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类课文的处理

2019-04-19 01:26袁艳华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实践初中语文

袁艳华

摘 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学习语文要从诗歌学起。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加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越来越多,如何处理诗歌类课文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略谈了几点注意事项。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教材处理;实践

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所以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很少有人去通过诗歌感悟别人的心灵世界。可是,初中语文课本从低年级阶段就大规模地选编诗歌,尤其是现代诗。这类诗歌课文如何处理?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粗浅的见解。

一、学诗歌必须从了解诗人与背景开始

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它表达的往往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因此,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思想。如《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面对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未来,所以诗人写此诗时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之情。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二、引领学生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虽然说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是我们决不能就此忽视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就选入课本的这些诗歌来说,主题相当集中、明确。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目的。如《我是一条小河》表达的是对理想、自由或美的事物的追求。文中的“小河”那无奈的流逝,“彩霞”那种无心而又有意的投影,“柔波”那种温情荡漾的眷恋,都在此获得了象征意义,传出诗人被无心的邂逅所激发的绵绵情意。而“无情的大海”和海天的厉风狂浪则暗示了社会人生的险恶。而这首诗是从它们的象征意义生发出来的。如果学生理解不到这一点,仅仅把它们理解成实际的行动和实际的事物,就不能把握到诗歌的主题,教师就要注意加以点拨。

三、诗歌的理解与朗读水平有关

教学诗歌时,老师准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感情,用有感情的朗读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这是诗歌教学的魅力之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为此我在诗歌的朗读上下了很大功夫,几乎每节课都有我的范读,每次读完之后学生都鼓掌喝彩,跃跃欲试,我趁势鼓励、引导学生,学生对读诗自然而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在讲诗时,我适当用一些诗般的语言,这种清新、美丽的语言就如同涓涓溪水,使学生顿感清爽、惬意,语言艺术的魅力也就由此产生并影响到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首先是加强朗读训练。对朗读的比较高的要求,要建立在深刻、细致地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也就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然后试着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自然就会有了抑扬顿挫。至于诗歌节奏的把握,注意停顿,甚至区分出轻重缓急等,这些都是对朗读的比较外化的要求,不必孤立地提出来,比如《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空景色,手法把相近,但情调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繁星满天的夜空,作者引发出来的联想与想像是牛朗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由、令人愉悦的;《静夜》写的则是天上飘着些团团白云,月亮不甚明亮,天河被云气遮掩的夜空,引起的想象是鲛人在河岸边对月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静谧、辽远、朦胧。所以,朗读时就要读出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的不同来,又如《纸船》则以柔弱的女子的口吻来写,朗读时音调深情,低沉。《我是一条小河》则把“小河”的行为理解为对理想、自由或美的事物的追求,朗读时则要轻灵、舒缓。

四、诗歌的理解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

在确定了理解整首诗的关键之所在后,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这是很有战效的方法。如《纸船》这首诗歌,它们的抒情方式别具一格,借“我”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冀望母亲能收到纸船这个举动,表达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之情。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叠纸船也许不是实有之举,但它却是诗人为自己的感情抒发寻找的外化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教学时要善于创造气氛,让学生回想自己与母亲的感情。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自己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从而将学生引入教学这首诗歌所需的情境中。要联系学生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实际之中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诗歌通常是诗人情绪最饱满,灵感最活跃时的产物,和实际生活难免会有一定落差,如果为了照顾学生的实际,而将诗歌本身“降低”就会减弱诗歌的熏陶感染作用了。

五、学习诗歌的凝练语言

诗歌语言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虽然在初中,尤其是初中低年级阶段,学生还较难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但在诗歌教学中若完全放弃这方面的指引与点拨就可惜了。如“牛背上的笛声何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这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一个完整的句子,在逻辑结构上虽没有什么道理,但我们分明能感到诗人对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的追迹,而这“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就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直观的印象。又如“人体在太空里游行”(《给乌兰诺娃》)此句这样写一是使读者增强了对美的享受,二是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舒展,自由之感。

参考文献:

[1]荣碧梅.诗歌教学与雅俗共赏——以杜甫《望岳》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1):68-69.

[2]魏博潇静.初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衔接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许志岐.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误区及应对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237.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实践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