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人的成长历程:重读莫泊桑的《项链》

2019-04-19 12:12刘久娥
文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项链人性命运

刘久娥

内容摘要:莫泊桑《项链》的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只有遵循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去解读,才能靠近作家写作目的。抓住小说中的差异性或矛盾性,即“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与她的十年艰辛”和“小说结尾”这两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解读小说,关照人物,就能接近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

关键词:马蒂尔德 项链 人性 命运

莫泊桑是一位有着浓厚悲观主义思想的作家。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目的。他对生活的基本看法是:“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什么也猜不透,我们什么也想象不出”。他觉得人生活在一个空虚的、失去意义的世界里,受到迟钝的本能的支配,被痛苦和穷困所压垮,显得平庸、自私、狭隘、爱慕虚荣、贪财吝啬。这种思想无疑会影响到他的创作。

但重读了《项链》后,发现这篇小说并非如他所想那样。

课堂上对《项链》主题的解读很多,比较正统的观点有以下几个:一是认为它是一出悲剧,因为丢失了借来的项链,马蒂尔德夫妇就失去了全部的存款并且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耗费十年的辛苦劳作才还清了债务,从小康生活倒退到了贫困的穷人生活。二是从宿命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当时的法国社会,只有上流社会的人们才能过着衣食富足的奢靡生活,像马蒂尔德夫妇这样的小资产阶级,只能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如果生活中发生点偶然的变故,就会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而他们却只能默默地承受。三是认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奢靡成风,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在不同程度的追求奢侈的生活,而马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妇女,也有贪图享乐、追求奢侈生活的本性,只是爱慕虚荣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除此之外还有多元解读,有人赞美马蒂尔德夫妇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有人认为小说磨练了马蒂尔德的心理承受力是一出喜剧,有人认为小说是路瓦栽夫妇爱情的颂歌,毕飞宇认为是讲契约精神。通过分析也都有道理。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如果非得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苛刻。但解读小说要有一定的方法,只有遵循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去解读,才能靠近作家写作目的。

孙绍振教授在《如是解读作品》中提出:“所谓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解读小说也该抓住差异性或矛盾性。

就《项链》而言,我们可以找出几个矛盾性来。

第一组矛盾: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与她的十年艰辛。小说开头有很多关于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描写,“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她梦想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帏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如何派着两个身穿短裤子的高个儿侍应生听候指使,而热烘烘的空气暖炉使得两个侍应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但不能忽略为了偿还那串项链,她经历十年的艰辛,她“乱挽着头发,歪歪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发红的手,高声说话,大盆水洗地板”。如果只看之前的描写,我们可以下结论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但结合后面的付出,我们就能看出,她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爱慕虚荣者。试想如果她骨子里就是这样的人,她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莫泊桑笔下道德沦丧的丑恶妇女形象太多了,有金钱战胜一切,弃亲情于不顾的《一家人》;更有为金钱出卖灵魂和信仰,亲自孕育并出售畸形儿的《怪胎之母》。莫泊桑通过她们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虚荣势利和金钱带来的罪恶,以及因金钱引发的世态炎凉。

但马蒂尔德不是这样的,她是一个有梦想的女性,文中写道:“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到办公室里去了,她独自坐在窗前,于是就回想从前的那个晚会,那个跳舞会,在那里,她当时是那样美貌,那样快活。”可知即使是生活艰难,但她依旧为那天晚上光彩的自己而陶醉。一个女人爱美,追求生活的品质,无可厚非。项链丢失后,她没有逃避,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勇敢地承担起偿还的义务。在这组矛盾下,我们下结论说她纯粹爱慕虚荣,实在是讲不通。

另一组矛盾就是小说结尾。小说完全可以在马蒂尔德十年艰辛后的任何一个地方结束,但为什么作者还要在最后写下那段对话呢?为什么她的好友还要告诉她那串项链是假的呢?这是作家有意而为之的。十年的艰辛让马蒂尔德变得成熟,内心变得更强大,她对自己这十年的付出是肯定,也是自豪的。所以她看到伏来士洁太太,并肯定地告诉自己要去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好友,莫泊桑这样描写她:“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十年前面对项链丢失的慌乱的她,现在变得如此的坦然自若,甚至是自负而又天真快乐的。这就是十年艰辛给马蒂尔德的礼物。得知项链是的假的后,莫泊桑并没有再写什么,戛然而止,可我们可以想象,马蒂尔德会惊讶会失落,但应该是沉稳的,不会哭也不会闹。这个结尾主要就是展现马蒂尔德的心理变化,她虽然还是小人物,可内心已不再似以前。

有人抓住文中这句:“生活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认为十年的艰辛是断送了还是拯救了马蒂尔德呢?我觉得理解有问题,这句话其实与项链有关,它只是作家全知视角下的一句感叹而已。另一个版本的翻译,我觉得比上面的要好,“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这句话其实就是讲了人生无常罢了,并没有太多的意思。

那么,《项链》想表达什么?我觉得不是讽刺玛蒂尔德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进而揭露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对人们的侵蚀毒害,这种说法实质上是将虚荣心作为唯一的原因来研究夸大了它所能起到的社会作用。“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小资产阶级根本没有能力摆脱资本主义社会为他们所规定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所以即使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即使她努力地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改变自己的机会,她可能会在其他方面遭受打击和不幸,也很难改变命运。

以道德批判的标准作为评价小说的唯一尺度是偏頗的,而应该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关照人物形象,首先是尊重人的个体,尊重人的本性,小说中的马蒂尔德是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有正常人本该有的追求和幻想,也有正常人拥有的缺点和不足,她展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莫泊桑表达了对小她人生命运的关怀,对她不幸遭遇的同情,还有对她勇于面对灾祸的诚实美德发出赞叹。其目的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人生之路并不是平坦一帆风顺的,当底层人面对命运遭际的时候,要有一种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敢精神,这是小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从人性的角度重读《项链》,我们才会从底层人的成长历程中读出人的伟大来,一种与命运的博弈和抗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项链人性命运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Blowwom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可爱的冰项链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真项链,假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