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红,言彩蝶,梁春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20023)
盆腔炎性疾病指女性生殖道及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中医古籍无此病名记载,根据其症状特点,归属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等范畴[1]。由于广西地域及气候的特异性,在收治的盆腔炎患者中湿热瘀结型占绝大部分。盆腔炎性疾病是一种妇科的常见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且可导致不孕及性生活质量下降,现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康复。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虽然能控制急性期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停药后容易出现复发的现象,长期服用还会造成不良反应,难以达到最佳的恢复状态[2]。探索科学、合理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选取确诊为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140例作为临床护理效果研究对象,分组分别使用不同中医护理方案,评价能否提高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康复价值的最佳护理方案。全文内容如下:
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1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0例。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过程,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符合2015年美国CDC《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3];3.患者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湿热瘀结型盆腔炎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4]:(1)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患者自身严重的肝、肾疾病;(3)处于妊娠状态的患者;(4)妇科肿瘤的患者或其他有可能干扰研究结果的疾病。研究组年龄18 ~65岁,平均( 30.3± 2.3)岁; 病程 0.4~4年,平均( 1.5 ± 0.3)年。对照组年龄 18 ~70 年,平均( 31.7 ±2.4)岁; 病程0.4~3.8年,平均( 1.58±0.3) 年。两组病例资料无明显差异(P> 0.05) 。
1.2.1 对照组
盆腔炎性疾病(带下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三批“19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患者入院后根据国家中药局定制的临床路径表和效果评价表对患者进行护理和及时有效的评估。主要内容:疼痛护理、带下异常、护理生活起居护理、辩证饮食指导、锻炼指导盆腔操等。主要使用的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直肠滴入、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按摩。 ①生活起居:起居有常、不妄作劳;②饮食上: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冬瓜、苦瓜、红豆等,忌食肥甘厚味,煎炸燥热之品。食疗方:冬瓜赤小豆汤。③情志调理,护理人员使用移情易志法、语言疏导法、五行相胜法等,对患者的情志进行调节。④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功能锻炼的指导。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应用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干预,即对照组的基础上多两项联合治疗:(1)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微波治疗;中药保留灌肠方选用我科多年临床中医经验总结方盆腔炎2号方,操作上先给患者进行中药保留灌肠后再行微波治疗照射下腹部或阿是穴,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2)穴位贴敷定向透药配合超声波治疗:穴位贴敷在药材方面选择由科内多位名中医拟方使用大黄、芒硝、侧柏叶、薄荷等协定方药物进行中药穴位贴敷,选择肾俞、子宫、气海等穴位再进行超声治疗,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1.3.1 疗效判定[5]
观察护理后的缓解盆腔疼痛情况。①痊愈:下腹坠胀及腰骶部酸胀、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妇检无压痛,按压无盆腔炎性包块;②显效:下腹坠胀及腰骶部酸胀、疼痛等症状出现明显改善,妇检压痛不明显,盆腔炎性包块出现明显缩小;③有效:下腹坠胀及腰骶部酸胀、疼痛等症状有所改善,妇检有压痛,盆腔炎包块出现缩小现象;④无效:下腹坠胀及腰骶部酸胀、疼痛等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恶化,妇检压痛明显,包块没有缩小。
1.3.2 疼痛程度评价[6]
使用数字分级法(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以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在治疗前、治疗第三天、治疗第七天、出院时,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疼痛水平的数字填写。
1.3.3 满意度
对患者的满意度使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患者出院时进行发放,问卷内容包括治疗效果、技术水平、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方面。选项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等4 个等级。分值分别为 4 分、3 分、2 分、1 分。
1.3.4 治疗依从性
将患者的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 3 个等级。完全依从: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部分依从:患者的主动性一般,需要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进行督促;不依从:患者存在抵触情绪,从事治疗护理活动需要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劝说。
1.3.5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采用 SPSS20.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14%。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n(%)]
2.2 两组治疗之后盆腔疼痛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治疗后盆腔疼痛评分比较 分,(x±s)
2.3 两组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比较 (例,%)
中医认为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系因经行产后,血室正开,余血未净,若摄生不慎,则湿热内侵,瘀结冲任、胞宫、胞脉,或留滞少腹而发病,主要表现为舌质红、苔黄腻、带下量多、色黄、下腹胀痛或腰骶胀痛,发热,热势起伏或寒热往来等。治疗上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为主[1]。在盆腔炎性疾病的干预过程中,用中医的话叫做“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中比较注重护理干预,而我科在采用的优化中医护理方案联合治疗利于疾病的康复。
盆腔炎患者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是结合女性盆腔特殊的生理结构,使用直肠给药的方式,通过直肠静脉丛与盆腔器官交互吻合,将药物直接送达患处,提高药物的利用效率,降低肝脏及胃部分解药物造成的代谢负担,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7]。而本文中的病例属于为典型的湿热瘀结型,在病情的治疗上采取清利湿热,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主。文中采用的盆腔炎2号方中的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能清热解毒、利湿通淋;败酱草能清热解毒、祛瘀止痛;徐长卿、乌药能行气散寒止痛;大血藤能抗菌消炎,消肿散结,理气活血等[87]。以上诸药合用,可以消除体内的痰湿现象,温经通脉,让身体的气血变得通畅,改善患者的疼痛现象,消除患者的病症。而微波治疗主要是采用热疗原理,其有加热均匀且较强穿透力的优点,直达作用于病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患者的局部组织能够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改善患者体内机体细胞的营养供给,提高患者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水平,对患者病情的治愈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知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诸丽萍[9]研究表明,在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中,中药灌肠联合微波治疗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而穴位贴敷定向透药配合超声波治疗是我科经过多年中医治疗、针刺等经验总结,由科内多位名中医拟方使用大黄、芒硝、侧柏叶、薄荷等协定方药物进行中药穴位贴敷,选择肾俞、子宫、气海等穴位,所选穴位有补肾健脾、固摄经气的作用,而所选药物具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故采用穴位贴敷定向透药,达到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的寓意;多功能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和理化效应可以起到软化组织,增强渗透,提高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神经系统和细胞功能的效果,从而帮助患者降低慢性炎症的发展过程,提高药物渗入病灶的治疗效果[10]。所以同时多功能超声治疗与中医穴位贴敷相结合,通过定向透药靶位治疗调节刺激频率可以起到中医针灸样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在湿热瘀结型盆腔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案针对中医护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提高患者的有效率、依从性、满意度及降低平均住院日,让患者通过护理人员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知晓病情的护理方案与步骤,进一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也为护理工作者提供一种更合理与科学的方法。