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静怡
内容摘要:创新思维驱动下的阅读教学,关注的中心是创新性,即主动地发现和多角度的思考,体现的特点是语言性和基础性,即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阅读教学 策略
创新历来被广大教师和学生视为神秘的不可触及的事物,因此,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照本宣科,只有学生的唯命是从,即阅读教学只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怎样论证的,没有把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产生创造性结论。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灵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潜意识活动,一般指突如其来的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或是突然闪现的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阅读教学中的灵感,主要指积极思维中的学生在对知识信息的忧心组合后而产生的新领悟、新看法。灵感常常出现在激情涌动中,因此,激发阅读的高涨情绪,是促进学生产生的灵感先决条件。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讓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产生创造的灵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在《语文与流泪》一文中指出:“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神秘的世界语文课应该成为孩子们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的钥匙。我感到忧虑内地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不会正确地运用自己的笑与哭。为了生活的感受,我们需要美丽的笑和充满魅力的泪。当语文课能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流下眼泪的时候,那语文课就成功了。”语文教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可以说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育家都是调动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内心真正被文章所蕴涵的美感折服,在情感的震撼、美感的愉悦过程中取得类似核聚变的教学效应。
2.寻找出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阅读点。想象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深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于语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又因为作者写作时,需要通过想象创造活生生的形象,因此,语文文本,特别是文学类文本,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绝好材料。比如,找到文章的“空白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做合理的补充;又如,找准“分散点”,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不拘泥于一种想法,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再如,抓住“关键点”,即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3.启迪学生的悟性。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然悟有深浅,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这种感悟的差异性与感悟主体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认识水平等因素有关。《红楼梦》在描写黛玉听《西厢记》一段唱词时,把她的感悟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始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觉得十分感慨缠绵;继而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不觉点头自叹,感到趣味无穷;接着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如醉如痴,站立不住,想起古人诗句“流水花谢两无情”和“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时,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林黛玉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是与她寄人篱下的身世、多愁善感的性格密切相关。《红楼梦》里有一句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陆游一生诗作最多,但他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曾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导学生泛览博观,这是启迪悟性的第一步。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人难以大彻大悟的。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新思维驱动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8]GHB056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会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