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建,今年66岁,1978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厂学习传统雕版印刷、木版水印技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恢复了始于明末后逐渐失传的“饾版”和“拱花”技艺,其作品被国家图书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多家机构及私人收藏。雕版印刷术结合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与印刷术,至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其间,雕版印刷经历了从文字向图案,从单色向多色,从平面向立体,从技术向艺术的蜕变。2011年,杭州雕版印刷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心恢复失传绝技
雕版印刷以翻刻名家字画为主。将梨木版雕刻成一块镜像的凸版,在版上刷墨,后将纸覆于版上,并在纸背均匀施压,揭起纸便完成一次印刷。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勾描、分版,把版按颜色一块一块的描。之后把分好颜色的版分别雕刻,刚雕出来是零散的,通过印刷拼接起来,变成一幅完整的画。
杭州历来以刻印精良著称,南宋定都临安后,雕版业愈加兴盛。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因而以伉州地域命名。明代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巅峰代表,也是黄小建后来—心恢复的技艺——“饾版拱花”技艺,对于三百多年前的人们来说,这一发明无异于—场视觉革命。饾版得名于“饾订”,一种古时祭祀用的五色小饼,因其不规则的几何形、各异的色彩与分色套印的木版形似,故称为“饾版”,它是现代分色套印的鼻祖,随后逐步演化成“木版水印”技艺。拱花属于无色雕版印刷的一种,一般用于表现行云流水、钟鼎山石等细微之处,大多尺幅较小。代表性作品有崇祯年间《十竹斋笺谱》等。随着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传统手工印刷方式逐渐退出历史,拱花只能找到只言片语,也对黄小建的技艺恢复工作造成很大不便。黃小建为人低凋,他自上世纪60年代在杭州隐居,至今将近60年。他居住的地方曾经是广济医院的麻风病分院,地处偏僻,门前的路通向一个死胡同,因此车子也很少经过,非常寂静。虽然在常人看来非常不方便,他却对这样的环境十分满意。黄小建曾有在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工厂学习的经历,当时有四家木版水印的单位,每年都会拿产品进行交流,基本每年都是他们厂水平最高。
黄小建在雕版印刷传承之路上奋斗已有四十一年,刚入行的时候,因为没有考虑印刷的问题,都是先分好版,如果印刷出现问题,再回过头纠正。有时候错位了,怎么对版都对不准,就得重刻。“慢工出细活,好在有师傅在旁边看着,需要返工的次数也不太多。”黄小建这样说。
在传承过程中,黄小建发现,有些与木版水印同样的东西,雕版印刷的表现力更好。黄小建看到明代出现的饾版拱花技艺,他觉得这技艺很好,并坚定信念,要让这项技艺重现于世。没有前人在雕版印刷方面的引导,眼前也没有拱花的现实素材,黄小建只能依靠自己不断的摸索、研究。他开始是学雕版的,没有人配合给做印刷,只能自己学习,最终成为难得的全面掌握了雕版印刷流程的匠人。他不断总结失败经验,终于成功恢复了失传已久的拱花技艺。
用3万小时和古人对话
