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作文,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深感头痛的事,批改时间长,批改量大,批阅一次作文,往往要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把作文本抱回家批改更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家常便饭”。尽管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依然在低谷中徘徊,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因此,改进作文批改方法,提高作文批改效率,把教师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是课改实验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批改时要多几把衡量的尺子:
一、多一把“情感之尺”
以往我的作文批改只是停留在学生的作文之上,批语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变得模式化“作文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详略得当……”甚至将这模式化的语句刚刚对学生甲说完,又写到了学生乙的作文本上,一点意义都没有,感觉自己在做无用功。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评语应该像轻轻吹拂的春风,充满人文情怀。
1.对话式
對话式的作文批改就是“我来问你来答”。如: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优秀作文,但美中不足的是书写马马虎虎、字迹特别潦草。我在他的文章结尾处写的评语是:以往我会在那一张纸上写两个大大的字“重写”,好像这样才能解气似的,结果呢?学生迫于老师追着要作业,只好利用课余时间再抄写一遍,这一遍的抄写,或多或少肯定较上次有了进步,但这是在老师的“逼迫”下完成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次重写了,下次呢?再下次呢?所以我就想,宽容他一次,给他一次机会,在文章的结尾处和他进行对话,这个对话力求简单,就针对学生书写不认真时,我的做法:我给大家举三个例子,能把你最漂亮的钢笔字展示给老师吗?”( )或者“老师相信你的书写能和你的人一样漂亮,有决心给老师一个惊喜吗?( );或者“如此优美的文章,如果配上整齐的文字书写,将会相得益彰。你以为呢?( )学生看了之后,知道这个括号里就是要他回话,而且是给自己自信的一个回话,他会自信的写下大大的“能”“有”。这类评语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语气温和,容易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在学生的作文中,见到别字现象是很正常的,我的做法是,在别字对应的眉批处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请辨析后组词:对于学困生,我给出拼音,让他们组词:即jí( )既jì( );而对于优等生,让他们既拼音又组词。让学生在比较中记住这两个相近的字。有时侯,学生或因马虎或因用词不当,写出的话咱读不懂,这时候我的批语是“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一下吗?谢谢你。( )……”这样的“春风化语”,犹如一条涓涓的小河,滋润学生的心田,给学生的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成就感。
2.幽默式
幽默是智慧的体现,一句幽默的批语,会让学生在一笑中受到鼓舞,提升兴奋点。有个学生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文一逗到底,我在作文评语中这样写道“读完你的作文,老师好累呀,怎么连喘口气的机会都不给呢?你也试试一口气读下来,感觉怎样?”还有的同学常常忽视省略号的占格,要么把六个点挤在一个格里,要么一个点占一个格,一个省略号就占去了六个格,这时候,我会在旁批处给以批注“省略号应该占两个格,你怎么又忘了呢!”以后学生习作中此类错误就很少出现了。
3.激励式
批阅中,我尽量从感情出发,让笔底生情,荡漾着浓浓的师爱。如;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好词、好句用到作文上了,我的批语就马上跟上给予赏识“你可真有心计,把刚刚学到的成语用到这里了,真是恰到好处”;一位同学写的《惭愧的一件事》,选材新颖,语句精准,堪称完美佳作。我给她的批语是:“字写得如人一样漂亮,标点点得规规矩矩,一看就知道你是个做事认真的人。没有平时的积累,哪会有这么优美的文笔和独到的见解?加油!你就是未来的小作家。”这样的批语,如缕缕春风,点点春雨,渗进学生的心田。
二、多一把“过程之尺”
1.改后加分制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就是鼓励学生在老师第一次批注的基础上,用与原文颜色不同的笔添添补补。老师二次批阅,主要看是否按老师的批语去修改了,增补的内容是否合理,增补的地方是否适宜等。有的同学本来已经得了A,二次评判又得了A+。他会感到自己的批改是有效的。
2.互批互改
