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要在课外整本书阅读与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之间搭建桥梁,教师就必须找到良好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优选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打造学习平台,深化学生的探究合作;铺设阅读教学的阶梯,指导全书阅读的方法;创设学习情景,带动学生进入思考的深水区。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整本书 经典名著 文化传承与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语文核心素养明确规定为包括“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内的四个方面,并且还把“整本书阅读与探讨”列于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的首个,而“这样的规定,意味着学生必须走大量阅读的道路”[1]。相比碎片化的单篇节选文本,整本书能更完整丰富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全面立体地呈现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因而在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上具有特殊的价值。
显然,要利用整本书达成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目的,就应该合适的文本并根据“教学材料、教学对象”寻找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2]。
一.优选经典文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选好书是成功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第一步。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语言典范,内涵深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 [3]的书籍。而这样的书,一定是“历经考验”的经典名著[4],而非“削平了‘深度的”[5]“通俗”[6]的或者是“流行”[7]的作品。其次,还应该兼顾学生的接受水平和阅读兴趣[8]。
基于此,笔者选择了《世说新语》。从内容上看,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的影像记忆,展示了“魏晋风度”的精神魅力,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从艺术上看,它的故事性强,易于让人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且其语言接受难度小,基本上不会出现“超越性阅读”的情况[9]。
二.打造学习平台,深化学生探究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较突出。一是整本书的篇幅长,原有适用于单篇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蜗牛般前行的教学方法”[10]已不可用,并且,如果学生没有持续的浓厚的阅读兴趣,后续的活动便无法开展[11]。二是多数学生总是对经典名著有一种“畏避情绪”[12],特別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与“图像时代”[13]的生活情境距离相当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其阅读就有可能中断甚至于完全停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构建由“个人+学习小组+课堂”组成的阅读共同体,打造网络化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阅读任务,制作阅读学习任务单,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计划的搭建[14]和实施。可以说,教师和学生共同打造阅读学习平台的过程,既是教师把控流程的过程,也是师生和谐平等交流与相互促进的过程。
三.铺设教学阶梯,指导全书阅读方法
在课外阅读中实现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目标绝非易事,更不可能一夜完成。为此,必须由浅入深地铺设好阅读教学的阶梯,以免“方法的不当堵塞了”他们通往“阅读目标”之路[15]。
其一,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要层层递进,才能使学生逐步将思维和情感伸展到文化层面。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要有流程的把控和过程的指导,要在破解阅读难题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审美乃至文化素养的提升。没有基本的语言建构,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尤其是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只有在语言建构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地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在阅读后期更全面地挖掘其意蘊。为此,笔者铺设四个阅读台阶,以读进去、问出来、论出来、写出来的“一进去三出来”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第一阶段“通读知全貌——读进去”意在以《世说新语》的趣味性提升学生阅读传统文化著作的兴趣,以通读全文构建基本的语言素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二阶段“深读找重点——问出来”以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任务驱动,在阅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特别是引导学生认识荒诞行为下人物的内心活动,初步感受魏晋人物的精神品质与魅力,为下一阅读阶段促进文化理解打下基础。第三阶段“研读明意蕴——论出来”力求指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文本研读,开展阅读主题活动,深度理解文本;第四阶段“悟读悦表达——写出来”重在知识和文化的内化,促使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自我生成。
其二,在学生进行全书通读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加以指导。首先,让学生重视“做笔记”这种“看似笨拙实则很有益的读书方法”[16]。其次,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最为有效的阅读方法。《世说新语》作为传统经典文本,采用中国传统评点阅读法是十分恰当的。笔者引导学生借助评点法阅读时,先对这一阅读法进行介绍,提供基本知识和方法,也展示教师本人评点《世说新语》的笔记图片以实现教师引领,并对学生阅读评点的过程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在初读时简要做阅读批注,再读时在书头、地脚、段尾等空白处批注阅读心得。这一设计,既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体认知是后续阶段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也是因为评点法本身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不仅是阅读书籍的过程,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运用传统阅读方法的过程。
四.创设学习情景,进入思考的深水区
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要合理设计阅读主题活动,使学生步入思考的深水区。笔者设计的深入阅读阶段,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去论出来、写出来。在第三阶段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没有生硬地提出“魏晋风流的当代价值”的问题,而是设置了专题学习任务,以读书分享会的方式赏析魏晋风流人物,通过讨论“你最愿意和书中的哪个人物交朋友”来引导学生探讨自己最欣赏的人物形象,以学生的选择标准来引导他们挖掘魏晋精神的当代价值,而学生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表达和交流,从而深化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为人们带来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可以参考的价值评判标准。虽然我们“坚信真正的经典名著”在“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有效的提升”[17]方面具有“不可替代”[18]的作用,对“不同文化种类价值无高低”的思想[19]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应持警惕的态度,但我们还是不能把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因为学生只有在自我感悟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自己体认的价值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五.结语
在“考试至上时代”[20],“学校普遍不重视课外阅读教育”[21],其直接的后果是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被有“种种负面影响”的“网络、手机、电视等现当代媒体”[22]所吸引而读整本书少了,包括“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内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空间也随之没了。为此,我们加强实践,除推动学生多读整本书外,还试图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23]。本文便是其中一个方面的探讨,希望它对同行们有参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姚佩琅.以提升素养为导向的名著阅读教学实验[J].文学教育(上),2018(11):71.
[2]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的条件创设[J].文学教育(上),2018(12):1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
[4]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7:381.
[5]郑惠生.论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03):41.
[6]郑惠生.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2):12.
[7]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特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8(02):24.
[8]黄袭晓.以同读一本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阅读[J].文学教育(上),2019(02).
[9]郑惠生.城乡小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1):102.
[10]姚佩琅.高中语文学科新面向:整本书[J].文学教育(上),2019(01):98.
[11]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四步工作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1).
[12]郑惠生.经典名著留给大学生的印象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美与时代(下),2005(09):83.
[13]郑惠生.“图像时代”大学生最认同的读物的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八[J].美与时代(下),2005(12):88.
[14]管賢强.创新学习任务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J].语文建设.2018(03):11.
[15]郑惠生.中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87.
[16]郑惠生.关于当前中学生视听与读购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6):98.
[17]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个体抉择[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0(03):27.
[18]郑惠生.关于大学生课外经典名著阅读原因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05):48.
[19]郑惠生.“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2):56.
[20]郑惠生.“考试至上时代”小学生课余时间用在哪儿——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102.
[21]郑惠生.城乡小学生最喜欢哪些杂志和报纸——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87.
[22]郑惠生.关于“当前小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做什么”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29.
[23]陈宝红.在课外阅读中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9(0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在课外阅读中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项目编号:2018YQJK345,项目负责人:陈宝红)
(作者介绍:吴洁,广东潮州市绵德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