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多向思维、反向思维、侧向思维等“发散性思维”等在课外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这些思维的存在,既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表征,也是学生思维得以大力“发展与提升”的基石——其不断运用,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富于灵活性、思辨性和批判性,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具有敏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当然,这一类“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其文本对象主要应该是“整本书”,应该是那些“高值化”的经典名著。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整本书 经典名著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课外阅读教育尤其经典名著阅读教育是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1],也是能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2],同时,它还是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的必由之路[3]。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大方面而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举足轻重的一个方面,因为语言是思维运行的结果和表征,而“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离开了思维则无法进行。作为陈宝红老师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在课外阅读中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4]的一个部分,本文在此将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从“发散性思维”[5]的角度对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一.课外阅读的多向思維
多向思维,亦可称多维思维或辐射性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时,笔者以《走向虫子》为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辐射性思维。如其中的一段话: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这走向手心的路。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子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一条走向另外一个天地的路。显然,刘亮程就有这一方面的感悟,而《一个人的村庄》的成功,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其思维与自然的连接。
直线,有时很难到达梦想时,不如寻找另外一条路。蹊径延伸出来的也可以理解为小路,小路的特点就是隐蔽、出人意料、容易被人忽略,例如在《鸿门宴》里刘邦最后逃脱的就是“道芷阳间行”,他抄小路,因其小所以有独到的妙处,有独到的效用。
路可以走另外一条路,也可以走蹊径,走小路,同样可以走“曲径”,即走弯路,弯路把路拉长了,虽然弯路有时也带有贬义的色彩,但中国园林里如若没有九曲回栏的曲桥,那么,园林就会少了许多的雅致。在《病梅馆记》里对于梅花的表述,就是“梅以曲为美”,在《春江花月夜》里对于江的表述,就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所有这一些,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界上成功的人并不占社会的大多数,当无路可走的时候你又怎样去理解呢?《庄子——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无路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因为无路才有无数的路。此种答案,就是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答案的范例。
二.课外阅读的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在不违反科学常识、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对思维定势的“反动”与“逆转”,是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的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常常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通过转换角度、逆向求解的方式来取得标新立异或耳目一新的效果。
毕淑敏在《婚姻鞋》中对于婚姻的反向思考,在《预约死亡》中对于死亡与“死生亦大矣”的另类思考,都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创作思维,这跟贾平凹的《浮躁》以及余华的《活着》是同一种类型的创作。而利用反方向思考这种方式进行阅读,往往也能走出另外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依据此种方式,笔者在讲解萨默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时,反其道而行之,让他们在探讨“戈多是谁”时,更进一步思考“戈多为什么不是上帝”。学生在明确两个流浪汉明显对《圣经》是一种揶揄的态度之后,笔者再进一步探讨尼采哲学里面的“上帝已经死了”的著名论断,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叫做“荒诞派”。
在讲“正能量”的材料作文时,笔者让学生一定要注意其对立面即“负能量”,让他们认识一下什么是负能量(空虚、寂寞、冷漠、冷淡、懒惰、嫉妒、抱怨、麻木、自卑、多疑、抑郁等等),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完整地去理解“正能量”概念。
这种运用反向思维、反其道而思之的教学法,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课外阅读的侧向思维
所谓侧向思维,就是不把自己关注、探究的领域孤立起来,而是注意到别的领域并从中获得启迪,以其解决自身所关心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讲“中国梦”的时候,笔者从《盗梦空间》切入,补充课外阅读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侧向引导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此种教学法,就是利用课外阅读的思维来解决授课过程中比较务虚的概念,这样或者可避免理解上的困难,或者可转化原有理解上的浮浅。
学生侧向思维的引导,常常需要旁敲侧击。在阅读时,旁敲侧击非常重要,因为它用不同范畴里的事物来启发乃至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也是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法。在讲授“企鹅沉潜”时,笔者引导学生要注意企鹅沉潜的过程是寂寞的,她要沉潜到相当压力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美的一跃而到达对岸。沉潜就是等待,笔者接着引导学生从其中的“等”入手去进一步思考,例如“千年等一回”、“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等等。另外,就潜到某一深度就会有压力,而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就压力这一方面去进一步思考: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需要压力的?子弹飞出时、利箭射出时、火箭发出时,等等,这些都需要压力。如此这般,学生的思考就会慢慢地形成富于活力的立体交错的思维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多向思维、反向思维、侧向思维等“发散性思维”等在课外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这些思维的存在,既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表征,也是学生思维得以大力“发展与提升”的基石——其不断运用,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富于灵活性、思辨性和批判性,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具有敏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当然,这一类“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必须以此为基础:观察感受>寻找特点>联系社会、人生以深化认知,并且,其文本对象主要应该是“整本书”,应该是那些“高值化”[6]的书,而非“平面快餐化”[7]的“时尚”[8]或者“通俗”[9]的书,更非那些“使深刻的思维化为乌有”[10]的不能让人“精读和沉思”而只能“浅阅读”[11]的各种电子文本[12],因为前者即“高值化”的经典名著不仅“由于历经考验而变得难以动摇”[13],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人类思维历史中的最为顶级的范本。
最后,应该予以指出的是,由于正如巴金所说的做了“考分的奴隶”[14],当前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分,为了读上好学校”[15],而语文阅读教学则“在非常有限的语文教材上‘精雕细刻”[16],至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读了多少本书、读了什么书”,教师“不是漠不关心,就是走过场地检查一下读书笔记,或者要求他们写一点读后感”[17]。这种教学现状的最直接结果,便是学生的思维被困在狭小的“盒子”里,从而也妨碍了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就此角度而言,学校管理、教学理念、评价标准等各方面条件的良好创设[18],是真正能够解决好学生思维“盒子”狭小问题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養”得以真正发展与提升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姚佩琅.德育视野中的校办读书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28.
[2]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四步工作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1).
[3]姚佩琅.校办读书节的阅读理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7):23.
[4]陈宝红.在课外阅读中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9(02).
[5]鲍健强,黄舒涵,蒋惠琴.论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辩证统一[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21.
[6]郑惠生.论文学经典的生成、意义和特性[J].社会科学评论,2009(01):15.
[7]郑惠生.论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03):39-41.
[8]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特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8(02):19-26.
[9]郑惠生.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2):12.
[10](德)海纳特.创造力[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54.
[11]郑惠生.小学生课外阅读认知、行为与相关条件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87.
[12]郑惠生.“视听时代”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纸质读物探讨——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8):115-116.
[13]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81.
[14]郑惠生.关于“当前小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做什么”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31.
[15]姚佩琅. 略论当前中学文学教学的“八重八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82.
[16]姚佩琅.以提升素养为导向的名著阅读教学实验[J].文学教育(上),2018(11):71.
[17]姚佩琅.高中语文学科新面向:整本书[J].文学教育(上),2019(01):97.
[18]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的条件创设[J].文学教育(上),2018(12):118-123.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在课外阅读中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项目编号:2018YQJK345,项目负责人:陈宝红)
(作者介绍:张锐明,广东潮州市饶平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