课标指出“要改进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讲求实效”。要落实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发扬民主,变教师一人“改”为学生全员“改”,变教师一人“评”为学生群言“评”,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我主要采用“生与生互改”的方法。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能达成共识。学生与学生的水平差不太多,能发现有什么问题,所以,这一环节一方面是让学生做老师的小帮手,找找错别字、词语不当的地方,画出优美的句子等;二是学会合作交流。学生之间互评互改,能够彼此借鉴,共同提高。在小组内(4人一组),可以轮流读习作,大家一起评改,交流看法,重要的是找足优点;或者交互评改,然后推荐精彩篇、段,供大家赏析。总之,要尽量尊重学生劳动成果,学会赏识,适当运用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的愉悦。这样,循序渐进地把学生领进“同伴互评”的大门。
三、多一把“个性之尺”
1.两个等级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换一种眼光看学生的作文,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我尝试为学生的一篇作文打两个等级,一个是“语言表达等级”,一个是“个性创意等级”,有的学生语言表达力不好,按常规只能打合格,但他的作文彰显了他的个性,或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所以他的“个性创意等级”就是“A”;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文中有许多华丽的词藻,但感觉作文太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缺乏新意,“个性创意分”的评价就是“B”,打两个等级,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2.特殊符号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因此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我变更了传统批阅的符号。
“×”号是“此路不通”的意思。老师批改完作业,学生拿到作业本后,如果看到“√”号、波浪线(好词好句的标记)感觉还不错,但是看到“×”号就直皱眉头。特别是作业中布满了“×”号,到处都有此路不通的标记,学生的感觉就可能是“我无路可走了”。所以我批改作业的时候,作业的批改符号要恰当,用“~~”、“—”或“O”(“—”代表表述有误或者语句不通顺等;“O”可以圈画出具体的错误,如错别字等;“~~”则代表写的优美的句子。)等代替“×”号,而这些“~~”、“—”或“O”符号则像循循善诱的老师,学生看到它,就不会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这无疑是一个让他们看到光明的批改方法。
传统的批改方法,如在文中发现一个错字,就在那个错字下画个“×”,明确地告诉他这个字写错了。学生发现“×”,也会立刻改正,但我发现,这个刚刚改完的字,如果在下次作文中出现,依然会出现错误,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这样修改:如发现文中有一个错字,就在有错字的那一行所对的眉批处画个“ ”,表示这一行中有一个错字。如果这一行中有2个或3个错字,就写成“ [2]”或“ [3]”,学生根据老师在眉批上的标示,自己去找错字,在错字下写个“ ”,然后通过查字典或教科书把正确的字写在所对的眉批上。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修改,他的记忆就比较深刻。
3.读写结合
通常的作文批改方法,无论是眉批还是总批,大部分工作都由教师来做。“中心不突出”“语言描写不符合人物的身份”等评语鲜明醒目。可学生们拿过作文本,看一眼等级就把作文本一合“完事大吉”,究竟错在哪,好在哪;怎样改,怎么改好,学生自己也不清楚,致使学生处在不明不白的状态中。于是,我开始琢磨读与写的接轨问题。我开始运用引答法批改学生的作文,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引答法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负责引,引出阅读能力训练的问题,学生负责答,换句话,就是让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回答老师引出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本身的作文能力和阅读能力。
如:《美丽的校园》学生按照四季的顺序写校园的美丽,而且开头和结尾也与题目相呼应。我看完他的这篇作文后,在文后是这样引的: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把最能表现主题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又如:写《参观北戴河集發观光园》学生写到:“七月,我们再次去北戴河集发观光园。天公作美,收起了烈日,给了我们一个凉爽的阴天。”你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开头方法?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你借鉴了哪篇文章?文中的人物鲜明,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请把对这个人物的细节找出来等等。如果我们经常进行类似的训练,读写结合的意识就能建立起来。
我们在批阅作文时多把尺子,就能量出学生的自信,量出学生灿烂的笑容,甚至量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让我们的评价成为促使学生作文进步的源源不竭的动力。
娄晓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交建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