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友
在成为妈妈的日日夜夜里,我知道“自省”两个字伴随着我,常叩我的窗,把我从莫名的焦虑感中抽离出来,照镜自我。而最重要的照镜,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里看看,那些所谓做错的事,是否是成长规律或不可控的情绪。当家长愿意这样去思考的时候,也许孩子的童年会多那么一点幸福。
以前,我总觉得家长是孩子的眼睛,帮孩子把握前行的方向。现在我意識到,孩子倒像是家长的后脑勺,帮我们了解真相的另一面我们年幼时天真的模样,我们现在急功近利时的焦躁。
一次,我带缪缪去少年宫玩,她执着地玩着旋转木马,一次次地不肯下来,最后玩了12次。若是在以前,我早已不耐烦地把她抱下来,可是,现在我摸摸自己的后脑勺,突然理解了,我小时候也爱坐着旋转木马做梦,每一圈都是一次公主出巡,12次大概是将这份快乐变得久一些吧。
还有一次,缪缪在我包里发现了钟爱的口红糖,她知道吃糖的坏处,一脸机灵地看着我,说:“妈妈,我就看看。”摆弄了一阵之后,她的小嘴巴不受控了,开始舔起来,越舔越起劲。我轻声说“咦,不是说好看看的吗?”她斜眼一笑不作答,把糖从嘴里拿出来,恢复“只看看”的样子,但是只要趁我不注意,就偷偷地舔起来。我摸摸自己的后脑勺,按捺不住地笑出声来缪缪真是像极了我小时候的样子,偷偷摸摸地找乐子。等看着口红糖细了一半时,我提示道“这下看够了吧?”她也心中有数,主动递还给我。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她的胆怯,她的任性,她撒娇时哼唧哼唧的样子,她号啕大哭时不甘心的表情,这些都让我意识到“不要性急”。因为我即使阻止了或改变了孩子当下的行为,也并不意味着令她彻底从思想上去理解与认同。我知道那是家长权威在作祟。
父母在担任“父母”的角色时,也可回望自己仍是个“孩子”时的角色。我想,这两个角色,要捏得拢,也要分得开。当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遇到困难时,我是她的妈妈,我将出于本能地去保护她,以我认为合适的方式;当孩子呈现一种进退两难的不安时,我是她的朋友,摸摸后脑勺,回忆自己3岁时的模样,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她吧。这是我认为的成熟,也是我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