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荀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讲师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维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油画之态,若焰之张力也;丙烯之态,若日之光艳也;水彩之态,若虫翼之薄透也。水的流动加以颜料的透明,使创作者能利用其特质,更好的将灵动与通透合为一体跃然纸上。
也正是因为这是一种重在与水交融的媒介,使在19世纪水彩画随着传教士的布道传入中国时,水彩能够异常顺利地被接受并甚至流行发展。水与墨自诞生的那一刻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不可缺失的角色,并在情感上将其举在很高的地位。百姓即使无宣纸,却也要用水与墨;文人诗人,笔下豪迈、对其感悟、对其歌颂、对其敬畏。正是因为我们实与虚都对水与墨有深切的体悟,且上至天子下至市井,无一不知、无一不用。所以水彩种同样需要且重在与水如何交融的绘画形式才能轻易被广为接受并迅速流行。此外,19世纪,正是大量的社会冲突不停发生的一个时期,在此其间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与重创,更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如此一个社会不稳定,国家又惨遭侵害的时期。国人除了惊恐外更是无比愤怒。相较于平淡,压力,才会迸发焰火般的激情。所以在战争动荡时期反而艺术得以飞跃到一个和平时期无法达到的高度与力量。当心中有剧烈的情感,自己一人之力又无法得以转变时,便需要借用他物来抒发、宣泄。如此便给艺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必会抓住的机遇。
李宝荀 《偏执与无知》 32cm×36cm 纸本色粉 2015年
水是灵动的,是抓不住的。但是将其与具有透明性的颜料混合之后,水中有色的透明,彩中有水的轻薄。两者都不能单独的跃然纸上,但经过融合却能在纸上跳动,给予所绘之物生机。若说淋漓尽致地体现生命的磅礴与张力,或许油画是更好的选择。但是,若说想在纸上留住雨后空气中那似有似无的薄薄一层水雾,加之穿过其透过的一缕缕阳光,或许水彩最能体现生命的灵动与易碎。品画,其实与看生活也大相径庭,无疑就是看它的实与虚。生活中,相较于过分务实、较其锱铢,与不问世事遁入空门。我更倾向于虚实平衡,虚中有实,实中带虚。但是,于画而言,我却希望是虚中一点实。眼看多了便倦了,便看不真切了;手摸多了便麻木了,感受不到温度了;脚走多了便成了惯性,感受不到石子的不同了。生活中的我们过度感受了真实,于是需要一处感受虚的地方来平衡实。如此,绘画便成了我平衡生活的地方。或许我会画一片朦胧的灰只镶一点红,注视着画,使眼睛无法辨别事物的的棱角,假借眼的虚换来心中平日看不到的实,以实视虚,以虚探实。此时的身心平衡,使心释然,使身放松,得以大悟,得以升华。
每一种艺术都是为了抒发人的感情,油然而生的。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只要能够充分的抒发了感情,于自己而然便是一个有意义的作品,于观众而言便是一份负责任的作品。古有王国维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今,于绘画同样,不在于何种流派,只在于是否真诚的给予情感。反之若只是将所见一丝不苟的呈于纸上,即是有如实物现于眼前,却只是一幅对自己与他人不负责任,对大自然不尊重的一张白纸。
甚者,一幅画,除了提供视觉上的盛宴,与情感上的冲击,还能给予思考,才是于欣赏者更有价值的。除眼睛与心的使用还要加以头脑的并用。绘画有两个空间,一是画面自身的空间,二是画面与欣赏者之间形成的空间。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画家便更重于第二个两者交互的空间。不直接给予作家的情感,而是“空”出给欣赏者,让欣赏者沉进去感受作者生命的呼吸,情绪涌动的光和影,灵魂的实体,通过精神的平面去找寻他。绘画很好的一点是,它不同于文学,不会因转化而缺少其原来的风采,绘画使作者于欣赏者之间没有时空的隔阂。它不用嘴说、不用手比,给予你最放松、最自我的空间。
水彩源于西方,但却与我国的中国画在很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异曲同工之妙。首先,重颜料与水之融合。早期中国画所用的颜色还多为矿物质,后来多采用植物性颜料,能被水溶解,相互调配。其次,水与纸之间的相辅相成、对水的掌控力也占有很大地位。熟宣纸不渗水,用于画精细的工笔画;生宣纸吸水性强,将水墨铺展其上变化无穷。
对于作画追求目标,相较于追慕自然形态,中国画更把表现物像的精神作为目的。在形与神的关系上,认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语),主张“以形写神”(顾恺之语)。哪怕所画的形态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也要把内在精神表现出来,这就使中国画家的注意力始终投射在事物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的层面上。更因后期书画同源的主张,诗的洗练、隽永、含蓄和韵味,使绘画更注重虚的成分,更讲究空白的运用,更致力于笔墨的精炼与意趣。水彩,与中国画虽然名为两物,但运用与侧重点上却有很多相同,再加以中国人即使不研习国画却有着生活周遭的渲染,便使得画水彩时的作画理念与目标上与国画有着一家之态。
光,使物像有了轮廓,使生命有了厚度,不再只是颜色喧然夺宾。光的亮易刻画,光加以空气中的小水滴的轻薄却不易表现。但水彩是有能将其肌理表现出的特质。
李宝荀 《变奏》 120cm×15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李锦云
1966年4月出生,回族,教授,艺术学博士,现任河北传媒学院校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河北省委宣传部燕赵文化英才”“第十届河北省十佳影视艺术工作者”“河北省社会科学第九届优秀中青年专家特别提名奖”等称号。
先后主持完成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舞台剧《小兵张嘎》、2014年河北省燕赵文化英才工程资助项目《在历史和世界视域中关于“大学之道”主要元素的研究》、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电影叙事元素解构》、2012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媒介发展史研究》、2012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内资出版物服务省会经济文化发展问题研究》等科研课题。
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创作艺术作品20多部,并多次获奖。先后担任电影《旗》总策划、纪录片《美丽秦怡》出品人;在125集电视剧《中国成语故事》、130集动画片《精灵梦叶罗丽》等电视片中担任制片人;曾经制作7集电视片《毛泽东军事思想》并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特等奖。
动画片《精灵梦叶罗丽》剧照
电影《旗》剧照
指导学生参加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
指导学生参加2017年元宵晚会
河北传媒学院第二届传媒艺术节闭幕式作品
舞台剧《小兵张嘎》剧照
舞台剧《小兵张嘎》剧照
2019年1月13日《大地 大地的——大地艺术家群展》在北京798艺术区作者画廊正式开幕。
此次展览是在安徽卫视首播的国内首档艺术类体验真人秀节目《大地艺术家》的线下展览,其中12位艺术家分别为:郭家启、李晶、栗夏宁、刘健、刘泽芳、马晟哲、庞辛森、钱文达、王永学、向梓綦、闫占城、余春。这12位艺术家通过不同媒介的创作与作者画廊的空间“相恋”,碰撞出别样的色彩,既有表达自我的个性,又有整体的共性。他们在艺术的创作中描绘对生活的感悟、表达对大地的情感,生活的经验积累使灵感的缪斯迸发在一件件作品中。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吐露生活所给予的芬芳,同时生活也被潜移默化地熏染艺术的香氛气息。从而使人们在艺术创作中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寻觅自己的那一个“世外桃源”。
展览持续至2019年3月6日,让我们共同关注大地艺术家的屏幕上和展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