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剖析

2019-04-19 01:35卫晓澜
祖国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卫晓澜

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党中央就开始鼓励支教事业,到90年代政府更是出台了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等政策。支教在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自己的寒暑假进行短期的志愿支教活动。这一现象引起了高校内部及外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短期支教行业迅速生长。但迅速生长随即暴露了短期志愿支教的许多问题。本文就从现象出发,探讨短期志愿支教出现的缺陷,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教育   短期支教   大学生

我国许多不发达地区长期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师资外流,高素质人才无法引进,人才的只出不进,这些现象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造成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教学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严重限制了不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也在不断地寻找解决的办法,吸引教育人力资源向不发达地区流动。其中,支教形式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经过多年发展,成为缓解当下师资资源分配不均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支教究竟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支教是否还适合当下的发展状况?大学生是否真的能够扛起担当起支教的大旗?是否存在“被支教”的情况?大学生支教究竟是带来知识还是带来经济负担?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被关注和探究。

一、现状分析

(一)短期志愿支教概念

在我国,支教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家扶持推广的支教行为,如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第二种是由一些官方的志愿者组织发起的支教活动;第三种则是非政府组织倡导的民间自发的支教活动。在这里,笔者按照支教持续时间相对的长短,来区分长期支教活动和短期支教活动。短期支教活动的主力军是高校在校大学生。目前,我国最常见的短期支教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利用寒暑假,通过学校和校内组织,前往落后地区进行的支教活动;另一种是高校在校大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在所在大学附近的学校、小区、少年宫进行的支教活动。这两种都可以称之为短期支教活动。本文主要研究第一种形式,即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在有关组织的带领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落后地区的学生进行的无偿支援教育活动。支教期限从一周到两个月不等。

(二)短期志愿支教現状

《国务院关于普及义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报告》指出,义务教育工作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中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新时期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确保和提高基本教育质量成为广大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的挑战。为了激励大学生接触社会并参加社会实践,回报社会,并为解决落后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大学生短期志愿支教项目,随即开始发展壮大。目前,中国短期志愿支教活动发展较为迅速,颇受广大大学生的欢迎,受支教人数较多。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17年9月份发布的《中国支教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据行业内有关人士粗略估计,大学生支教人数在10万-30万之间。一般大学生支教社团的规模在10人左右,每年暑假有大小约1-3万支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社团,如果按照1个社团对平均50个学生组织乡村夏令营计算,那么每年有大约有50-150万的乡村儿童获得乡村夏令营服务的机会。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持续性

大学生短期志愿支教活动缺乏持续性是目前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持续性是指教育时间、教学人员、教学内容上的稳定不改变。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支教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教育行为,教育则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针对部分人进行持续性的教育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的短期志愿支教活动的持续时间大多为1-2周,即使是1个月的支教活动也是很少见的。由于支教时间短,可能一个地区,一个学校在一个暑假的时间里会来三批或者四批甚至五批外表各异、性格各异、上课风格各异的支教“小”老师。适应这些大学生的教学风格需要时间,但当孩子们适应一个老师后,往往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一个老师走好,又要开始重新适应新来的老师。整个暑假下来,孩子们可能仅仅只是适应了几个不同的老师,在知识上获得的却很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学生教给学生们的知识、技能无法得到吸收贯通,支教的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前期的准备到最后的支教活动,中间的准备活动往往只有半个月的时间,甚至有些大学生是抱着盲从的心态参加支教活动,以至于大学生们的教育内容很难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教育系统,缺乏后期的回馈过程,出现带来了知识,却留不住知识的荒诞现象。

(二)教学内容流于形式

目前在教学环节,大学生短期志愿支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兴趣爱好类的教学,如书法、音乐、绘画等等,另一种则是针对日常的课堂知识进行的教学活动。

