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与北京城市广播《城市文化范》联动《城市文化范》FM107.3/AM1026每天7:30-9:00播出
“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说的是很多习性都是传下来的,也是很多人回忆老北京风貌的一个景色。从古至今养猫都有哪些故事?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到市井,又有哪些和猫有关的风雅趣事?《城市文化范》“老北京的玩儿”系列节目邀请北京民俗协会理事、著名的相声演员韩硕等嘉宾,说说古今养猫的事儿。
唐、宋以猫入诗画
猫画始于隋唐,鼎盛于宋。隋唐时期,驯养的家猫开始频繁见诸于文献记载以及诗文中,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中有这样的记载:荆州长史薛季昶有天夜里梦见一只猫伏卧于堂上,巨猫的头向外。薛季昶第二天就问擅长占卜的张猷,张猷告诉他,猫本来是“爪牙”的意思,而伏在那里表示要负责“阃(kun)外之事”(意思就是城郭外的事情,表示军事重任),因此“君必知军马之要”。果然没过多久,薛季昶便“除桂州都督岭南招讨使”。唐代诗人李商隐也写下了“鸳鸯瓦上狸奴睡”的诗句,这说明在唐代,猫广泛生活于家庭之中。在这一时期的画中也开始出现猫的形象,比如《唐人宫乐图》中,在宫女围坐着的木桌下就趴着一只懒洋洋的猫。
不过关于宫廷贵妇养猫,还有一个著名的记载。《旧唐书.后妃传》中说:唐代第三代皇帝高宗日益宠爱昭仪武氏,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皇后王氏和良娣萧氏感到不安,于是请巫师咒杀昭仪武氏,武氏知道后就把两人“令二妪骨醉”,萧氏大骂:“愿阿武为老鼠晋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此后宫中禁止养猫。这则故事说明,至少在初唐,家猫已经养在后宫,并月是贵妇们的消遣宠物。
宋朝买猫可贵了
宋代,越来越多的猫不再用于捕鼠,而是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伴侣”。陆游在《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中提到:“榖贱窥篱无狗盗,夜长暖足有狸奴。他晚上睡觉的时要猫来暖足。当时猫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陆游的《赠猫》就说了一猫难得:“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诗中的“裹盐”是古代习俗,主人向邻居或商贩讨要猫崽时,往往要用相对贵重的盐和小鱼来交换;而“狸奴”,是古人对猫的昵称。值得一提的是,陆游写了很多首“咏猫诗”,可见他十分爱猫,据说他养了不少狸奴。相比唐代,宋代擅画猫的画家更多,比如毛益的《蜀葵戏庙图》、李迪的《蜻蜓花狸图》《狸奴小影》及《秋葵山石图》、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等。
明代皇帝设立了“猫儿房”
明代豢养宠物猫达到了巅峰状态。明朝皇帝嘉靖可以说是史上最大的猫奴了,据说它为猫专门建了“貓儿房”,并派御前近侍来伺候它们,还总是和一只叫“霜眉”的猫形影不离。最夸张的是,霜眉跑到哪个后妃的宫门口,嘉靖就睡到这后妃屋中。后来霜雪死了,嘉靖皇帝对这只备受恩宠却天命不永的猫给予了“忠无不酬”“生荣死恤”的待遇。传说,嘉靖下令用金子给爱猫制作了一个棺材,将它安葬在万寿山北坡,还为它御笔题碑命名“虬龙墓”。
奇葩的猫名字
明代宫内养猫成群,皇上还给猫起了不少别致的名字,如“铁衣将军”“丹霞子”等。古人在给猫起名字时脑洞也是非常大,比如四足全白的黑猫叫“踏雪寻梅”,白肚白足的黑猫叫“乌云盖雪”,白尾黑猫叫“墨里藏针”,黑猫白嘴叫“衔蝶”……
有文化的古人也爱自己起名,像骆宾王的舅舅张博养了7只猫,分别叫东守、白凤、紫英、怯愤、锦带、万贯……后唐琼花公主养了两只猫,一只是白色嘴巴附近有深色的花纹,起了个名做“衔蝉奴”;还有一只白尾黑猫,叫作昆仑妲己,很有修仙范儿。
老北京文人养猫
中国近代有很多文人雅士都选择了养猫。老舍也是名副其实的“爱猫族”,他的一生中养过很多猫咪,他养猫并把猫写进自己的作品里,课本里的《猫》就是最典型的的一篇。文中描述的正是老舍的家猫,其形象在老舍的笔下栩栩如生,挚情跃然纸上,可见作者爱猫至深。
钱钟书也是顶级“猫奴”。林徽因和钱钟书曾经都住在清华园,他们是邻居。林徽因家里也养了一只猫,这两家的猫还经常一起耍,有时候也会打架,钱钟书家的因为弱小总是处于下风,顶级猫奴钱钟书怎能坐视不管?杨绛曾经这样写道:钟书为这件事情特地准备了一个长竹竿,无论多冷的天气,只要他听到了花花儿的叫声,不顾严寒立刻从暖和被窝里出来,拿起竹竿帮自家猫打架。
齐白石也有一幅特别有名的画猫图,名叫《油灯猫鼠》,一只老鼠在高处偷吃灯油,在下面的一只黑猫抬头望着半空中的老鼠。最有趣的还是白石老人的题字:“昨夜床前点灯早,待我解衣来睡倒。寒门只打一钱油,哪能供得鼠子饱。值有猫儿悄悄来,已经油尽灯枯了。”画中用老鼠和猫的对峙,刻画出齐白石当年的生活状态。齐白石还画过猫和蝴蝶的图,这也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喜欢的题材,意思就是“耄耋”。
此外,季羡林、冰心、丰子恺等文人艺术家,都和猫有着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