示,可以发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区域间合作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华北—华东、华南—华东、华中—华东、华北—华中、华北—东北区域间的合作非常频繁,合作最不频繁的区域为东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明显与其余区域间合作较少,东北地区合作论文的平均篇均被引数(131次)大于非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数(120次),西北地区合作论文的平均篇均被引数(148次)大于非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数(138次),说明区域间合作对东北及西北地区ESI论文质量有提升作用,因此东北及西北地区应增加与其余区域间的交流,提高“双一流”高校建设速度。

图10 我国“双一流”高校区域合作情况

(2)“双一流”高校各区域的国际合作情况

通过对各地区“双一流”高校发表ESI数据的分析,从校均国际合作文章数量、区域国际合作文章比例等方面展现了“双一流”高校各区域的国际合作情况,如表2所示。校均国际合作文章数量从高校的角度展现了国际合作频繁程度,而区域国际合作文章数比例则从区域的角度展现了国际合作与发文量的关系。华南地区的校均国际合作文章数量最多,说明华南地区高校的国际合作最为频繁,其次为华东地区高校;从区域角度来看,虽然西北、西南高校的ESI文章数量较少,但国际合作占比是非常高的,说明西北、西南地区还处于通过国际合作提升科研影响力的阶段,独立产出高质量论文的能力与其余区域相比还较弱。

表2 “双一流”高校国际合作发表ESI论文情况统计

2.3 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中国大陆的ESI论文占比逐年上升,中国大陆无论是发文数量、还是发文质量都在逐年提高,近十年我国科研实力一直在稳步提升。

中国大陆“双一流”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对比方面:“双一流”高校以占比高校数量的1.6%,发表了中国大陆56.63%的ESI论文,展现了“双一流”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但是整体而言,“双一流”高校的发文量占比历年变化不大。在高水平科研成果质量方面,“双一流”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并肩发展,在我国非“双一流”高校中,存在着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并已取得了影响较大的科研成果。

“双一流”高校的地区分布方面:我国“双一流”高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及华中地区;目前高校分布最多的城市为北京和上海;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以10所双一流高校位居全国首位,其次是长三角城市群(8所)、长江中游城市群(5所)及成渝城市群(3所)。以上区域拥有较多的潜在人才储备资源及区域智力支持,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具有较大的优势。

区域“双一流”高校科研影响力方面:整体而言,科研影响力最大的区域依次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从校均水平来看,“双一流”高校科研影响力的校平均值最高的区域为华南,其余依次为华东、华北、东北、华中、西南、西北,中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科研影响力平均水平显著低于东部地区。

“双一流”高校ESI论文质量方面:西部地区虽然整体科研影响力低于东部地区,但论文质量较高,不乏一批影响力非常高的研究成果。虽然近年我国论文质量逐步提升,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逐年减小,但年份靠前的论文质量偏低仍显著影响着我国ESI论文的整体质量。

学科分布方面:从中国大陆来看,优势研究领域依次为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化学、地球科学;而在心理学、免疫学、社会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和行为研究、临床医学、经济和商业等领域发文量占比较少。“双一流”高校的优势学科与中国大陆优势学科分布基本一致,各地区“双一流”高校的优势学科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双一流”高校合作方面:从区域合作来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区域间合作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华北—华东、华南—华东、华中—华东、华北—华中、华北—东北区域间的合作非常频繁,合作最不频繁的区域为东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明显与其余区域间合作较少,通过分析发现区域间合作对东北及西北地区ESI论文质量有提升作用。从国际合作方面来看,华南地区的校均国际合作文章数量最多,其次为华东地区高校,西北、西南地区“双一流”高校还处于通过国际合作提升科研影响力的阶段,独立产出高质量论文的能力与其余区域相比还较弱。

3 思考

文章以ESI数据库高水平论文数据为数据基础,对我国“双一流”高校的科研影响力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结论与思考如下:

3.1 加强推进区域性合作、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带动全国各高校共同发展

区域性合作是学术界越来越国际化的产物和表现,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必然性。各区域间增强学术合作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有利于区域学术资源的更优化配置,使得本区域内的优势学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其余区域协调发展,有效增强该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对于区域合作较少的东北、西北地区,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合作有助于提升论文质量,增强科研影响力,因此建议加强西北、东北区域非“双一流”高校与外区域的学术交流、合作,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更好地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2 合理定位,巩固学科优势,针对性发展特色学科,实现差别化发展

近年来“双一流”高校发表的ESI论文质量与中国大陆ESI论文的平均水平无明显差异,说明在高水平科研成果质量方面,“双一流”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并肩发展,已达到全球平均水平。无论是“双一流”高校还是非“双一流”高校,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高校,巩固学科优势、根据自身特色针对性发展特色学科、差别化建设都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有高校都需要以国际顶尖一流高校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求,注重专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式。从整体来看,我国及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发展并不均衡,如何保持优势学科、发展弱势学科仍需思考。中国大陆的优势研究领域为材料科学,其次为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化学、地球科学,心理学、免疫学、社会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和行为研究、临床医学、经济和商业等领域的发展迫在眉睫。

3.3 重质轻量,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

如何提升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升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我国对科研质量的高度重视以及科研实力的发展,国内ESI论文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与国际平均水平的差距逐年缩小,但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一定距离,尤其是独立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方面仍有待提高。各高校应积极把握“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发展机遇,提高学术竞争力,争取有更多高校、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来稿时间:2018年7月)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影响力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