前者的教学之所以流于形式是因为兴趣爱好类的教学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这部分知识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受教的孩子,都是晦涩难懂的。选择教授兴趣爱好类的大学生大多是因为自己小学或者初中阶段接触相关的学习,但可能荒废多年,对这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很难进行专业、易于理解的表述,造成自己会写或者会弹,却无法表述正确的方法。其次一些志愿者按照自己的方式随意教育,支教团也只注重授课的表面效果。一些短期支教的学生,服务意识不强而只是应付课堂,认为该我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尽全力做到最好。受支教活动时间短的影响,甚至有些支教大学生,被要求做好本分,不要随意去发挥、创新,也不要改变当地当前的现状,被迫的只能墨守陈规地完成教育工作,忽视了创造、超越,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便成了支教的奢侈品。

三、原因探究

(一)大学生个人原因

1.支教意识较差

有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支教是必要的,但实际情况是这部分大学生中仅有极少部分会报名参与支教活动。大部分大学生都意识到支教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年轻气盛的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去参加一次支教活动,但大多数人却很难正确认识到支教活动本身。支教的美好愿望仅仅停留在想象,却很少去实践。

2.动机不正确

大多数大学生支教的初衷都是为了能够奉献爱心,希望自己能够为他们带去知识,带去新的思想,其次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历练自我。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学生参加短期志愿活动的功利性越来越强。。有些大学生对支教的定位不准、动机不纯、为己谋利,将支教作为尝试性活动,不能长期坚持。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简历上多添一笔。

(二)支教组织管理原因

1.选拔不严格

正如上文提到的,部分支教組织并没有对申报的人员进行严格筛选。目前行业内的支教组织主要分为大学内部自发的团队以及商业化的支教组织。前者由于是面向校内招生,宣传途径较多,相对校内报名的人会较多。但是这类团队一般都是由学生负责,大学教师仅作为一个指导性的存在。这就造成负责筛选的团队人数少、专业水平较低,甚至会遇到高年级学生担任面试官的情况。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也仅仅只是根据候选人的性格、谈吐做一定的了解,并不会就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询问,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面试评价体系。

而对于一些商业化的支教组织来说,他们的筛选体系在行业中也是良莠不齐。有的团队可能真的是出于对支教事业的认真负责,对于前期的筛选极为严格。这就造成这类团队发展比较缓慢,宣传不到位,民众对于其的认同度不高,造成这类团队往往很难发展下去。但有的团队则是出于盈利的目的,组织支教活动。他们并不会对报名者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筛选,甚至有的是交钱就能去参加所谓的支教。

2.培训不合理

在组织前往支教以前,很多组织大多都会举行培训仪式。但大多数该类培训都是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工作。绝大部分都没有为支教学生提供专业化、技术性的培训,即便有,也仅仅是邀请具有较丰富支教经验的高年级学长来做一两场经验交流。 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培训机制继续解决。

四、解决措施

(一)政府应加强帮扶力度

如今,随着媒体的宣传,民众逐渐意识到支教活动的重要意义,并逐渐投身支教行业。但对于大学生支教,特别是这种短期支教,民众对其大多停留在“骗钱”、“太危险”、“生活太艰苦”等等错误的认识阶段。对此,政府更应该加强政策上的支持,呼吁社会支持大学生短期志愿支教,发挥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其次对于支教所在的政府来说,应该通过具体措施为支教活动予以方便,积极为大学生提供较好的住宿条件,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二)支教组织应做好团队建设

在支教活动准备前期,支教组织要做好大学生的筛选培训、团队管理、效果反馈和成果宣传等工作,从制度上,解决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重视前期的筛选、培训工作,杜绝动机不良、素质不高的大学生混入支教团队,吸引有理想有信念有文化的大学生积极参加支教事业。对于初次参与支教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来说,他们在如何教学、如何行动、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与支教地学生相处等问题上没有确切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晓宇.“西部支教行动”的践行与思考——基于内蒙古准格尔旗“研究生支教团”[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走近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