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现平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苏新沂221400)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所接受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92例,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孕周37~41周,平均(38.5±1.5)周,经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29例、10例、7例。观察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孕周38~40周,平均39周,经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27例、11例、8例。两组新生儿其他基础资料(年龄、孕周、病情等)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1 对照组护理内容
给予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入院后进行血压、颅内压控制,做好体温维持工作。防治代谢紊乱,确保酸碱平衡。护理过程中,将营养、吸氧、保暖等常规护理操作作为护理的主要内容[1]。
1.2.2 观察组护理内容
给予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循证护理,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几方面。
(1)科室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专科护士、主管护师以及优秀护理人员;小组职责是负责确定循证问题。(2)循证问题确定:循证护理问题,主要以后遗症、营养支持、吸氧、保暖、疼痛、静脉炎等为主。(3)循证证据收集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方式,由维普医学数据库、万方以及CNKI数据库中搜寻相关文献,为循证问题提供依据。(4)循证护理实施:评估循证护理内容可行性,根据科室条件择优选择,组织护理人员培训,规范技术操作,逐项落实。
对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运用运动发育指数(PDI)、智能发育指数(MDI)量表,对出院后1年的患儿的情况进行测量、观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护理效果评定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如肌张力异常、脑水肿以及意识障碍等基本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如肌张力异常、脑水肿以及意识障碍明显改善;③无效,若新生儿临床症状没有出现改善,甚至病情出现加重情况。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从治疗结果调查表来看,观察组结果中显效、有效、无效各42例、3例、1例,治疗有效率97.83%(45/46),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各29例、4例、13例,治疗有效率71.74%(33/46),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儿1年后PDI、MDI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PDI、MDI评分比较(±s,分)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PDI、MDI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n=46)PDIMDI观察组99.53±9.26*107.48±11.25*对照组87.67±8.9891.58±5.36
缺氧缺血性脑病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病因归结于围产期窒息引起的损伤。尽管当前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水平逐步提高,但仍需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经循证制定的新的护理策略主要如下。(1)针对后遗症,建立规范化康复护理策略,鼓励早期干预,出生后1周内,高危患儿采用颅内超声筛查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给予干预措施,干预前确保充足休息、不宜过饱或过饿,训练内容包括触觉训练、视觉训练、听觉训练、前庭功能训练、运动刺激,每日3次,出院前指导家长掌握,[2]。(2)针对营养支持,尚无法进行经口喂养者,静脉营养支持,首选母乳,母乳不能耐受者,选择配方乳,采用1:1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而后转为2:1或3:1,尽量出生后24h内开始喂养,经口喂养为主,间断喂养,初次奶量2ml/kg,持续时间3-5min,2h1次,不足部分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持续泵入、也可间歇输注,积极做好早期喂养不耐受的预防,主要包括非营养性吸吮训练,每次10-15min,7-8次/日,条件合适配合口腔按摩运动,开展感觉神经功能训练,鼓励母婴同室,进行母婴早接触,给予人工通便,在腹部温和按摩,必要时联合开塞露、早期胃肠减压[3]。(3)吸氧,进行呼吸机集束化管理,包括口腔护理、设备管理、导管安置、指标检测等。(4)保暖,以室内保暖为主,做好暖箱内温湿度控制,必要时采用袋鼠式护理[4]。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应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护理中,可帮助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预后,护理效果显著,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