黄小建告诉我们,现在雕一幅画,七八个版分开来做的话差不多要一个半月,能印一两千张花,之后钝了,印出来的线条会变糊或者变宽。虽然辛苦,黄老也不支持工业化生产,“那实际上丢失了味道,少很多韵味,宣纸印出来的东西,机器印刷是做不到的。仔细想想,还是手工的比较好。”这些年,黄小建很好地实现了爱好与职业的转化。面对现在的市场环境,他也很坦然,认为不太景气,“行业都是这样,现在人工也贵,很多事情都不太好。我们现在主要方向还是往培养下一代的进取这方面来发展,来做教学培训的这种。”“现在孩子们的积极性蛮高的,关键是怎么为他们创造除了积极性以外的动力,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黄小建说,现在很多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安排了雕版印刷的课程,请他过去授课,基本课程都是被秒杀的。黄小建最初学习的时候,只有三四年,刚入门,因为考虑市场经济,课就被学校砍掉了,他被调到后勤,利用课余自己琢磨,遇到技术问题就去请教做水印的师傅,还跑到南京、扬州去看人家怎么印刷怎么刻版,在摸索中度过了40年,“也没有考虑靠这个赚钱,就是纯粹的兴趣。”
五十几岁的时候,黄小建接到了一个任务,把近二百页的《十竹斋笺谱》一字一画刻出来,每页要刻七到八块版。五年多的时间,每年365天,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十点,除了吃饭,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他用3万个小时,完成了和古人的一次对话。
拱花技术在明代出现,也在明代失传,黄小建想要把它再做出来,反复思考古人是怎么做的,用了五六年才见眉目。黄小建一生都在和木头打交道,他坦言“对于商业成功有名气的人,当然是羡慕的,但每个人只能按自己的路子走,我只能做我的事情。”说的漂亮容易,但黄小建更愿意做事漂亮,“我主要是做手艺的,也不怎么会炒作、做宣传,主要是性格使然。我认为既然我适合做这个事情,那就认真把这个事情做好。人家一看你的作品,就会知道你的水平。”
把锤炼技艺当成休息
来探访黄小建时,正值冬天。杭州淅淅沥沥飘着雨。黄小建在一座看上去颇有年代感的楼房二楼阳台与我打着招呼。黄小建说:“这地方,是民国初期传教士建的教会医院,老杭州俗称‘麻风病院!”黄小建的家兼工作室,就在这“麻风楼”其中一栋的二层最里侧的房间。楼梯间没有灯,昏暗的光线下很难看清楼梯。借着木窗依稀透出的光线细细观察,木质的楼梯上有斑驳脱落的红漆。很难想象,黄小建是如何在这座和自己同龄的房子里住了大半辈子。
黄小建的家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老屋,有着典型民国建筑的味道。一进门是一间客厅,客厅的桌上凌乱地摆放着雕刻的木版、刻刀、水壶、旧报纸和一盏上个世纪款式的老式台灯。客厅正对着的,就是黄小建工作的地方——一间几平方米的书房。房间三面开窗,采光很好——但也因此,黄小建房屋中的温度和室外几乎一样。周围凌乱地摆放着木版印刻的书画作品,没有奖状,也没有奖杯。客厅后还有一间里屋,出于礼貌,没能进去参观。这几个房间,就是黄小建挖掘、守住并发扬饾版和拱花这原本已失传的手艺的地方。“曾经有五年的时间,我就在这个房间里,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每天重复着雕版和印刷古籍。”黄小建说,“那段时间里我不理会别的事,拿到的薪水也很少,但是我很喜欢这种手艺,别人觉得我是在工作,其实我是在休息。”
中国的木版水印有两项最高的技艺——饾版和拱花,黄小建集二者于一身。所谓“拱花”技术,就是在经过“饾版”套色以后,在平面印刷基础上,在柔软的宣纸表面压印出凸起的暗纹,让画面产生浅浮雕效果。“拱花”技术类似现在的凹凸版,其制作与雕版恰恰相反,这种技法很可能是受到了古代的制墨工艺的启发,在柔软的宣纸上压出具有立体感的暗纹。‘饾版拱花”将画面产生丰富且相对真实的视觉效果,技巧性极高。“这就是古人对生活的情趣,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对生活的情趣越来越少了,很少写信,更谈不上对信笺做精美的装饰了。”黄小建感慨道。
黄小建向我们演示了拱花的制作:取来一张印有彩色花朵的信笺,用水稍微喷湿,将其覆盖在准备好的拱花木版上,垫上羊毛毡,用钢球均匀滚动——钢球就是普通的健身球。只见黄小建用钢球在木版上碾轧了十几个来回,取下毛毡,宣纸信笺上便出现了深深浅浅的花纹,与之前的彩色花朵结合,立刻将简单单调的信笺装饰得立体生动。对于用钢球来印制拱花,黄小建则显得十分豁达:“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能恢复传统的技艺,用钢球或是木球,已经不重要了。
据新浪文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